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开江(左)指导嵊州粮农开展“稻—玉米”高效种植模式。
天蒙蒙亮,嵊州市崇仁镇种粮大户沈仁山穿上雨靴,戴上草帽,发动插秧机。伴随着马达声,一簇簇嫩绿的稻秧播种入田。而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抛荒地,杂草丛生。
抛荒地复耕成本高,一直令农民敬而远之。但今年春耕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和沈仁山一样,嵊州不少种粮大户主动“请战”抛荒地。这一变化缘于一个人,他是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党委委员储开江。虽然头衔不小,但是他很接地气。粮农爱听他的话、愿意跟着他干。在粮农们看来,储开江不但懂种粮,更懂粮农们的心。
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过永华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正是在储开江的引领下,种粮大户越种越有劲!“二分田”17个种粮大户,承包农田从2年前的2000多亩增加到今年的5300亩。这个春天,大伙还齐心协力复耕了200多亩闲置地、抛荒地。
嵊州是传统农业大县、粮食生产重点县。但近年来,化肥、农药、土地流转、用工等各项成本上涨,很大程度抵消了粮价上涨和种粮补贴带来的实惠。和全国各地一样,嵊州粮农的获利空间也受到挤压,种粮积极性受挫,甚至抛荒。
“成本上涨是客观原因,但如果我们把它做成粮食全产业链,那会怎样?”过永华至今记得三年前在嵊州市黄泽镇家园村召开的一场春耕备耕会议,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第一次听到“全产业链”这个新概念。
那天,嵊州市100多个种粮大户听得入神。“大家这么辛苦地种粮,却挣不到钱,我们要找出症结、找到出路。”储开江说着说着激动地站起来,他的话直抵人心。
就在会议召开前夕,储开江深入调研形成初步思路。会后第二天,他找到过永华他们几个大户,抛出了“乡愁产业”优质大米全链条提升项目方案,引进高效种植模式、搭建抱团发展平台、构建水稻全程追溯体系……
如今,在嵊州市甘霖镇水果玉米基地,上百亩半人高的玉米像列队一样精神抖擞,长势喜人。“到6月采摘完后种晚稻。”过永华说,光是玉米亩产增收就有七八千元。
高效种植模式,听起来简单,要种好却难。记得刚试种水果玉米时,一天早上过永华发现玉米叶全蔫了。情急之下,他给储开江打电话。半小时后,储开江赶到了,浑身上下大汗淋漓,过永华这才想起当天是周末。当时储开江正在长跑锻炼,接到过永华的电话,便迅速跑步赶过来。
“田里的事就是他的头等大事。”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赵洪与储开江共事多年,他记得两个多月前,储开江跟他提及抛荒地整治的事。两个月后,储开江就摸清楚了抛荒地的集中区域。后来才知道,他跑进了田野,边跑边记下抛荒地。这也为后来发动种粮大户复耕抛荒地打下了基础。
稻—玉米、稻—鹅、稻—香芋……近三年来,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让粮农收益持续增加,种粮热情水涨船高,复耕抛荒地的积极性因此被激发出来。“今年,联合社将依托优质大米基地建设优质年糕加工生产线,做大做强嵊州年糕这个‘乡愁’特色产品。”过永华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一个以“联合社+基地+大户”为核心,联结1万亩优质米生产基地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正在嵊州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