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民间文化
嵊州根雕,破茧化蝶
来源: 作者: 2008年05月07日08:47:54 

4月21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丽水——嵊州根艺交流会”正在艺术村举行。

  当丽水的根艺家们观赏了郑剑夫的《楼兰遗韵》、《汤圆妹》、《潇湘二妃》,吴筱阳的《东坡吟》,周扬的《天问》,郑兴国的《秋水伊人》等作品后,发出了啧啧赞叹。“我们一直想来看看嵊州的根雕,因为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主席郑剑夫在嵊州,根艺界的大师们也在嵊州。我们要来取经学艺。”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丽水市根艺美术学会会长韩新青恳切地说。

丽水的根艺家们正在艺术村欣赏嵊州根雕。

韩新青:嵊州根艺,集群的力量

“中国根艺看浙江,浙江根艺看嵊州,嵊州是我们早就想来的地方。”韩新青是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丽水市根艺美术学会会长,而郑剑夫是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主席,嵊州市根雕协会会长,两位浙江省根艺界的名人早在前几年就神交已久。此番组团来嵊,韩新青可谓“蓄谋已久”。

  “造型精巧,雕刻细腻,气韵生动,妙手天成。”韩新青以行家的眼光不断地在一幅幅作品面前驻足停留。他说,嵊州根雕不是具体的某一件作品优秀,而是整体的都是上乘之作;嵊州根艺不是散落民间的小打小闹,而是在艺术村这个园地里以集群的力量凝聚一块。

  2006年,丽水被授予“中国根艺之乡”的称号,2007年,嵊州被授予“中国根艺之乡”的称号。两个根艺之乡最大的区别在于:前一个是民间的力量,后一个则是一个“艺术村”、一个嵊州市政府的力量。

  嵊州艺术村类似国外的LOFT(即艺术家仓库),使曾经边缘化的民间艺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发展、创新的艺术新平台。嵊州根艺大师们搬进这个由市委市政府一手打造的新家后,不断切磋、交流,比起之前的单打独斗,技艺上的飞跃令人刮目相看。

  艺术村集中了嵊州民间工艺的精华,是洞察嵊州民间工艺集体风貌的一扇窗,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域品牌。艺术村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家”,为展览作品、交流技艺、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场所,为发展民间工艺创造了浓郁的氛围。艺术村又通过包装、策划等手段,将流行的商业元素引入到传统的民间工艺产业中,赋予了更强的市场生命力。

  “即使参加博览会,你们的政府都会出面牵头,进行具体策划,把你们紧紧地凝聚一起;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几个根雕者自己组织起来,就像一盘无法攥紧的散沙。”感叹嵊州根艺作品的“神”和“奇”之余,韩新青在心里不断地比试着两个地区的此长彼短。“政府如此的关注你们,为你们提供这样一个创作环境,真的太好了。”

  这次过来,韩新青一再叮嘱丽水的根艺家们要好好地看,好好地讨教,“像海绵一样吸收营养”,用他的话说,这次他们过来就是来取经学艺的,来感应这种艺术氛围的。

潘成松:大师们的作品会说话

在郑剑夫的作品《潇湘二妃》面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挪不动脚步了。潇湘二妃黛眉微蹙,裙裾飘忽,相拥而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问瑶瑟怒,潇湘深夜月明时。”芦蒿无边,江雾苍茫,两位失去丈夫的女子临风凭吊,满怀哀伤。

  潘成松曾经读过“潇湘二妃”的故事,但是当他站在那件根雕作品面前,还是整个地傻了:“真正被震撼了,那种哀伤深入骨髓。”

  这几年,潘成松不断地参加各种展览会、博览会,每次他都在嵊州根艺作品面前驻足不前。他说,根雕追求的是“藏魂在天然,纳灵于神工”的艺术境界,要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嵊州的根雕总是七分自然,三分精雕,把根艺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

  潘成松自己家里办了个小型的根艺石艺厂,这次随团过来,家里的活儿就暂停了。可是,他说“值得值得”。在嵊州根艺面前,他感觉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他擅长山水花卉的雕刻,对于人物雕刻只是有个初步的了解而已。之前,他觉得雕刻就是要精雕细刻,把一块石头、一根木头拿在手中一刀一刀细细雕刻,雕得越细越成功,看了嵊州大师们的根艺作品后,他才知道何为三分,何为七分,何为工艺品,何为艺术品。

  “不是作品在说话,而是一个人,一个人站在那边说话。”潘成松这样形容大师们的作品。他说,这几天他要留在嵊州学艺,他并不指望郑剑夫大师能亲自教他,郑大师的学生能教教他,他就非常满足了。

  “艺品要学,艺技要学,学了就一辈子受用不尽。”如果可能,潘成松真想长久呆在嵊州拜师学艺。

许文敏:案头摆满了嵊州根艺作品

许文敏主要搞石雕,就是在那些润洁光滑的青田石上雕刻花鸟人物。人物只是点缀,雕刻最多的是花鸟。

  2006年,他和林何超合作的一幅题为《深山藏古寺》的石艺作品获得了杭州民间手工艺博览会金奖。那是一块温润的美玉,看到那块美玉的时候,他们的脑中就跳出了《深山藏古寺》这个画面。

  深山。古寺。他们在那块玉上刻茂密的林、青翠的松、涓涓的小溪和飞泻的瀑布。刻上这些过后,他们觉得还需刻一个和尚,不是说古寺吗,如果连和尚都没有,那还成寺庙吗?于是他们在古寺旁边刻上了一个担水的小和尚。小和尚担水总说明这里有个古寺了吧。

  那件作品最终获得了金奖,当初,他们俩很得意。直到前不久,嵊州的根艺大师指着他俩的得意之作说:“小和尚担水身子怎么挺得这么直,难道水桶是空的吗”之后,他们才一下子红了脸。是呀,那件作品上面,小和尚腰板骨挺得笔直,一点也没有吃力的感觉。他们竟然连人物最普通的神态都没有掌握。自此,在他们的工作室中,在他们的雕桌面前,乃至他们的床头上,都摆放着嵊州工艺大师们的作品。

  “那些作品传神,传韵。”一个作品摆在你面前,你就可以体会他(她)的心情,他(她)的愁绪。许文敏提起大师们的根雕作品,就变得滔滔不绝。“欣赏郑兴国的《秋水伊人》,那浓浓的秋意就仿佛扑面袭来,耳边就似有秋叶萧萧而落,秋风吹起了美人翻转的裙裾,吹皱了一汪秋水……张瑜的一幅《飘雪纷飞》就很好地配衬了这首诗:梅花如雪人如玉,一洌清癯体寒香。欲把心事付明月,随风潜入飞鱼坊。”

  “如果早一年接触嵊州根雕,我们就不至于出‘挺着腰板担水的小和尚’这个洋相了。”许文敏和林何超不好意思地笑笑。

  这次来艺术村,他们决定做一段时间的学徒。

  “学一点嵊州根艺的皮毛,我们就受益匪浅了。”这几天,他们两人专学郑剑夫大师的弥勒,学了弥勒,就可以一变百变,回去以后雕老人小孩就可以举一反三了。这次来嵊州,他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问一边拍摄,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

嵊州根雕,一路走好!

艺术品一向曲高和寡。然而,在我市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徜徉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用一份执著和坚韧奏出了一曲和美乐章,用一份开拓和播种创造了艺术与产业并行的神话。

  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技术力量、良好的发展氛围,也因为有着十几年如一日甘心寂寞安于清贫的精神,如今,嵊州已发展大小根雕企业近60家,年产值超1000万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其中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等高级工艺人才达49名,他们的作品在全国及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达320次之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影响力也在日益提升,嵊州根雕不但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艳羡的目光,同时还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户,从而成为我市艺术品市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年磨一剑。民间根艺在根雕艺人的精心培育下,已集体破茧化蝶。接下去,又将迎来新的挑战。愿一路走好!   (践江)

  相关文章
编辑:俞蕾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