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学艺术
恶魔疫情压不垮中华脊梁
来源:嵊州新闻网-今日嵊州 作者:王鹏 2020年02月04日14:54:00 

  2020年,岁月淡淡滑落,迎春的时光仍然羁泊在大寒时节,春意尚浅,花蕊未放。一场亘古未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九省通衢、楚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武汉悄悄袭来,蔓延全国。

  连日里冬雾迷蒙,淫雨菲菲,高高矗立着的黄鹤楼瞬间被魔瘴笼罩,荆楚大地沉浸在一片阴霾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令我们茫然无措,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专业机构针对的预案同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大江南北,长城塞外,人们无不开始慌张。足不出户,像等待着惊蛰似的过起了蜗居生活。倚靠窗棂,含着凄惶的眼神,凝望窗外,惶惑不宁的目光和遥望交织在危险的空间,望空哀叹成了锥心的失望。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仿佛要将一切有毒尘埃关在院门之外,把自己置身在风烟俱净里。面对相逢的亲朋好友,只是以眼神示意,默然无语。昔日喧闹的街道骤然间沉静下来,人迹寥落。

  伟大的人民自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不怕困难、不惧危险、砥砺前行。在磨难中愈挫愈勇,光荣向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从全国各个地方向最为严峻的武汉逆行集结。

  欣闻嵊州市四名医护人员:袁兴斌、徐柯英、胡嘉宁、陈秀萍挺身而出,踊跃报名支援灾区。他们秉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高尚医德,承载着嵊州七十万人民的殷殷嘱托,毅然踏上前往武汉的征途。他们步履匆匆,用坚定的身姿指向性地穿梭于疫情一线,不怕任务繁重,不惧疫情侵袭,毅然阻击疯狂作祟于武汉的肺炎疫情。他们的大爱精神令我肃然起敬,肃然起敬于四位勇士的坚定和执着。他们虽然没有像黎明前划破长夜的那缕光芒那样,抒发自己惊天闪耀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他们勃发逆行的力量。他们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一样,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献身医学、恪尽职守,自觉维护白衣天使的形象和崇高使命。他们显示的不光是“无所畏惧”,而是赶赴疫情灾区以“有所作为”。唤起民族责任,以专业的科学知识承担使命,救治病患,忠实服务于患者。在自己选择的航程里,蹚雷似的迈开逆行步伐,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未来推上新的征程。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的执着勇敢,无愧于感动中国最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道乍泄的金色光芒透过黑黑的阴霾,洒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给了我们以无限希望。

  回望新中国七十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战天斗地中逆向走来,在千难万险中一路蹚着前进。同样,中国人民无不在逆行中实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无不在与天奋斗中创造出人间奇迹,创造出一个个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物资贫匮,中华儿女勒紧腰带,面对国际社会排华的全面封锁,极力对抗反华的严峻形势,我们挺直脊梁引爆两弹;送卫星上天到蛟龙深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大庆创业精神,为改变生存环境创造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丰碑;完成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伟大工程;为治沙尘把沙漠变成绿洲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壮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毛泽东主席以豪迈气魄发出“送瘟神”号召,号召中国人民用最原始的方法消灭吸血虫,做到“纸船明烛照天烧”。由此上溯到商周时期周武王姬发,置身绝境,甘冒生命危险,坦然走进魔洞取镜照妖降魔,造福人民。从古到今,一切妖魔鬼怪奈何不了炎黄子孙,压不垮坚挺的民族脊梁。

  强大的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东方,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同样,面对疫情,中华民族具有历经磨难、勇挑重担、敢打硬仗、众志成城的勇气,必将凝聚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穿行在妖魔与正义之间,遏制疫情蔓延。秉着不忘初心,责无旁贷,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全面胜利。以真诚无私的爱心感动天地,用战胜灾难的民族精神,用道德的温情治愈疫情带来的创伤。“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儿女敢于攻坚克难,靠前施治,绝不屈服,面对疫情永不退让,用忠诚、科学、英勇和顽强迎战妖魔。不屈的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具有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书写出可歌可泣延绵不绝的五千年历史文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待到千帆过尽,当我们踏着时光隧道翘首回望时,一定会风轻云淡,和煦的春风一定能驱散寒冷、融化冰雪。有我们坚强的白衣战士无私忘我的付出和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和配合,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严密的网状防线,我们必将迎来春暖花开,迎来美好的明天!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若向阳,必生温暖。只要我们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紧抱休戚与共、生命至上的大爱情怀,待到转头开春时,舒展双眉用温暖的眼神向着前方,相信我们的武汉会好起来,大家都会好起来!

  相关文章
编辑:陈安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