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漳镇的东南面有一个小村庄,叫做泄下,这个地名有两处颇值得人们玩味。其一,“泄”念“suo(音蓑)”而不念“xie(音些)”;其二,“下”是一个方位词,“泄下”,说明这个村子就是因为地处“泄”的下方而得名。 无独有偶,在王院的东北面,也有一个带“泄”的小村庄,叫做泄头。在嵊州方言里,“头”可解释作“开头的地方”、“开口的地方”等等,与方位也有干系。它同样也明示人们,这个村子就是因为地处“泄”的附近而得名的。 如此看来,这个“泄”字似有作一番考究的必要。 “泄”,就是“瀑布”之义 我们先来看一看《嵊县地名志》,其“泄下村”条目下注道:村旁有龙潭坑,山水经岩壁泄泻而下形成瀑布,村址位于其下,故名泄下。很明显,这里把“泄”望文生义地解释作“泄泻而下”,似有不妥。 为了作进一步探究, 我们不妨把视线移到嵊州的西邻诸暨。在诸暨有一处名胜叫“五泄”。那么“五泄”的“泄”是什么意思呢?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是否会留下一点雪泥鸿爪呢? 翻开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著的《水经注》卷四十,一行字就赫然在目:“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这段话是在介绍下泄和中泄后说的,意为当地人称瀑布为“泄”,这就直白地告诉人们,“泄”就是瀑布的意思。郦道元是北魏人,离开现在已有1400多年,当时诸暨一带古越族人数量众多。所谓“土人”,就是当地的土著人。当时诸暨一带的土著人,无疑是越族人,越族人称说的地名,当然是越语地名了。 现在回过头来解释前面的两处地名。“泄下”,应该就是“瀑布下方”的意思;至于“泄”念suo,那是保留了古音。“泄头”,应该就是“瀑布开口处”的意思。
“雪”,又是“瀑布”之义 在我们嵊境内,还有几处与“雪”沾边的地名,如长乐镇的石雪坑、石雪坑岭,谷来镇的雪等山,金庭镇的雪潭庵。这些个“雪”字到底是否与“皑皑白雪”的意思相关呢? 为了求解,这回得把目光转向东邻奉化。在奉化溪口镇,有一座雪窦禅寺,“雪窦”的“雪”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此笔者曾做过一些考证,起初一无所获,后来从古籍《四明谈助》中才查到,原来雪窦寺早期曾名“瀑布禅院”,于是问题就释然而解。原来这个“雪”也是瀑布的意思。再查奉化市地图,发现雪窦寺西北部的山,还统称为雪窦山。照此推论,那么嵊境里几处地名中的“雪”字,也应该解释作瀑布。 “泄”与“雪”是同音字,古越族人在借汉字音译“瀑布”时,用了两个异形而同音的字。这完全符合古越语地名命名的规律。 嵊州地处闽浙丘陵,境内多山,再加上雨量充沛,因此多瀑是情理中事。上述“泄、雪”地名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泄、雪”地名散布在嵊域东、西、北三面,分布甚广。再翻检古籍,《金庭王氏族谱》记载,王羲之卒葬瀑布山下。这处瀑布山,与泄下上方的山,相距仅十里之遥;与奉化的雪窦山也只隔山脊而相邻。 另据南宋人高似孙撰写的《剡录》记载,在嵊西的太白山、小白山有瀑布岭,“瀑泉怒飞,清波崖谷”。在嵊西鹿苑山的葛仙翁祠下方,还有一个去处,“悬瀑十数丈,下注石穴,汇为龙潭”。再加上目前已开发的“千丈岩飞瀑”,说嵊州曾经是多瀑之地决非言过其实。 (题图:尹畅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