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文化探源——古西桥,消逝的文化印记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通讯员 史南侠 2019年11月21日10:15:00 

  古西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可惜它已永远消逝,只给人们留下一片深深的记忆……

古西桥(摄于上世纪50年代)

  古西桥,坐落在剡城西门外,横躺在长乐江的南北两岸。我对古西桥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因为我外公居住在西桥附近的工农村。当时,我家住在东南村,每次去外公家,古西桥是必经之地。我从小从走路开始,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走过古西桥,来到外公家。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我不知走过了多少遍。可以说,是古西桥伴我一起成长。

  每当酷暑难耐的高温夏季,长乐江水欲将断流,但西桥底下的一泓水潭清澈见底,清凉奇特。我和小伙伴们尽情地戏水,有时拿渔具捕鱼捉虾,其乐无穷。

  到了二十出头,我已经是男子汉了。每当汛期涨水,洪水贯满桥板底时,我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有时会赤着膊,穿着短裤,到桥中心纵身一跳,与浪花的滚滚洪流一起搏击,然后到桥下游三四百米处的水埠头上岸;有时在波涛汹涌的大浪中,在桥下游处横渡,以显示自己游泳的本领和胆魄。

天济桥桥碑

  据史料记载,西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南朝,亦称天济桥。最早有郦道元《水经注》云:“(剡县)西渡东阳,并二十五船为桥航。”宋时以二十五船相连的浮桥,至明弘治年间才建石墩木桥。嘉靖年间改建十四墩石桥。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年间屡毁屡建。至嘉庆七年,邑人周光炜、俞大中等募捐重修。石桥全部用厚重的四大块石条铺装和十四桥墩组成,石桥基础以松木打桩而成。上世纪80年代,在载重车的巨大压力下,桥石板与桥石板之间变得高低不平,少数桥石板下陷,终成危桥。为方便交通,1991年,建设部门拆除了古西桥,并在其下游20米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这就是现今的西桥。

散落一地的桥石构件

  古西桥虽拆了,但留下了许多谜团:一是这么厚重的石板,在古代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依靠人力是怎么铺上去的?二是这么优质的石材是从哪里开采的?至少嵊州没有这种优质石材。三是这么重的石桥板是怎么运输的?四是依靠打松木桩能顶得上这么重的桥梁?

  或许有人会问,松木桩为什么会不烂?这个普通百姓都知道,“千年水底松,万年高搁枫。”古西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可惜它已永远消逝,只给人们留下一片深深的记忆。

民国《嵊县志》上的县城地图,下方的桥为西门桥。
  相关文章
一块桥碑露出西桥水面 嵊州西桥曾称天济桥
我市西桥底下发现一枚炮弹 昨日已销毁
编辑:何东铭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