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乡镇网闻 > >贵门 > >新农村建设专栏
新农村建设专栏

玠溪村村民郑国民开荒创业侧记
来源: 嵊州新闻网  作者: 裘冬梅   2008年05月30日  

 

连绵的群山,望不到头的香榧林。站在贵门乡玠溪村的这110亩榧树林前,你可能无法想象,11年前,这里乱石成堆,荒草连天。

  那一年,郑国民说,我出15000元钱,给我30年时间,我把荒山造成榧树林。

  郑国民的话,让村里人愕然:你郑国民难道要赶超愚公,植树造林吗?造林容易吗?更何况是造香榧林。

  村民都知道,香榧树可不是能随便伺候的主儿,它喜温湿凉爽,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不耐积水涝洼和干旱瘠薄。

  可郑国民揽下了这个“瓷器活”。天蒙蒙亮,他就上山;夜黑漆漆,才踩着星辰归家。老婆心疼他,劝他不要“玩老命”,多叫几个人手帮忙。郑国民笑着摇摇头,他要和荒山打持久战,要做最艰苦的打算。

  开垦荒地,用去半年。之后,他开始种植香榧。香榧苗贵,10元钱一棵。郑国民感觉有点烫手。他进山去挖野榧苗。渴了喝一口山泉,饿了咬一口干粮,在丛生的荆棘中,他硬是挖出来400棵香榧苗。第一年,400棵苗成活了200棵。

  自己挖苗省钱,但是香榧是“爷爷种树,孙子享福”的树,他想,这样进度太慢,不能光想着节约榧苗钱。第二年,郑国民就找到了市科技局。经科技局牵线,他跑到枫桥买了500棵榧苗。此后,山上的榧树数量逐年增加,总共达到了6000多棵香榧树。

  榧树种下了,郑国民还想到,这片先天不足的荒山上,仅仅种植香榧树是不够的。香榧树喜阴,他就在榧树周围种植茶叶、山核桃;土壤贫瘠,他就种西红柿之类的作物,既防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还能通过植株还田,给土壤补肥。长短结合,高矮参差,郑国民把山林造得有声有色,色彩斑斓。

  他还跟科技局技术人员徐老师成了忘年之交,向徐老师学肥培管理,病虫防治……同时自己也买农技书来啃。夏天,高温烤着榧树的叶子,他筹了6万元钱造了一个机泵,从小溪里抽水灌溉;冬天,大雪封山,他一步一滑地进山,去摇树上积雪。后来,他干脆搬到了山上,跟榧树守在一起。

  11年的付出终于换来回报。去年,他收了150公斤香榧,最多一棵结了10公斤。

  荒山上创造出了奇迹,附近村民都沸腾了。如今,玠溪一带已总共种植榧树5万多株。郑国民也成了村民们的“郑师傅”。

  除虫、施肥、修剪,郑国民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一古脑儿地教给村民,只要有需要,他还热心地上山去当老师。“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玠溪一带的村民这样评价郑国民。

  “我是一个农民,只是想自己种好香榧,帮村里人种好香榧而已。”面对漫山漫坡的香榧林,郑国民平和地笑笑。



编辑 乡镇网闻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表评论]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