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建的雅璜三进台门古风犹存。
雅璜村:
三进台门的旧时月色
“东有前岗,西有雅璜”,前岗和雅璜是嵊州一东一西两个最具古典韵味的村落。前岗是寂静的,那么雅璜呢?
车子在一绺带子似的山道上行驶,浓浓的绿一波接一波连绵地涌进我们的视野。摇下车窗,一声鸟鸣,一缕清风,一抹微云便挤了进来。雅璜的山是俊朗,水是温婉,山环水绕,山水相依。始建于道光年间的裘氏三进台门就坐落在这片温山软水间。
旧时人家讲究迷信,裘氏祖宗建造三进台门的时候,不开正门,只开了边侧的龙虎门,说是怕“冲”。从龙虎门入内,偌大的一个院落,细数一进、二进、三进的正房,厢房约有五六十间。二进朝北是正门,月亮弯的弧形洞门,上书:协气休征。两侧楹联:云影天光归宇下,水声山色近阶前。可以想见,当年住在这里的裘氏一门,开门见山,推窗望月,是何等的惬意和享受!据说,这里还出过一位叫裘光春的武士,身强力壮、力拔千钧,光绪年间参加乡试,中举。快马报喜至雅璜村,全村一派欢腾。随后吹吹打打,重修台屋,光宗耀祖。时过一百多年,廊柱里还残存着一抹淡淡的墨香,依稀能找到一丝荣耀的痕迹。
如今,台门很少有人居住了,许多人从台门里走出去,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一进二进三进的天井里,断瓦残片一地,荒草凄凄满目。廊柱经年的尘灰,梁上燕子的旧巢,三进台门已如一本散落的线装书,任凭陈旧发黄了。
这么高大的一座台门,几十户人家挤在一块,又演绎了多少幕《家》、《春》、《秋》的故事?“他们总会回来的。”我们出来的时候,守着三进台门两间正房的裘大伯抚着一条落寞的石凳轻声地说,神情里盛满殷殷的期盼。
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水声潺潺。
200多年双虹桥,曾经日载千车,夜驮星辰。
双虹石桥的从容优雅
清晨,一缕薄雾萦绕山脚,一声鸟鸣唤醒村庄。一双双沾满露珠的脚,一车车沉甸甸的山货,都从双虹桥上经过。
双虹桥位于雅璜村东头,桥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为双孔半圆形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山溪。全长30.6米,宽3.4米,净跨7.4米和7.9米,矢高6.5米,桥墩迎水面设分水尖,全桥均用乱石块叠砌筑成。
远远望去,双虹桥没有跨越天堑、长虹卧波的气势,有的只是江南小桥的纤巧、古朴、玲珑、典雅。桥畔绿柳成荫,溪水涟涟,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桥面荒草蔓蔓,泥土松软。“水面忽添新锁钥,波心仍照旧舆梁”。青藤蔓枝的双虹桥,二百多年来,日载千车,夜驮星辰,多少历史的脚步走过,多少悲欢的故事上演?
一切都过去了。村村公路,出入车辆,双虹桥似乎卸下了历史的重任,轻映碧波,微枕清流,显得如此的悠闲和安静。
老台门里曾经响彻过无数的欢笑。
上枝头舞村:
老屋台门的前尘往事
山道弯弯,庭院深深。村子是根植在大山深处的一根肋骨。沿着上枝头舞石砌的台阶依势而下,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屋台门宛然入目。
弄堂的风长驱直入,我们贸然闯入。坐在廊檐竹木椅上的老少男女们纷纷将疑惑的目光投过来,看来,我们暂时打扰了他们自得其乐的乘凉。当得知我们的来意时,便有几位站起来让座,让茶。
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正屋七间,前厅三间两弄,侧屋十间两弄,全选用上乘的枫树、白杨树构建而成,距今已有91年历史。窗棂,椽子,柱子完好如初,仍旧保持着原木的色彩和清香。格扇的镂花雕刻大多遗失,换上了焕然一新的玻璃窗,与里面的新颖家具倒也般配,称得上是掺合在古典中的一丝现代气息。而牛腿、鸭头、梁枋却仿佛是一页页打开的画卷,展示着一个个与文化有关的故事:《姜太公钓鱼渭水河》、《尧舜让位》、《封神演义》、《唐明皇与杨贵妃》、《唐伯虎点秋香》……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过一双双雕刻工匠的手,在生动地演绎着。
当我们啧啧惊叹于如此精湛的手艺时,79岁的斯友余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记得小时的雕刻更加丰富些,单《唐伯虎点秋香》人物便一个也不少。后来,文革时,尽管村民们用黄泥厚厚地捂住了,但到底还是被毁了些。”
在斯余友老人略显激动的叙述中我们得知,这不仅是一座历经风雨的老台门,更是一座历经劫难的老台门。
雅璜地处山区,山林茂密,树木葱郁,民国时,常有小股的贼寇流窜。老台门刚刚落成时,上枝头舞村就遭到了进犯。那群贼人烧杀抢掠,极尽能事。四周的木结构房子在大火中悲哀地摇晃。只有老屋台门,因为大批的柱子、椽子、栋梁还携带着湿润的水分,所以陷在四周的火海中,独独幸免于难。
石屋是大山的缩影。
贼人常来侵,村民忍无可忍。土枪,鸟枪,猎枪纷纷上场,在当时的老屋台门,有多少淳朴的村民在摩拳擦掌,有多少热血的村民把弄着手中愤怒的枪枝,沸腾着保村保家的美好愿望?后来,又有几次来犯,贼人反被村民击毙了三四人,狼狈而逃……
一直到解放后,上枝头舞的村民才算过上了安宁的日子。不料又一场劫难开始了,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面对一双双气势汹汹的眼睛,村民选择了原始的方法,尽最大努力来保护他们百看不厌的雕刻人物:用黄泥厚厚封住牛腿、鸭头、梁枋,用白石灰严严糊牢老屋台门几个笔力雄健的题字……如今,仔细看时,淡淡的泥痕仍在,星星点点间杂其中,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黄泥倒成了老屋台门几经风雨的见证人……
听说,上枝头舞总共有二百多户人家,老屋台门里的住户就占了四分之一,旁边的新屋台门又占了四分之一。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大量种植香榧、茶叶、毛竹。守着一片竹林,几棵榧树,几亩茶园,小日子过得富富足足,滋滋润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