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阳相识是在6月底的一个中午。那天,艺友金易来电邀我小聚,说刘阳在嵊州,我欣然前往。
关于刘阳,我以前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位颇有成就的画家,但从未谋面。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认识一个人讲究缘分,偶尔相遇的人也许会成为终身的挚友。所以,在微风拂动的那刻,我一眼便认出了刘阳——理着平头,透过眼镜的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含蓄中充满激情,随意中透着坚韧。一种有极高文化修养又不失谦逊的气质瞬时感染了我,亲切感油然而生。我觉得我们之间已不再陌生。
面前的刘阳显得很温婉,语音不重,语速不急,说的每一句话仿佛从他心田里缓缓流出,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这位在北京长大的满族人,早年就读于中央美院、新闻学院,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硕士,美国国家大学工商博士,曾在中央电视台当过新闻记者和编辑及节目主持人,又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大学任教。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刘阳各方面的学识修养和经历,也为其艺术道路的发展以及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艺术上,刘阳称得上是位出色的画家。早在1986年,他就开创了沂蒙画风,虽然生长在北京,但为了寻求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踪迹走遍全国的名山大川、高原湖泊、大江南北,而最终令他钟情的是“老区”沂蒙山。山不高,却浑厚伟峻;水不深,却灵犀相通,沂蒙山成了他毕生讴歌的对象。二十多年艺海悠渡,实现了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的追求和表达,创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路。刘阳还在书法、篆刻、诗文、画论等有极精深的研究,读书涉猎甚广,是画界少见的博闻多学之人。
有关他的艺术成就,王学仲、程大利、朱守道等国内诸多艺术界权威人士有过太多的褒嘉。天津大学教授、中国书协顾问王学仲曾撰文:刘阳是位创新意识很强的画家,他在画中留下了感悟生命的哲理,他表现的沂蒙画风,使顽石通灵……可以说,刘阳的各种创作,是他向视觉空间艺术所做的种种尝试和探索。著名美术家穆家麒称刘阳的“沂蒙画风”作品,是“情”和“意”的渲泄,是从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而提炼的精神境界,也是“寓情于景”的自我抒发。《人民日报》顾问徐放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刘阳真是诗如其人,字画如其人;刘阳的思维、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在实现他对人性、物性主题的关注与责任,及对象征主义的朦胧、浪漫主义的敏感、现实主义的哲理、荒诞主义的解构、艺术现象与规律的永恒创造。诚然,解读刘阳的画,需要先解读他的人,了解他在绘画上的追求。他的命题和构思既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既是象征的,又是荒诞的,表现出这位艺术家炽热的情感。
对于嵊州,刘阳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早在1990年,他在这里举办过画展并讲过学,据说影响很大,可惜那时我还在大学学习。说到嵊州,他觉得这是一个令他向往的神奇地方,山水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那条悠悠剡溪,曾令多少文人墨客留连忘返。17年后旧地重游,面对嵊州的变化,他有了更多的感动。他还抽空去了苍岩、里南等地,看着秀美的山水,真有一种创作的冲动。
其实,对于剡中的山水,我确实也有同感,却缺少创作的行动。作为一名艺术实践者,多多描绘自己身边熟悉的景物,才最能勃发自己的情感。与刘阳对话,让我感受到一位艺术实践者的职责和使命。
谈话间,我突然萌生请刘阳以嵊州山水、剡溪两岸风貌作为题材创作一些作品的念头,将唐诗中描写的剡溪意境和刘阳的画境结合,或许能形成一种默契,并为唐诗之路添彩。刘阳欣然应允。
与刘阳相聚只有短短的两小时,却让我感到,面前的刘阳,犹如一本厚厚的书,而我只打开了第一页,我期待这本厚厚的书能让我慢慢地品读,也期待他的“书”里能记载下剡溪的诗情画意。期待他的艺途永远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