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舜皇山与谷来村
来源:今日嵊州 作者:文:求达人 题图:马玉龙 阿梅 2008年01月11日09:38:32 

    一组嵊州的涉舜地名
      在我们嵊州地名的谱系中,有一组地名与“舜皇”相关联。
仙岩镇境内有一座山,相传舜曾经到过这里,所以后人就把它称作舜皇山。原来山上还有一口井和一座庙,都冠有“舜”的大名,后因建水库而湮没或拆除。在舜皇山的西南边,有一个自然村,因为互相毗邻,所以叫做舜皇山村。
在嵊境的西北边还有一条河,叫做小舜江。那么小舜江又是怎样得名的呢?原来小舜江是曹娥江的一条支流,而曹娥江古代称舜江。就这样,支流依附主流而得了名。
    在嵊州的西北陲,有一个地儿,叫做谷来,这个地名与舜皇也有些渊源关系。据传,舜不仅曾经到过这里,而且还曾在这里耕过地,并取得了好收成。所以旧《嵊县志》中有“舜耕于此,天降嘉谷”的记载。
那么上面提到的“舜”或“舜皇”到底是谁?
    原来舜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一位部落联盟大酋长,根据当时禅让的传统,他继承尧担任了大酋长。后来,他又根据上述传统,让位给夏禹。因为舜号有虞氏,所以史称虞舜。又因为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所以又叫“舜皇”。
    有关舜的书面记载,初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孟子·离娄篇》中记载:“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在今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舜生活于原始氏族社会,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到处是蛮荒榛莽之地,再加上千山万水阻隔,想要从山东、河南跑到南方来,恐怕会难于上青天。那么“舜”字为什么要跑到嵊州来?


    上虞与“舜”本无关联
    要回答这个疑问,还得从我们的邻县上虞说起。
    上虞在秦代即已建置,可是后来,人们对“虞”的含义已不甚了了。因为舜号有虞氏,并且习惯上常与虞相连称,所以有人就把上虞与舜联系起来,于是就衍生出了舜生于虞、葬于虞等传说来。
    其实对上述传说,古人早就作过批评。西晋人周处,在其著作《风土记》中,收入了“虞葬上虞”的传说。后来,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中介绍舜的故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时,述及历山、舜井与舜庙;同时捎带着批评《风土记》这样的做法为“不近人情”,有“失志记之本体”。
    清代著名学者、绍籍人士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息茶庵日记》中也说:“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详。”里边的“虞”即上虞。李慈铭明确指出,它是含义不甚明了的方言名称。
    那么“虞”的含义是否可以设法加以追溯呢?这就得从上虞的几个邻县说起。
    在上虞的东边为余姚;在上虞的西边为绍兴和萧山,萧山古称余暨;上虞的西北边,隔江相望的为余杭。《越绝书》卷八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上面的三个“余”,均分布在钱塘江口的两岸,可以用海水制盐,因此完全名实相符。
    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古代称之为“百越”的地区,在广东的南海边,有一个地名叫做番禺。据考证,这个“禺”也是越语“盐”的意思。“禺”与“余”为同音字,在用汉语音译越语时,这种同音异形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
    现在再回过头来,我们发现,“虞”与“余”也为同音字,因此“虞”照理也可用来音译越语的“盐”。上虞濒海,这也是名实相符的。
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这个“上”字。从地势上来说,上虞的海拔要比余姚高,因此它在上而余姚在下。这样一分析,“上虞”整个地名的含义,就豁然开朗了。
    嵊州的涉舜地名亦与“舜”无关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完全排除上虞与虞舜的任何关系。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嵊州地名群中的涉舜地名,他们的渊源关系,也应该与舜脱钩。当然,这里指的仅仅是科学的渊源解释,至于民间传说,尽可照说不误,但必须防止反客为主,用无稽的传说来解释地名的渊源。
()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