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嵊州地名探源--鹿胎山与灵鹅村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求达人 2007年08月10日08:32:08 

      关于“罗六”地名
      在上期的《朱熹缘何将“鹿门”改称“贵门”》中,笔者提到,“鹿门”的“鹿”是古越语地名“山”的意思。有证据吗?有。
      在我市西邻诸暨,古代曾出了一个美女西施。据史料记载,西施的故里叫“罗山”,这个“罗”是古越语的汉语音译,意思就是“山”,后来又加上了汉语意译的“山”字,构成了同义复词。
      “罗”这个古越地名,不仅保留在我们这些吴、越地区,而且在其他的百越地区也广泛存在。“罗”字还被写作其他同音、近音字,如六、禄、渌、菉、陆、弄、陇、黎等。为了便于称说,历史地理学家把上述表示山、山洞的古越地名,统称之为“罗六”地名。
      古越“罗六”地名在我市也存在,当然有的是借用“罗六”的其他同音或近音字。这些“罗六”地名长期来还被误作为汉字来解读。
在里南乡有一个村子,叫做六洞口。《嵊县地名志》有一段记载:“村北山脚有个大洞,相传为野鹿栖息之所,称为鹿洞。村处于洞口南,故名鹿洞口。后‘鹿’简化为‘六’。”其实笔者认为,这段话是经不起推敲的。大家知道,鹿是一种驯良的食草动物,硕大而味美。我们的古人没有保护动物的观念,他们只会把鹿看作是天赐的猎物,一旦发现洞中有鹿,决不会让它们在洞中停歇多久,迅即会聚而歼之,把它们变成盘中的佳肴。洞既然没有成为鹿的“栖息之所”,自然人们也不会把它叫做“鹿洞口”。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罗六”地名,表示的就是“山”或“山洞”的意思。古越语地名有一个特点:只借用汉字的音,而不借用汉字的义。如果借用汉字的义,那么“鹿洞口”应该理解作是鹿栖息的洞,而“六洞口”则是六眼洞的意思。在古越语里,“六”、“鹿”是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称,但后人不了解这一点,所以误把“六”理解做是“鹿”的简写了。

      先有“鹿山”,再有“鹿胎山”
      我市城西边有一座鹿山,因为地位显要,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瞩目。长期来,人们在解释鹿山的地名渊源时,常常会说它最早称鹿胎山,是后来才简称作鹿山。笔者认为,这是反因为果了。
      历来论者常搬出南宋人高似孙编撰的《剡录》来加以印证。《剡录》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叫陈惠度的猎人,在山上将一头怀孕的鹿射伤。母鹿产下了小鹿,它一面流着血,一面用舌头舔干了小鹿身上的胞浆水。不久,母鹿倒在血泊中死去。惠度看到这般情景,心灵受到震撼,随即抛弃弓箭,进入寺院做了和尚,后来还成了名僧。据说鹿死的地方,后来长出了一种草,人们叫它“鹿胎草”。
      这是一个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的佛家故事,据说鹿胎山即脱胎于“鹿胎草”。
其实,高似孙在这里只述及了“鹿胎草”,没有扯到“鹿胎山”。“鹿胎山”这名称很有可能是后人牵强附会,再说这个故事发生在隋朝,那么隋朝之前此山又叫什么呢?总不会等陈惠度射鹿之后才出了个地名吧?!

      从“石鼓庄”到“灵鹅村”的演变
      地名的演变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金庭镇灵鹅村的村名就经历了与“鹿山”相仿的命运。
      灵鹅村古代叫“石鼓庄”,因为它坐落在石鼓山之下。后来改称“灵峨村”,因为村东有一座小山,叫做“石火囱”,山上怪石嶙峋,灵异嵯峨,故名。大概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可能觉得“峨”字有个偏旁“山”字,不雅,遂改“峨”为“娥”。后来县内有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写了个民间故事,说书圣王羲之晚年定居金庭,他喜欢养鹅、写“鹅”。一次,鹅振翅远翔,飞到了五六里以外的石鼓庄,于是石鼓庄就改名“灵鹅村”。故事是美丽的,但拿它来作为解释地名渊源的根据,就有失偏颇了。更令人纳闷的是,《嵊县地名志》中,在把“灵峨”改为“灵鹅”的同时,还录入了这个民间故事来解释地名的渊源,将“石鼓庄”直接跳到了“灵鹅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村名“灵峨”和“灵娥”却被隐而不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用民间传说来解释地名渊源是靠不住的。我们一定要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科学观点来探索古越语地名。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