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嵊州市艺术村 >> 艺术动态
  艺术动态
  输入关键字
艺术展望


艺术村里的“银奖专业户”

—根艺美术家谭荣初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马渭员 2007年07月06日16:47:21 
    走进市艺术村,一块黑底绿字的“大拙轩”的匾牌特别显眼,相比于郑剑夫、吴筱阳等根雕大师,“大拙轩”的主人——浙江根艺美术家谭荣初自喻为“银奖专业户”。虽然屡次与金奖擦肩而过,但这位“银奖专业户”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对根雕艺术的孜孜追求,走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一)
    谭荣初的根艺创作生涯开始于一次“名落孙山”。
    他从18岁开始从事工艺美术行业,1986年,他迎来了人生发展的第一次契机,那年时任嵊县泥塑厂副厂长的他报考了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凭借扎实的素描功底,谭荣初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课的考试,可是因为文化课相差几分而名落孙山。
谭荣初在年轻时代就一直学习素描,而“素描是一切美术的基础”,80年代中期,谭荣初又从事了几年雕刻工作,这一切也为他以后从事根雕奠定了根基。高考落榜后,他便开始在从事根雕,谭荣初一直十分重视文化素质的修养,于是唐诗宋词、书法美术便成了他自娱自乐的业务爱好,这又为他根雕艺术的升华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功底。
    生性耿直的谭荣初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人才不是天才,而人才就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艺术造诣。”因此,从事工艺美术30多年来,他一直非常勤奋,天天埋头在工作室里,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
虽然名气不及郑剑夫、吴筱阳等大师,但谭荣初可谓是根雕界的“大器晚成”者。自喻“无师自通”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研究和学习前辈的好作品,有时面对一个好的作品,谭荣初会花上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时间去揣摩,包括作品的取材、构思和形状等,“作为一个后来者,就要懂得如何去继承和发展,否则艺术就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二)
    “银奖专业户”是谭荣初给自己“加封”的绰号,在2002年举行首届浙江省  “大申神工杯”雕刻根艺大奖赛上,谭荣初的作品《疏风晓月听松涛》获得金奖,这也是他第一次根雕上获奖。而此后的多次比赛中,他却屡次与金奖擦肩而过,对此,谭荣初说:“‘银奖专业户’让我看到了差距,也是我对艺术追求的一次次促动。”
    嵊州市第二届精品根雕展银奖、2006年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新老会员优秀作品展览银奖、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天工优秀作品奖、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银奖、7件作品被收录在国家级刊物……一只只奖杯,一张张证书,见证了谭荣初创作历程的一番成就。2005年,谭荣初获得了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颁发的“浙江根艺美术家”称号。
    谭荣初的根雕创作喜好偏向于文人类,代表作如《老子论道》、《犹听民间疾苦声》、《野山花》等,但也不局限在文人类,而注重从杂乱无章的枯木残根中悟出一个生命的形体,然后再“因材施艺”。如《野山花》原是一段被人遗弃的枯柏废料,疤痕累累,机理扭曲,谭荣初却用他一双慧眼和一把雕刀,化腐朽为神奇,把它点化成一个风情万种的“野山花”姑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谭荣初说,每一块根雕材料都有自己的灵性和原始造型,一件作品的好坏有时常常取决于一块材料的优劣。为此,远到甘肃天水地区的干旱“香柏”,近到剡溪河底的千年古沉木,只要是有艺术价值的素材,谭荣初总会不惜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进行收购。
    问起“大拙轩”取名的来源,谭荣初说:“根雕艺术最忌讳‘拙’,‘大拙轩’的真正意义其实是激发我要‘巧’,‘大巧若拙’的境界是我艺术追求的目标”。
编辑:俞蕾
  相关文章
嵊州艺术村网站由嵊州艺术村主办    嵊州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嵊州市艺术村主办 | 嵊州新闻网技术支持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