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嵊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近四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一个时期。四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强争优”的工作目标和“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四市战略、五大统筹”的总体思路,抢机遇、攻难点,抓统筹、促提升,重实干、求实效,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致力于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全市上下咬定发展不放松,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搞建设,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13亿元,年均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0元,年均分别增长14.6%和10.4%。2005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列96位。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预计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年均增长17.0%。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提升,被授予“中国厨具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和“中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称号,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加速成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累计建成高效生态农业基地75万亩,农产品加工园区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持续繁荣,旅游产业起步良好,金融、保险、交通、通讯、房地产等稳健发展。 ——致力于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以上,完成自营出口超过15亿美元。全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和六个工业功能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新高地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2005年列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二位。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获得1只中国驰名商标和3只中国名牌产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家庭个私工业成为民间投资的新热点、农民致富的新途径。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深化完善企业服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致力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坚持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发展,实施“东扩南进、西延北连”,经济开发区城东片基本建成,城南新区顺利启动并初显成效,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30.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7.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嵊州大桥、城市防洪工程、嵊新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艇湖森林公园、城市集污管网等建设有序推进。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按照“七新”目标、“五大工程”和“六村联动”的思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成甬金高速公路嵊州段,启动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完成康庄工程建设,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防洪、病险水库治理等全面推进。扎实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第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基本建成,其中7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农民饮用水改造、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等工作卓有成效。切实加大山区扶持力度,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绿色生态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致力于建设越乡文化名市,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推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新时期农民教育。扎实推进“双建设、双整治”活动,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城市,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注重传承和弘扬越乡传统文化,成功举办百年越剧庆典,小黄山遗址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功申报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两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越剧演出和根雕、竹编等民间工艺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强三级文化阵地建设,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新建爱德外国语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新闻、史志、气象、档案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实施一批群众欢迎、长远得益的实事工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总结推广“八郑规程”。扎实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保险实现“五保合一”,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对象实现集中供养,特困家庭子女得以免费上学,扶贫、慈善和助残等工作富有成效。切实加强法治建设和平安创建,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重视抓好信访工作和普法教育,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创建成为省“平安县市”。 ——致力于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干部理论学习制度,探索实施政绩考评制度,有序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健全乡镇机关的运作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村级五项制度,推行驻村、驻厂指导员制度,加强机关、社区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行风效能建设,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四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顺应发展大势,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工业立市、开放强市、特色建市、实干兴市”,探索了一条符合嵊州实际的发展路子;得益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力兴工,聚焦开发区,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增长,为各项事业的推进夯实了物质基础;得益于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攻克加快发展的难关,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复杂社会事务的能力;得益于我们坚持以社会稳定为保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妥善应对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的挑战,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得益于我们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重视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这些经验,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和发扬。 同志们!回顾四年的历程,有创业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嵊州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开拓创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嵊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我市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偏低,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逐步加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加大;一些基层组织战斗力较弱,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能力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等等。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予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满怀豪情,又深感任重道远。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产业升级的爬坡期、城乡融合的加速期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希望和压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务必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从嵊州实际出发,统筹谋划,推进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入世五年的过渡期结束后,产业开放度,包括投资和贸易的开放度将会更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时,过渡期的结束也意味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否练好内功、扬长避短,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倒逼型”机遇。同时,必须看到我市主要产业还集中在传统领域,骨干企业还处于成长期,经济增长还需要更多的资源性投入。能否加快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加快,立足杭州湾产业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我们可以在区域交流合作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撑和发展机会。同时,随着现代交通、信息的快速发展,区域软硬环境日益趋同,竞争更加激烈。我市的综合实力无论在百强县市,还是在绍兴全市,都排位靠后,承受着标兵快马加鞭、追兵趋步紧随的双重压力。能否激流勇进、抢占先机,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得到释放。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之,今后的五年,是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五年,同时也将是迎接挑战、负重奋进的五年。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着力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工业强市,就是要把工业经济作为嵊州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总量规模、运行质量和竞争优势。通过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推动全局的发展,协调推进三次产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和谐惠民,就是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追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经济和谐发展、政治和谐昌明、文化和谐进步、社会和谐安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市域经济更加繁荣。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率达到5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9%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更加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争创省级文明示范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立足长远,甘打基础。面对发展的重任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坚持从嵊州实际出发,按照确定的思路脚踏实地、一以贯之地抓下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甘于做打基础、作铺垫、管长远的事,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实实在在用在推动发展上。 ——抢抓机遇,敢作敢为。机遇总是与风险相伴,发展总是与责任相连。要在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的背景中加快发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现后发优势,我们不仅要有把握机遇的智慧,更要有抢抓机遇的胆魄;不仅要有敢闯敢试的锐气,更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以人为本,凝心聚力。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推进发展必须依靠人。我们要把人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创业环境更加优越、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全市上下务必牢牢抓住事关嵊州发展的根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着力推进加快发展,集聚集约,增量提质,开创工业经济新局面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经济基础。根据我市实际,抓发展首先要强经济,强经济首先要强工业。务必把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推动优势资源向工业集中,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优质服务向工业配套,促使工业经济增量提质。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达到“2888”的目标,即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其中亿元企业80家。 1.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经济的竞争力,核心是产业的竞争力。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良好基础,近年来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兴起。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是我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要制订完善产业规划,实施“一产业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和提升发展。重点支持领带产业加快向高档家纺拓展延伸,引导厨具和电机产业、针织和服装产业、机械和链轮产业在融合中提升,培育扶持汽摩配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11年,全市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两个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培大育强”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联手合作、资本运作和上市融资,成长为在产业集群中具有较强号召力、对市域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要完善提升产业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品牌和信息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和个私工业的成长,鼓励集群企业差异化发展,做精做专产业技术,促使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完善提升。加强特色专业市场的培育、建设和拓展,充分发挥其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2.内外并举强化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保持适度的投入增长,不仅是做大我市经济总量的需要,也是保持经济稳健运行的必然选择。我市企业经过前几年的投资放量,内源投入进入调整稳定期,在此背景下,更要内源和外源两条腿走路,切实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一是要激发内源投资。千方百计激励本地企业持续投资,引导外出创业者回乡投资兴业,探索民间资本投入的良性机制,切实增强内源投入的后劲。二是要重抓招商引资。树立“市外即外”的理念,在继续加强吸引外资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溢出”的机会,把周边地区作为招商的主攻方向,借助外力推动我市经济加快发展。三是要实施项目攻坚。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加强项目的研究、开发、筛选和储备,实施一批投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项目。加强服务和要素保障,切实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四是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要把企业的投资热情引导到技术改造上来,重点鼓励引进国际领先、行业领先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全面提高我市制造业的装备和工艺水平。 3.集中力量建好平台。集聚产业,利用外资,必须以高水平的园区为载体,以必要的发展空间为保证。要整合优势资源,合力推进“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为骨干、个私工业集聚区为基础”的发展平台建设。一是要优化提升经济开发区。按照“产业兴区、科技强区、开放活区、环境优区”的要求,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功能扩容、产业升级,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新组团。二是要强化工业功能区建设。把乡镇(街道)工业功能区作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平台来抓,推进差异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城市化配套,进一步增强集聚产业和培育企业的功能,努力提高其对市域经济的贡献率。三是要有序推进个私工业集聚区建设。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个私工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家庭个私工业,并进一步引导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形成块状产业特色,孵化规模企业。四是要千方百计拓展发展空间。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增量,向盘活存量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内涵提升要空间。注重“以亩产论英雄”,加强产出绩效考核,努力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4.持之以恒优化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努力建设商务成本低、投资零障碍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优化企业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公正规范执法,着力解决行政权力部门化和部门权力利益化的问题,坚决纠正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加快发展检测、咨询、中介等社会化服务机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重视培育企业家队伍,切实改善创业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外拓空间,内强活力,提升区域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发展之魂、活力之源。要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创新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空间,创新增长方式,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 1.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是加快嵊州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市正处于积蓄能量、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要拓展视野、面向世界,在引进中消化、在借力中发展,不断扩大我市经济的开放度。一是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强化产业招商,通过引进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提升我市传统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合资合作、增资扩股,走“以商引商、以民引外”之路。二是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着力优化外贸结构,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促进我市外贸出口从二级市场为主向终端市场延伸,从美国、日本、欧盟等主体市场向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展。健全外贸出口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应对外贸风险。鼓励进口先进设备,实现进出口的互动并进。三是要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境外投资,加强与长三角、杭州湾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联接周边专业市场群,实现互利共赢。 2.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常新、企业长久的取胜之道。一是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建设,重点突破一批对产业升级具有关键作用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开发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二是要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积极培养引进科技研发、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切实加大专业技工的培养力度,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要深入实施“创牌工程”。鼓励企业有重点地收购和兼并国内外知名品牌,积极争创自主品牌。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的深度决定发展的程度,要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深化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二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和方式创新,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三是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城镇自我积累、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要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建立政事职责分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五是要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盘活用好国有资产存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4.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区域活力的体现,也是我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合理布局服务业网络,加快建设五星级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等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培训、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连锁、直营等现代商贸业态,加强城乡消费安全建设,全面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以休闲养生、回归自然、品味文化为特色,打响越剧寻根、书法朝圣、乡村休闲等旅游品牌,开发建设崇仁温泉等一批旅游精品,努力建设浙东新兴旅游城市。 (三)着力推进统筹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要顺应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发展格局。 1.完善市域规划体系。规划是建设与发展的先导。要尽快编制完成市域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乡发展定位和方向。在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和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引导人口和资源要素向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编制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生态等专项规划,促进市域基础设施和资源要素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强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强化执行规划的刚性。 2.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城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要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轨,加快建设山水风光秀丽、越乡风情浓郁、配套功能完善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宜居城市。积极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加快完善路网构架和公建设施,使之成为集行政、商贸、居住于一体的新的城市核心区。做好“显山露水、彰显文化”文章,注重城市形态研究和风貌设计,加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保护建设好城隍山森林公园和四江八岸城市绿地、生态湿地。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城中村、近郊村改造提升和撤村改居工作。完善市区道路网络,加强交通管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人居环境。 3.提升城镇发展水平。镇强才能市强。要把培育经济强镇作为统筹市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建镇”的思路,完善中心镇产业布局,加强特色产业培育,切实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更加注重中心镇建设与工业功能区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双翼、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城郊镇要加快与中心城区接轨,其他中心镇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创出特色。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商贸、居住、文教等配套功能,切实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适时调整行政村规模,重点建设好一批功能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环境卫生良好、城市文明有效辐射的中心村,建成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和高山移民。加大山区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山区与平原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的交通、供电、水利、信息、燃气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施104国道嵊州段改建、500KV苍岩输变电工程、联村畅通工程、农村防洪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完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治理,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有针对性地抓好农业适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首先生产要发展。要更加重视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组织化协作和信息化服务。加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茶叶、花木、蔬菜、果品、长毛兔等农业特色产业,努力打造绿色茶都和花木强市。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工业企业投资农业、反哺农业。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开发利用“农民信箱”。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序推进农庄经济。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着力推进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社会新气象 社会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科学发展的保障。要深刻认识和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提高社会和谐度。 1.培育发展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要以越乡文化名市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观念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充分发挥越乡传统文化优势,打响“越剧诞生地、剡溪唐诗路、书圣归隐处、文化小黄山”四大品牌,不断提高越乡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做好文化和经济结合文章,大力发展越剧演出、根雕竹编、仿古家具等文化产业。深入实施“剡溪文化明珠”工程,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对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分配公平,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注重发展群众体育和特色竞技体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更加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着力解决劳动力结构性问题,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失土农民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居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发展慈善和福利事业,鼓励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加强老龄、新闻、史志、气象、档案等工作。 3.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商联和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和公平正义。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形成全社会学法用法的良好环境。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推广“八郑规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等工作。 4.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和谐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嵊州”建设,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基层维稳网络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健全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加强生态市建设。生态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宁静、清洁”五大工程,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推进东部山体覆绿,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认真执行环境准入制,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依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工业强市、和谐惠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掌握成就事业的理论武器。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面对改革发展重任,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加强学习和思考,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和前进的方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现代科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努力培养学习型、思考型和创新型的党员干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理论武装的成果转化成为富民惠民的实际行动。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干事创业的持续动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政绩考评体系,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群众公认选干部,真正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好大喜功、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积极发挥老干部的作用,探索退职领导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执政的坚实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深化“三级联创”和“先锋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建立完善规范运作、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领导发展、服务农村的本领。着力抓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推进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矛盾复杂村、班子软弱涣散村的整转力度。大力推进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机关、社区、学校等党建工作。落实“三真”,关爱基层,引导好、保护好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关系着党的事业成败。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健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真心实意地察民情、解民困、帮民富、聚民心,切实增强做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实干敬业、敢挑责任的风气,凡是发展所需的事,凡是百姓满意的事,一旦形成决策,就要克服阻力,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克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心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挑肥拣瘦、推诿扯皮的现象。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杜绝讲排场、比阔气等奢侈浪费行为,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五)加强惩防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领导干部用人、用车和公务接待,完善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建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加大执纪办案力度,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深化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同志们,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本次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