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风雨路上,牵手同行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裘冬梅 撰文 尹畅晨 摄影 2007年10月12日14:51:41 

    当我们将目光游离在竹溪漫山遍野的竹海时,张芬娟正背着一捆藤椅从陡峭的羊肠小道下来,她小小的身子几乎被压在肩头的藤椅所淹没。
    张芬娟是竹溪乡竹溪村人。2000年,丈夫陶福军遭遇意外,背脊被一根毛竹砸伤而致疾。从此,幸福的小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微笑和阳光。
    困难面前,夫妻俩风雨同舟,做起了竹滕椅加工,牵手共度人生。

    晴天霹雳,一根毛竹砸断“顶梁柱”
      张芬娟的家就立在小小的山岗上,这是两间起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小洋楼,因为赶了几个年代,所以显得老气横秋,暮色沉沉,恰如它的主人,愁云满面。
“是祸躲不过,这身子骨还是跨不过新世纪。”2000年前做木工的陶福军凭着一身手艺,将小日子过得殷殷实实。然而,那个惨淡的下午,被邻居叫去帮忙造房子的陶福军正忙得满头大汗时,突然,一根毛竹从挑梁上直溜下来,不偏不倚,刚好砸在他背脊的脊柱上。
陶福军被砸伤了,张芬娟家的顶梁柱也断了。此后,陶福军只躺卧在病榻上。没钱去买昂贵的药,张芬娟就去山上挖形态各异的草药,抓品目繁杂的土药。空空旷旷的屋子里,一天到晚飘荡着浓浓的药腥味,也飘荡着夫妇俩沉沉的叹息声。
    枫桥月色,照亮枕边两行清泪
      一千多个日子的挖药采药,煎药熬药,在张芬娟的精心调理下,陶福军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让愁云惨雾笼罩了几年的小屋有了一丝亮堂的色彩。
    可是,岁月并不因陶福军的病患而作滞留,生活开支并不因陶福军的伤残而节减,相反的,两个儿子的学费书杂费沉甸甸地压在夫妇俩的心头。
“我们也来做藤椅吧,你敲架子,我编藤椅。”于是,张芬娟就买来一捆捆的竹梢,托邻家捎来一扎扎的藤条,一个由患难夫妻组成的小作坊就这样诞生了。
    有一天她到枫桥进货,可是店家说要到下午四点多才能到货,所以胡乱地凑合了午餐后,她就坐在货店门口傻等。“中餐他吃什么?”“做饭时会不会摔倒?”张芬娟坐着胡思乱想,想打个电话,但心痛电话费,她只好在心里一次次祈求一切平安。
    天完全黑了下来,张芬娟才惊醒似地从椅子上回过神来。虽然等到了货,但张芬娟却回不了家。好心的店主留她住了一宿,他们知道这个女人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如果他们不收留她,她也许就会守着她的藤条在店门口坐一个晚上。
    月光冷冷地打进窗棂,张芬娟的脑子电影似地晃过一个个镜头:陶福军的一挑斧头担子,以及他轻捷而结实的身子;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那个雨水一般滋润,一条麻花辫子一身碎花衣裳的自己……而眼前,孤孤清清地流落异地。他乡的明月映在她的脸上,寂寞而空旷,那一刻,眼角有凉凉的液体渗出。

 

    寂寞黄昏,一个等待“解救”的男人
      做藤椅大部分的活就降临在张芬娟的身上,陶福军只能敲敲那些竹木架子,打打下手。人生无常,曾经的主角变成了配角,而曾经的配角却一跃跳到了前台。家里家外,田头地畈就仰仗一个单薄的身躯。
    金秋十月,是单季稻收割的时节。中饭过后,张芬娟就带着两个儿子去田里割稻,陶福军因为晚上做工熬夜,小憩了一会儿。午休过后,他扶着楼梯下来想敲几个架子,没想到一个趔趄,从阶梯上直溜溜滚了下来,瘫在地上,动弹不得,全身是血。
    傍晚,等妻儿回家,他才得以“解救”。
    那一刻,在诸暨读职技校的小儿子冲他大声喊:爸,我不上学了。再苦再累,我们也一家子过,我们省着点用,我留在家里帮妈干活。
    那一刻,张芬娟一边清洗他身上的血迹,一边泪流满面。
    那一刻,陶福军一边扯着自己的头发,一边号啕大哭。他宁愿当初那根毛竹将他劈头砸死。
        风雨路上,一家人默默走来
    儿子的书得读下去,这日子也得熬下去,好在大儿子已在一个领带厂里打工了,多少能贴补点家用。可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事眼看着又挤到面前,除了经年的债务,还有那间老旧的房子,小儿子最后几年的学费。
    面对现实,夫妻俩起早摸黑地做。前几天张芬娟想去地里撒些青菜籽,不小心被一根树枝深深地刺进了脚踝,钻心地痛!她咬了咬牙,没有吱声,只是摘了一些马兰头之类的嚼烂后敷在伤口上。几天过去了,伤口磕破处结了一层痂,但四周却是触目惊心的亮晶晶的红。问她为什么不去看医生,为什么不去买点消炎药。她说,去医院会花很多钱,这点疼痛总能挺得住。
    谈话间,他们夫妇又开始忙着手头的藤椅活,在那间被风雨侵蚀了几十年的旧屋子,陶福军埋头将那些直直的竹梢敲打成一个个方形的椅子架,而张芬娟把一根根软软的藤条握在手里上下翻飞着,将一切痛楚都撇到了一边。
    “等小儿子读书读好,日子就会好起来了。”张芬娟瘸着腿,送我们出来,眼睛眺向远处的竹林。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