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秉着“以德立人、教书育人、崇实务本”的理念,市教育体育局开展了评选“感动嵊州教育人物”的活动。通过深刻挖掘发生在我市关心、支持、奉献教育事业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评选出了十名感动嵊州教育的人物。他们有退而不休,老而弥坚,为孩子排忧解难的老领导;有热心教育事业,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有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岗位,对推进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默默奉献、事迹感人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干部。 现将他们的感人事迹作一介绍,希望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教师;也期望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教育体育事业,共同促进我市的教体事业和谐、快速、健康地发展。
李成火 志存菁莪七春秋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在我市,就有这么一批老同志,尽管早已退休,但依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哺育和影响着下一代健康成长,市关工委主任、老领导李成火便是其中的一个。 2000年,李成火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但他身退心不退,而是走马上任挑起了全市关工委主任的重担。为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经过摸索、思考和研究,他制定形成了“五四五”关爱工程方案,并得到全面实施,使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逐步走上了“组织网络化、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舆论社会化”的轨道。2002年12月,李成火作为浙江省基层关工委的唯一代表,出席了福建厦门召开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基层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我市关工委实施“五四五”关爱工程的做法和体会,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誉,还受到了李鹏同志的接见。 李成火任关工委主任后,他还为贫寒学子就学撑起了一片蓝天。李成火在基层调研走访时了解到,我市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孩子因病因灾因残等原因无缘大学之门,为了帮助他们,李成火决定通过结对助学的形式资助他们。经过努力,当年便资助了19位贫困学子圆上大学梦,同时,各级关工委深入学校、农村讲课260场,使13.7万青少年受到了教育,2500多名中小学贫困生得到了资助。这项工作被一直坚持下来。这几年来,全市已有近万名大中小学贫困生得到不同形式的资助,助学款累计达到900余万元。在关工委开展的“爱心献特困、圆上大学梦”的活动中,全市20余家机关团体和200多位企业家、社会热心人士慷慨解囊,500余名大学生得到全程结对资助或一次性资助,助学款累计达到了540万元。 李成火不仅关心在校学生健康成长,也十分重视对失足青少年的帮助。他设计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方案,通过落实乡镇街道和村两级关工委人员和司法干部“三位一体”的帮教人员,对归正青年的择业就业、家庭生活和思想困惑等实际问题给予热情关怀和引导,许多青年经过帮教,走上了正道。7年来,市关工委每年配合有关部门帮教失足青少年200余人,改好率达90%以上。 尽管已经退休,但李成火的心从来没有退休过,有些人劝他可以安享晚年了,何苦这样累死累活地干,对于这些,李老总是一笑了之,他说:“因为我爱孩子们,能够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徐孝德 一个普通农民的胸怀
徐孝德是黄泽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尽管办有一个竹制品公司,但也不能算什么大老板。就这样一个农民,却19年来一直捐资助学,到现在已累计捐资捐物达41.5万元。他的事迹也被传为佳话。 徐孝德的助学情结还得从1988年说起,那一年,黄泽镇发了大水,当地学校遭受了洪灾,为了帮助学校渡过难关,徐孝德不顾自己家也被洪水冲毁的现状,立即拿出了6000元钱送到黄泽镇中。自这次捐助之后,他与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学校多次接触后,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深知学校办学的艰难和老师们的辛苦,于是,他经常到学校了解学校困难,每逢学校基本建设或“六一”、“教师节”等,徐孝德就会5000元、10000元地进行捐助,为教育事业慷慨解囊。 1993年,徐孝德入了党,并从1990年开始至今,他一直当选为嵊州市政协委员。此后,徐孝德捐资助学就更频繁了。他经常以政协委员的身份,走访学校,与贫困生结对,并坚持每年向当地学校捐款捐物。渐渐地,他捐助的范围也从镇上学校扩大到黄泽镇全镇完小。每当学校拿到徐孝德的捐款表示衷心感谢时,徐孝德总是笑笑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1996年,由于市场变化,徐孝德的生意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无奈之下,他忍痛卖掉了地处闹市街面私人住宅。那一年,尽管家庭经济非常拮据,但他还是挤出了1万元钱捐给学校。 徐孝德对学校大方,但他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却相当俭朴。他每次出差,总是找一些小旅馆下榻,吃饭也是只找一些便宜的快餐店解决,平时出入,只靠一辆自行车代步。他夫人现在还常年在企业打工,每月工资也只1000多元。当记者问他为何对教育事业如此大方,而对自己却如此苛刻时,徐孝德又笑笑说:“睡觉只要能睡着,大宾馆小旅馆都一个样,吃饭只要能吃饱,鲍鱼与快餐也差不了多少,我把这些钱省下来捐给学校,不是更有意义吗?” 从徐孝德第一次捐款给学校起,到现在已有19个春秋了,19年来的捐资助学、19年来的乐善好施,他的行动也感动了教育、感动了社会,因而他也先后被评为绍兴市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嵊州市政协“好委员”、嵊州市红领巾事业功臣和帮困助学先进个人。
裘香芹 教书育人谱华章
25年来,裘香芹老师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从师专毕业到取得本科学历再到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教务主任、副校长,进而成长为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省优秀教师。2003年随“浙江省中小学英语教育考察团”前往澳大利亚考察,2004年4月被列为浙江省高考命题教师备选人员,2007年被推荐为全国模范教师。 1982年,裘香芹大学毕业后来到远离市区的崇仁中学,在那里一干就是12个年头。虽然这里生源相对较差,但她所教班的英语高考成绩总在全市名列前茅。因教学业绩突出,她被调入创办才4年的马寅初中学,接教高三两个班的英语,并任班主任,硬是将一个“闻名”全校的吵班转化为在高考中升学率位居全市第二名的优秀班级,2位学生还进了北京大学。所带班素质好,班风正,三次被评为嵊州市先进集体,两次被评为绍兴市先进集体。 2002年,裘香芹到新办的嵊州中学任教,负责德育工作,形成了“优秀生带动,中等生跟动,问题生促动”的德育管理模式。2004年,学校被评为绍兴市治安安全单位,2005年被评为嵊州市内部治安保卫合格单位。分管07届高三班教育、教学工作以来,裘香芹科学提升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梯度的目标计划,因材施教,整体优化。 裘香芹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历届学生在高考中成绩均居嵊州市、绍兴市前列。如:2005年所教学生刘凌昱、黄丽获嵊州市文理科状元,重点生平均分130.2分,居嵊州市第一,140分以上占全市总人数的一半,其中俞哲获嵊州市英语单科状元。2007年高考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战绩:黄梦迪、徐家汇获嵊州市文科状元和应届理科第一,文科2位学生进入浙江省前100名,嵊州市理科前10名中占8名……同时,她所辅导的学生在英语竞赛中成绩突出,如刘洵怡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特等奖,董亮获一等奖。个人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并参与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高分、高招》一书。
吕增军 敬业爱岗铸师魂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扶花。”二十八年来,嵊州一中吕增军老师把青春年华都典当给了教育事业。备课、上课、改作、辅导、科研构成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吕增军老师无私的奉献得到了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的肯定。目前,在全市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92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5年被评为嵊州市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2002年获校优秀教师,2003年被评为校优秀党员,2005年获嵊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奖励基金奖,2007年被评为市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寒来暑往,墨香润泽。二十八载的起早摸黑,钻研教育,换来的是优秀学生辈出,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在所教的高三毕业班中已有三个市文科状元,分别获全省第7、第13、第62名。省证书会考、历年高考中成绩多次居嵊州市第一。所辅导的一学生在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组织的知识竞赛、读书活动中获省一等奖。被聘任为嵊州市导师期间,所带教师倪亚庆评为省教坛新秀,王红卫为绍兴市教坛新秀,尹正陶、张军、黄萍、王向阳等快速成长。 教改的大潮,促使吕增军老师不断探索,潜心研究,力争做到课题研究工作化、教学研究课题化。近年来,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贯彻两全原则,强化三个方面》一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教学月刊》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个性品质》一文发表于国际标准省级刊物《杭师院学报》增刊上,《历史半开卷考得失谈》发表于国际标准省级刊物《会考》杂志上,《北京为什么没有元皇陵》一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上,《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刊载于《教育与教学研究论丛》,《贯彻两全原则,强化三个方面》一文获1998年中国教学学会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主编的《高中历史导学解疑》等两本教学辅导著作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近三年中完成有关会考、高考研究的论文三篇,其中《创设历史情景激活学生思维》、《曲线型图示材料题的考查功能与解题技巧》两篇发表于核心刊物上。另外还主持和参与了省级课题“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研究。
赵梅君 人有爱心一点通
赵梅君现为黄泽镇中学英语教师,她于1982年毕业于上虞师范英语专业,同年被分配到离家60多里的一所山区中学任教,一呆就是16年。直至1998年因工作需要调到了黄泽镇中学。 赵老师认为,对于差生,老师应比优生多一份爱心、关心、细心和耐心,做到既严又爱,她总把“爱心”作为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的前提。在山区任教时,有一位学生的母亲在他6岁时就病故了,并欠下了许多债,父亲后来又下岗,父子俩生活清苦,赵梅君就暗下决心,照顾他直至大学毕业为止。这位学生考上了上海大学后给赵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我虽自幼丧母,却幸运地碰到了您——像慈母般的老师,您的恩情,我永世难忘……” 赵老师觉得师生之间应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从不以“我是老师”而自居。她会坦诚地向学生提意见,也会对自己的过失作自我批评,向学生敞开心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她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的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父子关系一直不和,致使他的成绩越来越差,赵老师就以慈母之心关心他,并发现了他的音乐细胞,后来这位学生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好,毕业后,这位学生亲切地称她为“赵妈妈”。 因她一直担任毕业班的英语教学,担子重、压力大、休息时间少,体质明显下降,有一次,她晕倒在教室里,并整整吃了7个月的中药。在生病挂盐水期间,她还是舍不得耽误学生的每一节课。当她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时,全班霍然起立,接着,班长手捧礼盒向讲台走去,当她小心地打开礼盒时,里面是贺卡和书信,贺卡上写着:“带着敬意,怀着感激,献上我们虔诚的祝福……” 20多年来,赵梅君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教学态度,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详备课、精讲解、勤辅导、细批改是她给自己的定位。她曾被评为嵊州市十佳班主任、绍兴市师德优秀教师,先后四次当选为镇、市人民代表。她所任班级中考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一直领先。
楼雪珍 在平实中砺炼
从当初的石璜镇校的数学老师到如今嵊州二中的专职美术教师;从刚开始的艰辛起步到如今的硕果累累,19年来,楼雪珍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努力在平实中砺炼,并实践着那句最初的诺言——要用勤奋、踏实去丈量自己的人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的摸索,楼雪珍悟出了一份独特的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楼雪珍采取“两分钟演讲”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讲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或者介绍一些有益的学习方法,从而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表现能力;为了促进后进生的行进步伐,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让差生进入尖子班,挖掘差生的亮点并进行鼓励等等,用一份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灵,从而转变其一贯的学习态度…… 凭着对“人民教师”的那份仰慕与执着,十几年来,楼雪珍多次被评为嵊州市级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在第四届至十一届“全国中小学书画比赛”中,连续被评为美术类指导师一等奖,书法类指导师一、二等奖,共有10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园丁奖。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楼雪珍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并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19年来,无论平日工作多么忙,她都一直坚持学习。为了学习美术,寒假里她去中国美院深造,年三十,本想回嵊好好过除夕,但口袋里仅剩六十元钱,拮据的经济加上不宽裕的时间,让她留在了杭州,两包饼干成了她的年夜饭;暑假里,冒着酷热到浙师大去学习,为了省下钱买画材料,吃稀饭、住低廉客栈。但是她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境,多年来一直默默为学生无偿辅导,从不收受钱物。 如今的楼雪珍,已是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绍兴市、嵊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已有近百幅作品在全国、省、市美术作品展览中入展,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茹茉莉 追求才是永恒的
今年才31岁的城北小学茹茉莉老师身上有很多荣誉:绍兴市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教坛新秀、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优秀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她收获了一连串沉甸甸的果实。 茹茉莉老师的课堂教学成绩令人折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她上课的一大特色。凭着对教材的一股钻劲,每一节课她总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最大的积极性。在《雪被子》中,她制作了立体的“麦田”教具,在实物投影下一吹,小麦苗随风舞动,学生就理解了麦花在“跳集体舞”。在《雨点儿》中,她与学生一起带上大小雨点儿的头饰,“你们好,小雨点儿!”“你好,大雨点儿!”……文中的难点——对话练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上茹老师的课,我们总是觉得很轻松,不知不觉中知识就跑到我们的头脑中了。”她的学生这样评价。 2005年10月,来自全国各省市小学语文界的二千多名专家学者汇聚泉城济南,参加全国低段语文教学评比观摩活动。作为浙江省教研室选拔的唯一参赛教师,茹茉莉老师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二年级语文课《我是什么》,她以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满堂喝彩,获得了一等奖,由此她成了绍兴市小学教育界中首获全国课堂教学现场比赛一等奖的教师。 在茹茉莉老师的工作目标定位中,学生一直放在第一位,所有自身业务的提升,所有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茹茉莉老师曾在家长会上给全班三十八个学生家长都写了一封信,以真挚的语言细述他们子女学习上的情况,每一位家长都深受感动。在茹茉莉老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力,她总是满怀希望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几年来,她所带的班级的语文成绩总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当周围人都在夸赞她的骄人成绩时,茹茉莉老师总是告诉自己:“每登上一个山峰,都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开始。成功是暂时的,追求才是永恒的。”
王以南 校企合作天地新
王以南,现任嵊州市中益机械有限公司(原嵊州市机械链轮厂)董事长。他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把一家小小的乡镇企业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标准链轮专业生产企业,嵊州市也因此成为全国三大机械链轮出口基地之一。公司固定资产达1.8亿多元,年产值为2亿多元。公司拥有加工中心、数控等机床1200多台,并配备各类精密检测设备,运用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新产品开展,企业的产品已从标准件链轮为主体的单一格局向非标传动件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南北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网络已遍布全球。 在发展过程中,王以南一直把培养和培训优秀技能型人才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他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洞悉唯有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2004年开始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找到了培育企业优秀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当他得知国家级重点职校嵊州市职技校创建成为省级实训基地,但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设备设施陈旧的制约时,王以南以优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从2004年起与学校成功地开展校企合作,根本性改善职校的实训条件。近三年来,连续向合作学校提供数控车床等新设备价值总计达420万元,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学校进行技术指导,极大地满足了学校的实训要求,创造了“企业——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储备库和培训基地,企业成为学校技能人才的实践基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合作学校的培训和教学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教学和培训采用了“实践”训练,由他提供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学生(职工)在训练中加工产品;二是教学和培训实践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三是教学和培训采用“轮作”方式,提高了现有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为学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作出贡献。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技能型人才培养“六合一”的完美模式,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张 军 我站在3650米的讲台上
“同学们好!” “老师好!” 洪亮的问候声,久久回荡在宽畅明亮的教室里,张军的眼睛倏忽潮红起来,记忆的思绪不觉又飞回到了那魂牵梦萦的西藏。“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你们的学校生活可好?”去年,张军被选为浙江省第三批援藏教师,在西藏那曲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3650米的讲台上,留下他无数的牵挂和祝福。 胸闷、头晕、呼吸困难,这是雪域高原留给张军的第一印象。今年3月6日,过完春节的张军再次返藏,由于行程匆忙,并且饿了一天的肚子,结果出现较为强烈的高原反应,至凌晨2点多钟的时候,睡梦中突然感觉全身迷迷糊糊地痛。那一夜,张军失眠了……冬天的西藏,万里冰封,白雪皑皑,空气干燥,含氧量极低,张军时常感到鼻塞胸闷,讲课时喉咙发干,鼻涕和痰中常常出现小小的血块,原本健壮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地憔悴下去。 那曲中学建造在一块偏僻的沼泽地上,生活相当不便。学校里虽然设有教师餐厅,但并没有启用,张军只好到校门外一家川菜馆吃,可偏偏他吃不惯辣的,但也只能扛着,因为这里只有这么一家餐馆,别无选择。有时候菜馆关门,他只好吃方便面和饼干。有一段时间,张军尝试着自己做饭,于是跑到拉萨菜市场买来了够一周吃的菜,可是由于天气干燥,买回来的菜很快就干了,但也只有将就着吃。 高原环境恶劣,但学生们特别好学,每天晚上,总会有不少学生跑到张军的宿舍来请教,有时候一问就是好几个小时,回去时,外面已是冷得像刀刮,这让张军万分感慨。为这份感慨,张军决心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付出总有回报,由他任教的生物学课,成为那曲学生高考拿分的重点科目,张军感到无比欣慰。 毕业那天,100多条洁白的哈达挂到了张军的脖子上,表达了那曲学生的无限感恩。那天,在哈达的装饰下,张军变成了一个大雪球,这是他一身中最难忘的一天。
商刘敏 情系山区孩子 奉献青春年华
“你现在在哪里教书?” “通源啊!” “哦,还在通源哪?!” 商刘敏在山区已任教整整18年了。石璜的家离学校刚好18公里,在这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上,他经常会碰到有人这样问他。商刘敏说:“在通源并非我情有独钟,而是我感觉越穷越苦的地方,更需要教育来改变面貌,平凡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为之奋斗。” 1989年,19岁的商刘敏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通源乡白雁坑小学工作。下车后还要徒步5公里山路才能到校,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用肩挑,晚上就他一个人住在冷清的祠堂里……条件十分艰苦,但商刘敏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和对事业的认真劲,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第二年,他被调到乡校工作,在乡校三年时间,他更是自找压力,负重奋进,终于站稳了讲台,并崭露头角。1993年,由于中学教师缺编严重,他被借调到乡中学担任语文教学。他潜心自学,逐渐适应了中学语文教师,而且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第一届学生从初一带到初三,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从那以后,学校就一直让他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直到去年。 商刘敏的学生把他当作“良师益友”,因为18年来,虽然岗位在变换,他后来从事了行政工作,但他一直未变的是努力探讨教学工作,一直未变的是他对学生那颗真诚的心,由此,他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山区生活条件不好,在开学阶段,经常遇到学生辍学现象,如98届初三班,吴家湾村临近毕业的17位学生,开学报到时只来了4位。商刘敏十分着急,他和学校另一位老师,步行爬坡几公里,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劝家长和学生不要放弃学习机会。临走时,他总诚心诚意地垫上一句:“在学校,学习、生活上遇到一切问题,找我,有我呢!”经过多次上门工作,一个星期后,这些学生终于全部报到。多年以后,一些学生说起这件事,总是感激地说:“多亏了您啊,商老师!” 寒来暑往,商刘敏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了 18年的青春时光。他说,在通源这片土地上,他会迎接新的挑战,争取为山区教育事业留下更为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