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传统的民间工艺竹篮,精巧美观,牢固耐用,数百年来在江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当数嵊州编制的工艺竹篮最负盛名。
古竹篮之制作工艺
浙东传统的民间工艺竹篮,精巧美观,牢固耐用,数百年来在江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当数嵊州编制的工艺竹篮最负盛名。 嵊州工艺竹篮外形有长方体、圆柱体、多边体,也有八角体、圆角方体等,真是千姿百态,各有韵味。在编织技法上有挑压编、拉花编、实编、空编,编工十分精细,所用的篾丝有的竟达到120根起寸的(即每一市寸内可排列120根篾丝)。篮身大多层层相套,形如宝塔,因此又称为“塔篮”、“脱篮”或“托篮”。一般二至三层,多的达四层或五层,上面一层往往是“朗”层,朗层用镂空编织,编篾疏朗,工整规范。常见的编织图案有白藤胡椒眼、六洞眼、菊花串丝等,玲珑剔透。下面几层则大多用挑一压一的精细编织,编丝根根紧靠,密不透风。 竹篮的盖面往往用精选的薄杉木板加工,上面涂刷考究的黑漆或深棕漆,并用金漆或银漆单线描绘山水、人物、花鸟等带有吉祥气氛的画面。竹篮的篮柄装饰也异常工致,常见的有一根主柄,左右二根支柄,柄中心的捏手部位略略下凹。一些精细的竹篮篮柄上还刻有龙凤、博古、佛像、花鸟等纹饰,有的甚至用黄铜嵌角镶边,在篮层的上端配有铜锁,显得豪华高贵,典雅古朴。这类竹篮不仅可以装食品,置香烛,放花果,而且还可存衣、藏书,作送礼、赶考、装饰欣赏之用。
点心篮
长八角食篮
鞋篮
书篮
香篮
挈篮
古竹篮之常见品种
套篮:是传统工艺竹篮中最多的一种,两只一副,可以肩挑。每只三脱,盖上用泥金写着祠堂名和姓。肩挑的扁担也是特制的,中间厚而阔依势至两端渐薄、渐狭。端头镶有铜质镂花装饰,一般是给喜事、寿诞和造屋人家送贺礼用的,篮内盛放食品。 食篮:也是送礼物用的盛具,比较小,是手提的,一般是两三层,编织和做工均十分精细。也有大型食篮,须两人抬,用于祠堂祭祀上坟时盛放菜肴之用,有三至五层。 香篮:比食篮略长,是旧社会专门用来盛放香烛之类的供佛用具,一般在两层以上,形式有长方体和八角长方体等。 考篮:又称书篮或帐篮,四周和提柄镶有铜质图案。旧时专门给文人书生盛放文房四宝和书籍之类用品,明清两代,江浙一带书生赴京赶考时,就常用这类篮子。 挈篮:只有单层,篮身呈碗形,提柄如元宝,小巧精雅,一般为孩子周岁和节日时送礼物的盛具。 鞋篮:只有单层,无盖,是民间妇女作针线活的盛具,在江浙一带使用十分普遍。因为旧时鞋子都是妇女自己动手做的,女红的大部分工作是制鞋,故称鞋篮。
古竹篮之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嵊州民间传统工艺竹篮的盛行达到顶峰时期。这些竹篮除满足当地的达官贵人外,大部分供应绍兴、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其中有部分香篮专门供应杭州、南京、苏州一带的烧香客。外来任职、经商的清官吏和茶茧客商、当店朝奉,任职期满或年关回家,往往带几只精致的竹篮,留作纪念,有的作为拜客送礼之用,少部分还转销到欧美各地。 上世纪初,嵊州竹编艺人曹水根在县城东前街开设“曹大兴”篾作店,专门制作各种高档竹篮。1934年,由汉文正楷印书局出版的《越游便览》里专门对嵊州的工艺竹篮作了这样的记载:“嵊县竹工制作的篾篮,方圆大小,各式具备,细者制成各种花纹,精巧绝伦,东前街一带设肆陈列,每只价值三、五元不等,亦特产之大宗也。” 传统的嵊州民间工艺竹篮,以古朴典雅著称,一些有识之士带它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和博览会,获得成功。据1937年1月26日的《剡声日报》载,在浙赣特产展览会上,浙江嵊县的叶广华篾篮荣获了特等奖。同年5月26日浙江《东南日报》刊登了嵊县方、圆形竹篮参加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的照片各一幅。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传统的民间工艺竹篮才陷于停顿状态。 1954年,竹编艺人曹水根,在有关部门的扶植下,编制了一只上宽下窄的六角花篮,篮身高27厘米,上口25厘米,下口12厘米,六个侧面用桔黄、红棕、湖绿三色交叉的六角眼菊花透丝编就,上面还用黑色扁篾编出典雅的博古图案,花篮的六角边沿用白藤缠扎,篮身的上下夹口和篮柄上均雕有精细的牡丹形连枝花纹和梅花形图案,既典雅古朴,又隽美秀丽。此花篮随同考篮、食篮各一只,由省文化局转送北京。 1955年3月,六角花篮参加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展览会。 1949年以后,传统民间工艺竹篮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是官僚显贵们的奢侈品而受到冷落。 随着对外开放和民间艺术的复苏,传统民间竹篮重新获得了应有的位置,海外侨胞把它作为热爱祖国、寄托乡情的思念物。一些国际友人和国外客户,对这类富有东方情调的精致实用工艺品也深感兴趣。嵊州、东阳等全国首屈一指的竹编企业,重新恢复了生产,并创制了不少精致的小托篮、小食篮,源源投放国内外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