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一代才女谢道韫:林下之风咏絮才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 2007年11月09日09:07:08 

    编者按:东晋谢道韫是中国少数女才子之一,她的身世经历带有悲剧色彩,历来为人们所慨叹。本报于今年1月16日发表了徐国兆先生撰写的一篇关于“古代才女谢道韫”的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探寻越乡文化特色,本报特邀陈瑜女士撰写此文,望大家继续关注。

    “咏絮才” 为女性树起了一面才华出众的旗帜,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特殊的符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一声长长的喟叹,透过重重的历史烟霭,敲打出一片沧海桑田。循着袅袅余音,我在剡中山水间寻幽跋涉,只为拨开疯长了一千多年的野蒿,去剡溪边寻觅谢家那个幽雅的“始宁墅” ,去寻找那个才情超拔、超凡脱俗的女人。一千多年的烟云怎能模糊了她的容颜?当我沿着唐诗之路透过历史云烟去追寻她那清越的魏晋风骨时,当我面对这片古剡大地冥想当年“始宁墅”内的华彩时,这个从谢家豪门走进王家华堂的女人,正像柳絮一样轻舞飞扬在历史深处。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晋室南迁后,谢家就在会稽山麓修营别业,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文学的熏陶,让她细腻温婉、才华横溢;玄学的浸润,更使她娴雅散淡、清谈如流。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一个冬日的午后,谢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文义大略。不久,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在叔父谢安赞许的朗笑声中,“咏絮才” 从此为女性树起了一面才华出众的旗帜,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特殊的符号。


      满室才俊的谢氏望族不仅令谢道韫度过了一个舒适安逸的少女时代,更使她受到了各方面的良好熏陶,她就像一朵皎洁的莲花灿然绽放。

      魏晋时期,许多士族文化人在“桃李茂密,桐竹成荫,塍陌交通,渠畎相属。华楼迥榭,颇有临眺之美;孤峰丛薄,不无纠纷之兴。渎中并饶菰蒂,湖里殊富茭莲”的庄园环境中过着富足惬意的生活,满室才俊的谢氏望族不仅令谢道韫度过了一个舒适安逸的少女时代,更使她受到了各方面的良好熏陶,她就像一朵皎洁的莲花灿然绽放。单单一个“名门闺秀”不足表示她的纡贵,她既有血统纯真的高贵族谱,更有全面的后天经典文化的调理。文化的汁液将谢道韫不仅浇灌得慧质兰心、气度雍容;更使她散发出如冬雪一样晶莹,剡溪之水一样清俊的美。她的风姿从后来一位叫济尼的人对她的一句品评中可见一斑:“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此言生生地将谢道韫的风韵气质跃然出来,把她的典雅飘逸,风华仪彩,都概括在字里行间了。其实,有了这般神韵的女人纵然不是美女,但自有这天上人间的气派来烘托,就算不漂亮,自有这超凡脱俗的气质来掩映,其风姿仪容不是一般闺秀所能比拟的。
      谢道韫虽是一名生活在深深庭院中的贵族女子,但她的智慧却像一颗明珠,无法遏制地焕发出夺目的光华。对兄弟的关爱体现了她的远见卓识、胸怀大志,对叔父的体贴表现了她的冰雪聪明、知人善言。谢玄少时顽劣,她对其进行规箴和劝勉:“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以“尘务经心”、“天分有限”来质勉谢玄的“何以不复进”,谢道韫以不同凡响的志向气度,激励着谢玄的心志,显示着不让须眉的胸怀。谢玄被责后努力奋发,不但成为一名清谈场上的名士,更成为一代名将,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所以谢玄一生非常敬重姐姐。不仅如此,谢道韫还是位玲珑剔透、善解人意的女子 。有一天,叔父谢安问:“《毛诗》何句最佳?”她回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道韫所引四句,出自《诗经·大雅·蒸民》,此诗是赞美周宣王大臣仲山甫从政德才。道韫此处所引,一则是称颂叔父谢安像仲山甫一样勤勉为国,二则以此来劝慰在朝多受猜忌的叔父谢安。她的品评不仅显示出她胸有块垒、大气如虹;更体现出她深深的“雅人深致”。


      一个清俊峭拔、潇洒出尘的奇女子,人生的春光对她太过吝啬,太过清绝的女子注定要像一朵柳絮孑然飘零。
      然而才气和命运是不能划上等号的,满腹的经纶终敌不住尘世的风雨、乖蹇的命运。就是这样一个清俊峭拔、潇洒出尘,极具林下之风的一代奇女子,人生的春光对她太过吝啬,太过清绝的女子注定要像一朵柳絮孑然飘零。
    花开及笈,转眼间谢家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纷至沓来的媒妁中,谢道韫也期许能找到一个相知相伴举案齐眉的人。但往往曲高者和寡,更何况在父母之命的古代,婚姻的主人公反而失却了自主性。或是沁人的温馨,或是失败的悲凉,全在命运的线上悬着。门第成了男女构筑香巢的一块重要基石,谢道韫被许配给了当时与谢氏齐名的华族琅琊王氏子弟王凝之。王羲之七个儿子中四子王徽之、小儿子王献之最为杰出,尤其是王献之,不但继承了父亲的书法成就,且少有盛名,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但是谢安却认为王凝之比较踏实可靠,谢道韫却慨然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此言不难看出眼界颇高的谢道韫此去王门必然情缘浅薄、琴瑟难和了。何况王凝之虽为一代大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却毫无乃父风范。除了会点书法外,极为昏庸荒唐,是个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至此,谢道韫的爱情败给了佛经道学,败给了愚昧昏聩。面对这样的婚姻,谁能理解一个绝顶聪慧的女子的内心?还有她那细腻而又高贵的心弦上颤栗的寂寞和忧伤?如果岁月静好,她或许就像一朵王家后花园的百合,带着寂寞的高贵独自芬芳。但是魏晋的动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人生命题又把谢道韫推到了另一个人生的风口浪尖上。当孙恩五斗米教进攻会稽时,王凝之作为太守却不知排兵布阵、只顾着求神拜佛。结果,王凝之兵败惨遭杀戮。谢道韫却在夫死子亡、生命攸关的当口显现出她那男人也绝少具备的意志和胆魄。被俘后,她直面怒斥孙恩残暴无道,那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气度,与谢安赋诗对弈谈笑间击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取得淝水之战的大家风度毫无二致。谢道韫身上淡定自若的气度竟慑服了乱兵,不但把外孙刘涛从敌人的屠刀下解救出来,还保全了自己。这样一个刚烈果敢的女子,关键时刻这种自然无违、从容应对的名媛风度并非只是来自家学的培育,来自高才远识,而实在来自荣辱不惊、生死两忘的玄心。


       谢道韫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侧足于魏晋群贤蜂起的时代,在诗歌这个男人抒情骋才的领地,竟然也能够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来。

      谢道韫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侧足于魏晋群贤蜂起的时代,在诗歌这个男人抒情骋才的领地,竟然也能够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来。虽然存诗不多,虽然一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但用心灵去体察她的生命、承沐她的诗歌,依然让人感受到傲岸的魏晋风骨和丰沛清澈的才情。其《拟嵇中散诗》曰:“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不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飖。”居然有论养生服石髓之意,其《登山》诗云:“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成自然。气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玄理中的神韵与自然山水中蕴藏散发的神韵仿佛天衣无缝地融和着,足见其为女中名士的林下风气之一端。新异的诗篇、独立的人格、超拔的才情,还有那堪与男人匹敌的见地,让男人世界的当权者无法小觑这个女子。
    然而,谢道韫并非只是以文学见长,更为世人推重的是她的清心玄旨和林下风气。她是女人中的名士,是女人中的异禀。当时,魏晋士人的精神活动除了感悟于“临眺之美”外,最重清谈,他们觉得清谈场上最能体现才情和学识。其时清谈内容以《庄》、《老》、《易》三玄为主,但并不是每一个魏晋名士都有很好的清谈才能,因为它不仅需要对玄理的深刻体悟,而且还需要高超的论辩技术,有人学富五车尚不能开言,女性能谈玄者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谢道韫却是一位女性清谈高手。当王家媳妇时,有一次小叔子王献之与宾客谈议理屈词穷时,道韫围起青纱帐坐在帐后慨然为小郎解围。留下“步障解围”的千古佳话,可见“女中名士”殆非虚誉。
    孙恩之乱平息后,谢道韫寡居会稽山麓,古剡的明山秀水、溪光烟岚成了她心灵栖息的港湾,始宁别业成了她最后的宿地。她在此赋诗论道,当时的会稽太守刘柳慕名前去拜访。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谢道韫却不是那种迂腐僵化的凡俗女子,大大方方地坐在帐幕中迎接他。充分显示谢道韫那高贵的人格与纯粹的情感,以及不媚俗、不被外在因素所异化的完整人性。刘柳虽然是行政一把手,却也恭恭敬敬地“束脩整带造于别榻”。就是说备了礼物,穿了整齐的礼服,坐在远远的另外一张榻上,态度是相当恭敬。谢道韫娓娓而谈。两人虽然没能放达地面对面地煮泉品茗、击节高歌,以及衔杯把盏、酌古量今;但谢道韫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的谈吐,听得刘太守如坐春风一般,等他告辞出来后说:“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意思是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出色的人物,光是看她的语言气度,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谢道韫那种穿透世事纷纭的清醒透辟的彻悟,为她凄苦却又淡定的人生掺入暖暖的亮色,那种通达和率性为她孤独的人生平添了风雅的章回。而这般超脱飘逸、风华绝代的风度,更成为嵌入山阴道的一道清丽风景。
      红尘几度,盛极一时的王谢豪门载不起几竿烟雨,漫堙崩脱在历史深处。然而有一种的美丽无疑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孑然的女子,纤柔的身体里,涌动的是剡中山水的神韵,那是光明纯粹而又刚烈不挠的血脉,化为自由的歌唱。谢道韫这个气质如姑射仙人、胸怀如霁月光风的大才女不仅绰然独立于那个风流清逸的年代,即便后世也少有人能企及。心香一瓣,氤氲千年,流芳百世,润泽着古剡大地的子子孙孙。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