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三界镇八郑村,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正在仔细丈量,小心翼翼地在地里挖坑、挑泥,这是他们进行采样的场景,用这些土壤将测出40多个指标。而来自杭州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这两家单位的专家,则在剡湖街道里坂村等地采样。这是我市启动实施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落实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1958年—1960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1979年—1984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次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按照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调查采样和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的“六个统一”要求,做到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等八个结合,摸清土壤质量家底,构建“数字土壤”应用场景,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健康土壤、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40年了,这40年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改变了土壤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土壤数量、质量及生态功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数据已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为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就急需摸清耕地质量状况。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傅伟军说:“通过全国几百万个点的土壤信息数据,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后续土地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詹丽钏告诉记者,我市共有1143个采样点,这些点分布在全市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还有一些未利用地,相当于所有土壤全部都有点位,对全市各种种植情况下的土壤进行全面“体检”,对全市土壤资源利用可以做到心中有底,对于结构调整、保证耕地红线、粮食安全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都将起到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