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俞樟根:我的梦里,还在编呀编……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撰文 王敏夙 摄影 王敏夙 徐华铛 2007年06月27日11:07:36 

    前不久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我市75岁的俞樟根名列其中,成为嵊州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近日记者来到他家,近距离感受他精彩的竹艺人生。

    俞樟根老人不擅言辞,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读过什么书,讲不大来的哦。”老人告诉我们,他们家三代做篾匠,8岁那年,他只读了三个月书,就跟父亲学手艺了。他父亲当时是城关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技术很好。“学了几年,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自己就带徒弟了!”
当时的篾匠,一般也就编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按照这个轨迹,俞樟根长大后也许就只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篾匠师傅而已。然而时代给了俞樟根一个不一样的机会:解放后,政府组织了合作社, 1950年俞樟根便进入竹编协作组搞竹编创作,1958年进入嵊县工艺竹编厂,先后担任该厂的创新设计组组长、研究所所长。俞樟根从此在竹编工艺的海洋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用自己的勤奋,在嵊州竹编的发展史上书写了熠熠生辉的人生篇章。

     他首创了动物竹编,这一特色,成为嵊州竹编四大特色之一

    “竹编工艺的灵魂在于创新。”回首几十年竹编生涯,俞樟根深有体会。
    俞樟根在竹编行业里是个奇才,他不但继承了传统的竹编编织技法,而且在此基础上新创了十余种编织新技法。他与他的门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华铛合著的《竹编工艺》和《竹编》这两本技法书,成为竹编行业的经典教材。除了创新技法外,他创新设计并制作了200余种竹编新产品,而1966年,在有关人员的配合下,他首创了动物产品,这为工艺竹编开创了新天地。
    俞樟根是怎么想到用竹编编动物的呢?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
    那年,俞樟根出差去杭州,在一家瓷器商店里,他看到几个外国人对瓷器动物很感兴趣。他于是想,如果用竹编来制作,是否也会受到欢迎呢?但是篾丝的可塑性很差,要编成动物,难度可想而知。俞樟根知难而进,在有关人员的配合下,他选择了造型简单、胖乎乎的大象做试验。“我们先做好模型,把四只脚、象鼻等都分开编,再用竹丝接上去,那只大象的样子可不好看!”俞樟根笑着回忆说。
    然模样不咋地,但第一件竹编动物作品的成功,给了俞樟根很大的信心。为提高竹编动物的艺术造型,他决定接下去编公鸡。他多次到菜市场、到养鸡户家里,反复观察公鸡啄米、奔逃、拍翅、惊飞、追逐、昂首啼鸣的姿态,使鸡的动作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一只栩栩如生的竹编公鸡诞生了。此后,竹编动物便开始了规模生产。飞禽走兽、牛马鸡鸭以至虫鱼,纷纷披上了竹编的外衣。俞樟根还把竹编模拟动物与传统的盒、罐巧妙结合,提高了实用与欣赏的价值,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当时,竹编母鸡在国外是畅销产品,价钱要比家里养的母鸡还要贵,而出口一只竹编猪,等于出口一头大肉猪呢!
    竹编动物的问世是竹编工艺史上的一大成就。竹编动物与漂白、花筋、蓝胎漆一起,成为嵊州竹编的四大特色。

  他主持创作了许多大型竹编精品,为提高嵊州竹编的知名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俞樟根的家里,挂着许多有关竹编的照片。“喏,这是《龙船》,获过工艺美术百花奖创新设计一等奖,这是《还我河山》,赴香港等地展出过……”俞樟根指着一幅幅照片如数家珍。
    几十年来,俞樟根主持创作了一大批大型竹编精品,这些精品通常送出去展览或是评奖,以精湛的工艺得到了海内外赞誉。像《九狮舞绣球》这个作品,采用了多种编织工艺,把九只狮子刻划得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国际友人称赞它为“世上精品”;《还我河山》造型优美,编工精细,把岳飞“前赴后继,还我河山”的神态表现得酣畅淋漓,赴香港展出引起了轰动;《苏武牧羊》熔各种编织技艺于一炉,把人和绵羊编得严密完整,浑然一体,至今仍陈列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馆;《老寿星》、《麻姑献寿》、《秦陵铜马》、《越乡古戏台》、《牡丹亭》……这些俞樟根主持创作的竹编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展出,让观众从中领略到了嵊州竹编这一“东方珍品”的神奇魅力。
因精湛的技艺,1979年,俞樟根被授予全国竹编行业首位“工艺美术家”称号(后改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俞樟根还曾是全国七届人大代表、县九届人大副主任。
    “竹编这一工艺,需要各道工序的配合,能创作出这些有影响的作品,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能耐,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在采访中,俞樟根多次谈到与他配合的那些竹编艺人,谈到他们在一起创作出的精品在广交会上压倒东阳竹编的美好时光。

    竹编已深深融入了他的生命里,如今在梦中,他还会在编呀编……

    1996年,俞樟根从嵊州工艺竹编厂退休,不久,去了广东女儿家。等他再回到嵊州的时候,嵊州工艺竹编厂因种种原因已经停办,这让与竹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深感痛心。
    “我每个月要做五六次梦,梦见自己还年轻,还在搞竹编创作。” 竹编已深深地融入了俞樟根的生命里,在他的梦里,仍然在不停地编呀编,“老太婆总是要说,现在怎么还要去想这些,其实我没有刻意去想,但是,我还是要做这样的梦。”
这几年,俞樟根曾到东阳等地考察过,看见人家在搞创新,而我们的竹编是在吃老本,这让他很为嵊州竹编的发展前景担忧。“竹编这一工艺如果传承不下去,我觉得很遗憾。我们需要有新的接班人。”俞樟根说,他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自己动手做新产品已经力不从心了,况且现在没有场地,没有资金,甚至连编织工具都没有。
    但我割舍不了对竹编的感情。只要政府重视,有人牵头的话,作为嵊州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我愿意为振兴嵊州竹编做好策划、指导工作。”临走时,俞樟根这样告诉记者。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