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到过嵊州的几位帝王考释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徐国兆 2007年07月17日08:50:06 

    编者按

    在嵊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流传着一个个来自于远古帝王们的故事,虽然他们的脚印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但它昭示着嵊州更为深邃的文化底蕴。

    帝王是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每到一地,必万民敬仰。那时,百姓能见天子一面,是件何等荣幸的大事,发生的有关故事自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嵊州古称剡县,向有“禹凿了溪,人方宅土”之说,更有“两火一刀可以逃”(《十道志》)的谶言,故剡称“福地”,以致“晋宋英达无不栖焉”。至唐,为嵊州,更是名满天下。如此福地洞天,焉有帝王不到之理?据笔者不完全考释,有7位帝王曾经到过嵊州。

    舜,又称虞舜,为传说中的圣王。《孟子·离娄章句》云:“舜出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于姚城。”可知舜的出生地在余姚诸冯。《风土记》说“(舜)耕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榨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此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历山”在“始宁、剡二县界上”,还解释取名“历山”是因浙江一带常把“榨树”称为“枥树”的缘故。
      始宁范围在今之嵊州北、上虞南,古治在今三界镇;剡包括今之嵊州市、新昌县。位于嵊北仙岩镇的舜皇山古属始宁县,村后有舜井、舜庙。宋代《剡录》记载:“(嵊)北曰舜王山,山最崇矗,岗岭复深,有舜井焉”,“井中有蛇,生角。今为沙土所翳。”
      唐代朱庆余到舜皇山访过古,有《舜井》诗:“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巅。向来下视千寻水,疑若苍梧万里天”。虽然舜井已堙,其地已筑龙皇水库,但遗址尚存,村中至今存有舜庙石柱残联,句云:“龙伏内潭两圣井”,“舜坐嶀山朝四明”。
      嵊北又有谷来镇,古称“榖来”,传是舜耕之地,为追思舜稼穑遗范而命名。

       ,又称大禹、夏禹,是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禹是舜任命的司空,负责治理水土。《尚书》记载,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去治水。《孟子·滕文公》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他那种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受到了普天下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墨子·兼爱中》有禹“凿为龙门”,旧《经》有“禹凿了溪,人方宅土”之说。南宋王十朋《余粮山》诗云:“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说禹的功劳始于壶口,终于了溪,概括了大禹治水的一生。
      《嵊县志》载:“余粮山,一名了山,在县北十五里游谢乡,有禹祠焉。相传禹治水毕功于此,余粮委弃化为石,磊磊如拳,碎之,内有赤糁,名禹余粮。”了溪,即今天的禹溪,附近有八里洋,古时因嶀山阻挡,无法泄泻,成为洪水泛滥之地。大禹因此劈山导水,成就了今天的新嵊盆地,致使百姓安居乐业。当地至今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民间故事。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他曾五次大规模地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因秦始皇曾“望于南海”,其地便称秦望山。他又曾望东南方,发现有王者之气,便“使人属刂此山以泄王气。土坑深千余丈,号剡坑山”(《剡录》)。从此,这里山名剡山、溪名剡溪、县名剡县,皆因是秦始皇这一掘。民间传说秦始皇曾亲驾到仙岩,终因此地山势险恶,溪水汹涌,勒马回头。《嵊县志》载:“仙岩,在县北三十里游谢乡,有马蹄石,相传秦始皇东游马足所践。”《浙江通志》亦载此说。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佛门,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致使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
      萧衍年轻时到过剡县。《剡录》载:“萧衍经嶀山,与嶀家娘子为婚。后别嶀娘。入齐,南面发诏征之。山上有宣诏亭。王公(十朋)《嶀山赋》曰:‘梁王别室,归建业以登天’,又曰:‘皇书亭畔,又看麖滞之踪’。”

     钱镠(852-932),字巨美,浙江临安人。公元893年为唐镇海节度使。五代时被封为吴越国国王,定都杭州。公元978年归北宋。
      钱王是一位雄居一方、身经百战、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的君主,多有建树,百姓爱之。
      《剡录》载:“武肃王尝到嶀山下,于舟中看其嵯峨,叹其异境,驻舟赋诗。”《佛祖统纪》载:“景福元年(892),吴越王钱镠于剡县石城山建瑞相寺。以奉弥勒三生石像”,并留有《隐岳洞》诗。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见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便析剡东十三乡置新昌县。

    赵构(1107-1187),即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南渡后,即位建康,迁都临安。后以秦桧为相,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杀岳飞,与金媾和,奉表称臣,遂成偏安之局。
     嵊州盛传小康王南逃的故事,在绍兴王化至嵊州蒋镇的古道上有条驻跸岭,在谷来砩头有条护国岭,均因宋高宗赵构“驻跸”而得名。传说小康王自绍兴逃亡嵊县,经驻跸岭至蒋镇,夜投谷来砩头小庙,幸蜘网结门,躲过一劫,保全生命。
      据《宋史·高宗纪》、《系年要录》记载,小康王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三日发平江府,八日至杭州,十五日渡浙江,十七日至越州(今绍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越州,次钱清,二十六日复还越州;二十九日如明州(今宁波)……
      “次钱清”一语,显然遮掩了历史真相。钱清在绍兴北面,小康王焉能北上迎金兵?事实是这两天一夜有损帝誉,便杜撰了“次钱清”。民间传说未必完全是真,但不可能空穴来风,再加地名与史料相符,反补了正史之误。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字国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参加红巾军反元,后称吴王,灭陈友谅、张士诚。出兵北伐,克燕京,历15年而成帝业。
      嵊州有八宿屋、国母岭两地,流传着朱元璋寻访常遇春的传说。说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大将湖大海在苍岩小江桥畔发现一只硕大的草鞋,于是三人翻山越岭寻访壮士,在一个小山村连宿了八夜,才打听到那个穿草鞋的人隐居在秤锤坑,故村名八宿屋;寻访其间,有一日行之考溪坞,见天色已晚,便向住在岭脚山厂的老婆婆求宿,并讨得3只麦果解饥。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吃腻了山珍海味,想起了当年老婆婆给的麦果,便把老婆婆接到皇宫安享晚年,封为“国母”。这条岭因此名为“国母岭”。
      据《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刘基是青田人,他有一首《发嵊县至上虞道中》诗:“ 磴滑泥深去马迟,云残青嶂不多时。荒烟蔓草中郎宅,素石清溪烈妇祠。日落风生临水树,野寒雪湿渡江旗。宣光事业存青史,北望凄凉有所思。”这诗是北上路过嵊县的感慨之作,说明朱元璋与刘基确实到过嵊州。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