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三界  > > 新农村建设专栏
新农村建设专栏

昔日贫困长方地 今朝致富成新村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沈乃灿 2006年11月08日 

    走进三界镇长新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新式楼房,还有一行行绿化树映入眼帘。村里静悄悄的,村主任陈惠龙说,现在正是雷竹砻糠覆盖的最佳时节,村民都在竹园里忙碌。雷竹,让长新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村。
    长新村原名长方地,是一个只有74户人家,250多人口的小山村,全村只有90多亩水田,160多亩旱地,一半多人是前坑水库的移民。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首顺口溜:“长方地,开荒地;种芦芑,牛吃去,大小婆娘饿肚皮;东岳庙里念阿弥。”当年的贫穷落后可见一斑。
    面对土地少,且贫瘠的黄土山坡,长新村村民选择了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发展雷竹生产这条路子。起先村民们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起来自己吃。由于黄泥笋鲜嫩、白净、口感甜润、味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雷竹开始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0年,是长新村发展竹笋生产的飞跃之年,面积由原来的10多亩,发展到150多亩,户均达2.1亩。镇党委政府也十分重视,积极引导村民科技种笋,在长新村举办竹笋技术培训班,邀请竹笋大师实地指导。村民们很快掌握了雷竹砻糠覆盖等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长新村开始走上致富道路。
    村民陈我根是典型的竹笋大户,2001年他向邻村承包了35亩旱地,开辟成绿色竹园,单覆盖竹笋的收入一年就达10多万元。村民陈校群也种植了20多亩早园竹,经济效益一直不错。据了解,长新村单竹笋收入达50多万元,竹笋已成为该村的主要农业收入,昔日的荒山坡地如今已成为绿色“银行”。
    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们对环境改造的要求也迫切起来。去年村里抓住康庄工程建设的契机,投资30多万元,对村道路进行拓宽硬化。目前,这条“晴天磨砖铺地,雨天桐油滑地,跌倒乌云头起,爬起骂天骂地”的机耕路,已经成为一条长1.4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在路通之后,村里又在路边进行了绿化,村内的池塘也全部作了清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日,从三界镇通往友谊,途经长新村的直通道已开始硬化。长新村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勤劳的长新村民正朝着小康的目标大步迈进。



编辑:史华东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