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冲击及外部环境波动影响,不少企业发展面临着“运输难、原料难、订单难、资金难”的窘境。而位于甘霖镇的天脉导热科技有限公司,自2019年投产以来,企业生产稳定,产值快速增长,2021年实现产值3.4亿元。企业又定下新目标:至“十四五”末,年产值超过8亿元。
在逆环境下实现快速发展,天脉导热的秘密在哪里?近日,记者深入天脉导热蹲点采访,解码企业背后的发展底气从何而来。
天脉导热:生产效能提高了6倍
5月10日上午,在天脉导热的生产车间里,随着工作人员按下启动按钮,几十台焊接机器人对电子产品的散热器配件进行精准焊接工作。
“幸亏我们对焊接工序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不然都不知道该怎么应付生产订单了。”公司生产部经理韩正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公司订单已排到年底,顺利的话,年订单量有望再翻一番。”
天脉导热是一家研制多种导热散热材料,并提供散热技术服务及相关配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三星、华为、松下、海康威视、大疆等手机、汽车、VR、无人机等领域巨头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然而,回望近年来,面对订单激增,企业却喜忧参半。“涨价、缺货!目前,铝、铜等材料价格较同期提升了50%和20%。”韩正伟说,除了原料采购难,疫情加剧了制造行业“招工难”,很多务工人员不乐意从老家赶来面试、上岗,“赶订单”压力很大。
用工遇到缺口,原材料涨价,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值通常会出现下降,可天脉导热却实现了“逆生长”:今年一季度,企业产值超过6000万元。
“这与我们致力于实施车间智能化改造,以‘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分不开。”韩正伟说,多年来,企业十分重视智能化改造,仅设备改造团队就有80多人,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达10%。疫情影响下转型升级更迫切了,智能制造更得主动作为。
在天脉导热的生产车间,随着工作人员按下启动按钮,几十台焊接机器人对散热器配件进行精准焊接工作。“企业的自动化率已达到80%。而大部分设备都是企业自主研发的。”韩正伟向记者介绍,这款设备主要用于将散热配件进行焊接处理,由于合作品牌的终端用品所需配件规格不同,因此,想要实现非标件的自动化生产,企业只能自己动手研发。得益于企业多年来在智能化改造上的积累,该设备仅6个月就完成了从研发到投用。
“焊接、注水、抽气、质检……以前,完成一道焊接工作需要6个工人操作。如今,1台机器人就能完成,并且1个工人可以同时兼顾6台。”韩正伟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就是生产上从“6+1”到“1+6”的一个转变。
用更少的人,做更高效的事情,环环相扣的智能化系统将人从繁琐的工序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点检流程实现了全过程、全链条跟踪管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次品率。
“智能化作业,可以实时了解生产线动态,一旦发现故障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公司产品合格率为98%以上,达到行业内先进水平。”韩正伟说,在对生产线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后,天脉导热一线工人的人力成本降低了40%,生产效能提高了6倍。
智能化改造成为提级赋能主引擎
天脉导热从“6+1”到“1+6”的转变,是我市大力推进智能化的示范和缩影。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改造正在嵊州制造业中“全面开花”。
在雅士林智能家居,智能化车间里几十台ABB机器人高效工作的场景,替代了传统生产线上的人头攒动,关键工序全部实现智能化生产,全过程只需几位技术人员通过屏幕进行操控;龙威机械制造于去年投入400多万元购入高性能冲床及配套模具,生产效率相比原冲床提升了5倍不止,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该企业还将投入1600万元,用于提升智能化水平,届时一条生产线由原来的10人减少到2人;宏佳精工投资近5000万元,进行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后,生产效率提升了40%左右,一年时间,企业产值由5000万元增长到了1亿元……
据市经信局统计,2021年,我市狠抓企业智能化改造,累计完成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145家,新增工业机器人306台,建成开通5G基站1627个。智能化改造“全面开花”,带动企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成为拉动制造业技改投资的主动力和产业提级赋能的主引擎。
智能化改造实现“全面开花”,除了企业主动作为以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助攻”。
前不久,我市2021年第一批设备投资补助共4391.98万元下放到了84家实体企业,第二批涉及99家企业的1.1亿元设备投资补助金也将拨付到位。“真金白银”似“春雨润苗”,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对企业购置设备的补助门槛由原来的300万元降到了200万元,补助比例由原来的6个点提高到了10个点,资金兑现对比往年提前了约半年。
政策出,活水来。今年,我市在全部承接我省出台的“5+4”稳进提质政策基础上,形成34个政策组成的5+4政策包,计划安排资金9.3亿元助推经济稳增长,其中包含产业扶持资金6.4亿元,要素保障等资金2.9亿元,并充分利用“越快兑”平台,实现扶持政策“一网发布”、奖补申请“一网受理”、政策兑现“一网智办”,便利企业和群众最快、最全地享受到政策“红包”。
此外,我市持续做好“驻企三服务”,通过不断深化“企情日记”服务等模式,有效助力企业解难纾困。今年以来,我市有913名助企专员已累计解决问题9589个。“政策输血”加“服务活血”,逐渐打通企业前进的堵点,解决企业发展难题,让企业拾起信心、增强动力,助推经济稳增长。
短评:发展工业经济政企都是主角
当前,在疫情带来的困难面前,有的企业尝到了智能制造的甜头,进一步认准了依靠科技赋能,加速“机器换人”,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正如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天脉导热依靠“机器换人”,生产实现了从“6+1”到“1+6”的转变,产值也稳定增长。
而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企业都是“主角”,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功能。从政府层面来讲,最关键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从企业自身来讲,尤其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改进技术,以“自变”应万变。
用好“有形之手”,当好“有为政府”。为企业服务不是一句空口号,政府要给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把减税降负等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有实打实的获得感;要“真心实意”地开展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发挥“店小二”精神,结合“三服务”活动,巧妙作为,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必须牢固树立“不能什么都依靠政府”的观念,通过增强市场竞争力来适应外部环境,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要具备创新精神,无论是产品结构、设施设备,还是管理手段、体制机制,都要顺应时势、敢为人先。嵊州天脉导热相关负责人的话很有代表性:“疫情影响下转型升级更迫切了,智能制造更应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