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 和谐惠民专题
   嵊州新闻网>>专题频道>>工业强市和谐惠民>>政策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盛秋平   2007年03月13日15:06:12  

政府工作报

 

2007年2月3日  在嵊州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盛秋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嵊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在中共嵊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强争优”工作主题,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特色建市、实干兴市”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强经济建设,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基础,强素质,调结构,促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3.73亿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总收入13.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69亿元,年均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8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0.2%。一产快速提升。茶叶、花木、香榧和长毛兔等产业不断壮大,外拓农业基地累计达到69.5万亩,培育形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5万亩,国家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81只,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我市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市)。二产总量扩张。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37.23亿元,年均增长23.8%。2006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18亿元,年均增长29.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0.20亿元,年均增长24.5%。三产增速加快。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12亿元,年均增长13.8%;旅游总收入12.03亿元,年均增长29.0%;金融保险、交通电力、邮政通讯、房地产、烟草专卖等行业取得新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0.8∶56.2∶33.0。2005年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加强开放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合力兴工、聚焦园区,基本完成经济开发区一期17平方公里区域的开发建设,累计入区企业260余家,2005年在浙江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二。推进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点建设,新发展个私工业企业5700多家。加强产业集群升级、创牌争优、规模企业培育等工作,先后获得中国厨具之都、电声零件之都、丝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领带产业国际合作基地等称号,累计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15只,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4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四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自营出口15.99亿美元。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万余人,成立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科技创业中心、长毛兔产业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领带业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20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招投标监管机制,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制定“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环境建设年”、“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等主题活动。

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观。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实施“东扩南进、西延北连”战略,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城东工业新城基本建成,城南新区顺利启动,旧城改造稳步推进,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7.4%。完成嵊新污水处理工程、嵊州大桥、剡兴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城市功能和形象取得新提升。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改革,违法建设整治得到加强。推进文明社区等各类创建工作,发挥社区自我管理作用,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评,成为省文明城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建成甬金高速嵊州段,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实施县乡道路面改造,推进千库保安、农网改造、标准堤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建设,改善24万农民饮用水条件,建成标准农田22万亩。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整治,基本建成第一批2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其中7个村被评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成为联合国优秀“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快山区发展,山区乡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

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越乡文化名市建设,加强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繁荣。坚持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投资2.26亿元,新建爱德外国语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等一批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所有乡镇均创建成为省教育强乡镇,5个乡镇成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越剧、围棋等特色教育经验在全省推广,高考质量居全省前列,成为省教育强县(市)。建成艺术村、体育中心运动场,改造越剧博物馆,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弘扬越乡文化,推出一批越剧精品剧目,首次获得国家“梅花奖”,举行百年越剧庆典,民职剧团产业化发展成为全国典型,民间工艺产业不断壮大。发掘“小黄山遗址”,并入选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马寅初故居、崇仁村建筑群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越剧、嵊州竹编、嵊州吹打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加强外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新建人民医院急诊住院大楼,完成新一轮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普及社区卫生服务,设立惠民医院,基本建成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卫生监督体系。90%以上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2万农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成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此外,新闻、史志、档案、科普、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始终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8.6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34平方米,民用汽车3万余辆,电话和手机用户60多万户,宽带网络通村率达到82.5%,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和调频广播“村村响”。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建立再就业专项基金,年提供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高度重视社保工作,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五费合征”,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00%。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福利事业,实施教育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欠薪清理行动,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解决区域性污染问题取得新进展。完成地质灾害村危房户避险安置工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镇有示范超市、村有放心店”工程,现代消费安全网覆盖城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基层管理民主化,加强村务公开。重视信访工作,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强。完成“四五”普法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完善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保持社会稳定,创建成为省平安县(市)。

四年来,我们十分注重政府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承担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抓落实、抓实事、抓实干,历次人代会确定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嵊州发展面临挑战和困难较多的一个时期。我们遭受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袭击,遭受了台风、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遭受了土地、资金、电力等资源要素紧缺的多重约束,但我们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使这四年成为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一个时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条战线干事创业、务实争先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嵊州建设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速度相对偏慢,资源与环境的压力逐步加大;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区域均衡发展任务很重,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扣“工业强市、和谐惠民”的工作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着力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为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建议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市,推进自主创新,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扩量提质的总体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工业销售和利润年均增长保持在15%左右,力争到2011年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

加速集群发展把集群发展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目标,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集群经济的加速形成。依托园区平台,集中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壮大领带服装、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电声配件等支柱产业集群,努力培育汽摩配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成长型产业。经过五年努力,领带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家电厨具、机械电机产业分别超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实现建筑业年总产值130亿元以上,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产业链相配套、集群竞争力强的经济格局。实施“培大育强”工程,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实施强强联合和上市战略,不断做大做强。2011年,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其中5至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企业上市取得突破。

加快平台建设按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集聚、合理错位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产业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和个私集聚点集聚,形成一个省级开发区、六个工业功能区和一批个私工业集聚点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重点,全面完成嵊州经济开发区城东与城北区域开发,基本建成浦口区域一期,并适时推开浦口二期路网建设,逐步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六大工业功能区建设,致力于差异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城市化配套,增强集聚功能,培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更加鲜明的乡镇工业板块,做大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有序推进个私集聚点建设,大力发展家庭个私工业,加快形成块状特色产业,孵化规模企业。

加大有效投入以项目为中心,发动民资,内外并举,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强化集聚集约发展,通过产业整合,吸引境外市外企业来嵊投资兴业,引导外出投资者回乡创业,千方百计激发本地企业投资积极性,保证有效投入。加强项目的研究、开发、筛选和储备,着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大以先进装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力度,新增投入中设备和研发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加强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瓶颈,千方百计加快投入进度,保证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2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推进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领带服装、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重点行业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业中心运行机制,并在工业功能区逐步建立乡镇创业中心。鼓励重点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争取有更多重点项目和产品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新产品,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左右。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10只以上。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二)坚持富民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提升茶叶、花木、香榧、长毛兔、竹笋、蚕桑以及果蔬等特色农业,打造绿色茶都和花木强市。深入推进加工农业和开放农业发展,通过五年努力,年销售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和自营出口额年均分别增长10%。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反哺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扶持山区生态农业,促进山区加快发展。

提升农民技能。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种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力争每年实现转移就业1万人以上。

改善农村面貌。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建好一批功能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健全、环境卫生良好、城市文明有效辐射的中心村,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全面小康示范村。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有序推进高山移民,稳步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环卫、信息、流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以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为目标,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宁静、清洁”五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快东部地区山体覆绿以及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绿色系列创建工作,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深入开展环境整治行动,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控制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

(三)坚持规划先导,加快建设步伐,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强化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到2011年,中心城市人口超过30万,城市化率达到56%。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产业发展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并使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做到建设用地规模总体平衡,空间布局协调一致,实施时序有效衔接。及早做好开发区、旧城改造区、城乡结合部等近期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按照“显山露水、彰显文化”的要求,加强城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的设计与建设,绿化、美化城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重点推进城南新区建设,打造集行政、商贸、居住于一体的新的城市核心区。加快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适时启动城西部分区域建设,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城中村、近郊村改造提升和撤村改居工作。加强城乡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急需先建原则,完善老城区道路系统,畅通城市区块之间的连接通道。实施嵊义线、嵊张线改造等交通重点工程。推进城防农防标准堤建设以及艇湖滞洪区改造等工程。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完善网络结构,增强供电能力。将燃气专项规划纳入强制性设计规范,逐步实现统一供气。

实施“强镇兴市”工程。把培育经济强镇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建镇”的思路,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明确中心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鼓励城市商贸企业、工商业主到中心镇兴办实业。扶持小城镇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规划启动甘霖、黄泽等城郊镇与中心城区接轨的相关项目。加快完善其他集镇功能性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集镇面貌,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鼓励城镇建设公寓式住宅小区,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争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管,实行日常建设项目全程管理。强化城市综合执法,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健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城市环境和秩序。加强社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共驻共建、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探索市政、绿化、环卫、供水等设施管养市场化机制。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后劲,在提高区域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

以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资与引智、国际与国内并重,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和产业链招商,千方百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实在在引进好项目、大项目,在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上取得新进展,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上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走出口市场、出口产品多元化之路,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努力培育出口品牌,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更加重视进口工作,鼓励进口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力争2011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超10亿美元。鼓励企业跨区域经营,到省外境外开发资源和市场。深入实施接轨上海和环杭州湾产业带战略,主动接受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道口经济”。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继续实施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用好政府性资产和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效能监察,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规范审批服务、执法检查和收费行为,坚决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强化土地、资金、人力资源以及水、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机制,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强化银企合作,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规范中介服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关爱企业家,保护投资者,营造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服务业网络,全面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建设具有较强活力的商贸大市。发展检测、咨询、培训、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连锁、直营等现代商贸业态,进一步做大农产品等物流市场,鼓励兴办为工业配套服务的新兴物流业,加强城乡消费安全网络建设。规范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强化政府调控,活跃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和越乡风韵等资源优势,实施崇仁温泉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加强以越剧寻根、书法朝圣、乡村休闲为内涵的旅游品牌包装宣传,创新旅游产品经营模式,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努力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五年完成旅游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

(五)坚持以人为本,繁荣社会事业,在建设越乡文化名市上实现新突破。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

繁荣越乡文化事业。充分发挥越乡文化优势,打响“越剧诞生地、剡溪唐诗路、书圣归隐处、文化小黄山”四大品牌,提高越乡文化的知名度。建设嵊州博物馆,展示嵊州万年文明史。整合越剧资源,扩建越剧艺校,培养越剧人才,加强越剧研究,出人出戏出精品。深化城乡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普及进程。发展越剧演出、根雕竹编、仿古家具等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良性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一批城乡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升体育产业,争创省体育强县(市)。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稳定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继续实施名优教师支教制度,促进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放心班车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强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一所普通高中,85%以上中小学成为标准化学校。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全面落实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新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一所综合性医院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能力和受益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经过五年努力,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7张、卫技人员37人,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争创省卫生强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继续推进老龄、新闻、史志、档案、气象等各项事业发展。

(六)坚持民生为重,维护公平正义,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实现新突破。

把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万人。建设就业培训基地,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五大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保基金征缴力度,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深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政策,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强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基层管理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推进法律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行业的监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2007年政府主要工作

2007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扎实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市上下务必坚定目标,鼓足干劲,把新一年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全面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建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5以内。

着重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出台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完善并实施产业布局规划。以抓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领带产业在巩固提升的基础上向高档家纺和品牌服装拓展,引导家电厨具、机械电机等产业加速提升,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加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扶持力度,出台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管理意见,激励在建项目按期投产达产,促进已供地项目早日开工,在谈项目及早确定用地,确保全年工业性投资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不断完善开发区投资软硬环境,确保工业投入、产销、外资和外贸增幅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理顺统计管理体制,开展工业强镇(街)、工业功能区和个私工业集聚点发展竞赛,争取在乡镇特色产业培育、工业总量扩张上取得突破。发挥科技创业中心平台作用,加强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创牌争优。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2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2只。完善企业考评体系,根据纳税销售、税收贡献、成长速度和亩均产出评价企业,促进企业强化技改投入、合资合作、创新创优、节能降耗,扶强扶优规模企业。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定期督查企业服务情况,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的优良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深度开发,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加大外拓基地和市场力度,提升特色农业。继续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农业加工企业培育,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年农业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和农产品自营出口分别增长10%。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庄经济发展。优化为农服务机制,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抓好“农民信箱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农技大师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防灾减灾体系,降低农业自然风险。完善集镇商贸、居住、文教等功能,促进人口等要素集聚,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完成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中心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完善社区设施,建设和谐型社区。推进宅基地整治示范村建设和高山移民工作,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抓好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和长效保洁机制建设。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完善城南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公建、商住等项目建设。推进城中路、鹿山路等地段的拆迁改造,完善市区路网格局,加强交通管理,着力解决重点路段、重点时段车辆拥堵问题。抓好涉及重点工程的政策处理以及相关城中村、区中村的拆迁安置工作,推进续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县乡道安保设置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推进城防农防标准堤、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等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二期等给排水工程,实施苍岩等输变电工程。落实城隍山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艇湖森林公园一期工程,争创省级园林城市。深化综合执法职能,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坚决整治违法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制止影响城市形象的各种行为。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业,鼓励发展文教卫体等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化农村放心店和便利店建设,扩大城乡连锁超市覆盖面。建设五星级酒店、茶叶物流中心,启动崇仁温泉项目,提升百丈飞瀑景区,保护崇仁古镇和马寅初故居,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游,实施旅游景区整体营销。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增长15%,旅游总收入增长20%。

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在保持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重点,发挥嵊州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相对优势,组织专业化队伍,经常赴周边地区开展产业招商和土地招商,力争在传统产业嫁接、新兴产业拓展和商贸服务业提升上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加强中东、南美、非洲等市场开拓,保持传统产业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厨具、机电等产品出口,培育生物医药、汽摩配等新兴出口企业。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销活动,到境外设办事处,加大进口力度,发展加工贸易。开展外贸业务和政策培训,实行出口重点企业跟踪联系制度,力争自营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达到17家,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5%。做好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扫尾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招投标交易,强化招投标市场监管。

(五)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争取开发区扩容。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挖掘土地存量。实施投资项目会审制,统筹安排工业用地,优先考虑符合产业政策、带动力强的项目用地,优先考虑集镇工业用地。摸排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包装项目,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整顿规范担保行业,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引导市内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持之以恒为产学研结合搭建平台,为企业缓解技术、人才瓶颈制约,及时帮助企业引进高素质技工等紧缺人才。盘活政府性房产资源,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制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意见,完善企业和群众评机关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削减审批项目,推行现场办公服务,加强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建设。

(六)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强节约集约发展,完善节能降耗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对省级以上节能、节电、节水项目实施奖励。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业用地“招拍挂”运作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控制高能耗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全面启动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七)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市民素质教育,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深化创建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活动,推进农村学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支持校企合作,启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加快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城乡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提高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做好“小黄山遗址”保护和研究工作。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做大民职剧团产业,发展民间工艺产业。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系列活动。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绍兴市卫生强乡镇创建工作。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落实十二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受益率达到50%以上,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到80%以上。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筹建市传染病区。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和民兵预备役建设。

(八)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被征地农民、困难群众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以合同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健全欠薪预警长效机制,妥善调处劳动纠纷。巩固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认真做好因病致贫、因残失业、因灾受困人员的救助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工作,落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继续抓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抓好避灾安置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下移工作重心,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落实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规范行政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执政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对依法行政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管理政府及经济社会事务。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实行重点建议和重点提案市政府领导领办制。经常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杜绝失职、渎职行为。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欢迎新闻监督和群众监督。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力,注重运用规划和产业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来管理经济,把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和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打造“阳光政府”,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完善行政决策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制度,加快形成透明高效的决策机制。强化政务公开,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凡是不属于国家机密的都向群众公开。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促进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取信于民。深化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加强政府财源建设,整合公共资产和资源,增强政府财力。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力倡导敢挑责任、狠抓落实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坚持一切从嵊州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建设节约型机关。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的政府。

各位代表!嵊州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为推进嵊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编辑: 史华东

 相关文章
<%# count = Records.RefDocs("相关内容").RecordCount; if (count > 0) { loop = 0; while( loop < count ) { Write(""); loop = loop+1; } } else { Write(""); } #%>
· "); Write(Records.RefDocs("相关内容").Item(loop).name + "
暂无相关文章……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