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继忠的工作室,是一个根雕的艺术世界。 荷锄晚归的农夫、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掩卷沉思的书生、天真憨厚的村姑……他刀下的人物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生活里除了竹根就是树根。”今年34岁的钱继忠安静内向,除了采集竹根与树根外,大部分的时间就用于如何进行造型和构思上。 潜心学画 位于西白山下的白雁坑村,似乎是一幅江南秀美山水的剪影,钱继忠就出生在那样的一个小山村。 小时候,家里养牛,钱继忠是地地道道的看牛娃。看牛时,他就坐在软软的草地上,从衣兜里抽出随身带的连环画,如痴如醉。他觉得连环画里的人像总是特别俊美,特别是那些“好人”。看完连环画的钱继忠有时会整理出一块平整松软的小土地,然后拣一根枯树枝,照着连环画的人像在松松的土壤里涂涂划划,先是眉毛,然后是眼睛、鼻子、嘴巴、脸型……画好了,看看不够俊,再推平了泥土,重新来过。没有连环画的时候,他就画眼前山的样子、水库的样子,画鸡鸭鹅羊、刀剑枪炮。 “要是有一支颜料笔多好呀!”画久了,钱继忠自己瞅着都像那么回事了,可惜不是在白纸上画画,也没有五颜六色的彩笔,不然的话,肯定好看! 钱继忠除了在地上画画,另外的兴趣就是用小刀削一些刀剑类的木制小玩具。那时,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塑料玩具,所以他的小玩具挺抢手。小伙伴也想学钱继忠那样雕雕刻刻,可是全没有样儿,想弄把大刀玩玩,可是怎么削怎么雕,都弄不成钱继忠的神气!理所当然的,钱继忠成为小伙伴心目中心悦诚服的头儿。 读书后,那位教美术的老师又对他特别偏爱。在他的图画本里总有老师奖赏的一串串五角星。读五年级那会,小山村里的小学生钱继忠竟然获得了当时的区美术作品比赛二等奖。
醉心根雕 暑假里,钱继忠会跑到当年的石璜美工班做旁听生,上高中时又正式进了石璜雕刻班,半年后,作为优等生去义乌泉马公司技术研发组专门搞产品研发。没有生机的木头在他的脑海中都成了有灵性的实物。他觉得只要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木头就会活的。 公司的木雕产品都是批量生产,又用的是电器操作。精心构思的设计一出来,马上就是成千上万的复制品。突然有一天,钱继忠觉得有灵性的木头真成了“木头”,他突然厌倦了那千篇一律的木雕产品。 1998年,钱继忠正式开始涉足根雕艺术。 根雕“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极其讲究自然,想象空间较为广阔,是一门能够寄托自己创作心意的艺术。 为此,他特地选择“百丈飞瀑”这样一个清幽的环境作为他的工作地。闲暇时,他上山采采树根,挖挖竹根。 一次,他偶尔上山去走走,眼睛扫过那些古藤老树枯枝的时候,顿时亮了起来。在他面前就横着一段桤木,他冲上前去,喜不自禁地捧在胸前。他不知道这样一段虬枝的桤木可做什么样的造型,只是觉得那是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好材料。 那段木头一直放在他的案几前,在他还没有最满意的构思前,他不肯轻易去碰它。“一定会有最合适的灵魂来依附。”他觉得那段树根是会呼吸的活物,他必须给予与之相匹配的内核。 山里的黄昏显得有点宁静,就像早年水彩画的格调。钱继忠信步踱出工作室,踱到山脚下的几户农家里。晚霞涂抹在群山上,农户里飘出几缕袅袅的炊烟,一切都显得那般静美。就在钱继忠醉心于这样的一幅画图中时,他的眼睛突然被击中了! 不远处,一位荷锄的农民正沐着金黄色的晚霞走来。他的衣襟敞开,肩上搭着一块毛巾,又微微地驼着背。对,就是他了! 钱继忠的心一阵狂跳,那段桤根终于有了好归宿。这就是一幅“荷锄晚归”的绝妙剪影。 老农,弓背,荷锄,衣衫飘曳。于是,一幅《暮归》的作品天然妙成。 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钱继忠对着满室的竹根树根,对着满室已经完工的根雕,与它们作着心灵深处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