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历时五年,三易其稿,数次大改……
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一部承载着嵊州17年风雨变迁的现代版“史记”——《嵊州市志》,带着阵阵墨香,出现在一位位阅读者的手中,传递在一道道惊羡的目光中。
“得志不修志”,这是一句史家学者常开的玩笑。因为他们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群落,因为他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因为他们被称作现代 “司马迁”。为了记录这个城市的历史和人文变迁,他们在故纸堆里,在现实中,寻找着,记录着。
他们不仅经历着“辛苦、艰苦、清苦”的考验,抵御着外面繁华的诱惑,还要耐得住常年的寂寞,他们是一群孤独的历史守望者……
日前,记者走进市志办公室,走近这群默默耕耘的工作人员。在一声声儒雅且富有激情的叙述中,捕捉到了这部《嵊州市志》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A “三高”——悬着心修市志的后遗症
接到那个电话后,吕忠福那颗悬挂的心再也没有放下来。
那还是在6年前。62岁的吕忠福刚刚从一所中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常年奔波于教育工作,突然空下来,竟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一串清脆的电话铃声让他的精神为之一振。电话那端,是《嵊州市志》主编金午江一番诚挚的话语:“老吕啊,你是杭大中文系的高材生,编纂市志,对您来说正是一个发挥才华的平台啊。”
放下电话,心里还在犹豫,一旁的老伴却唠叨开了:“你不能去呀,外孙刚刚出世,正等着咱去抱呢。”吕忠福沉默了,他将自己埋入了缕缕烟雾中。应该说,修志可以“资治、教化、存史、兴利”,然而,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其中的艰辛和繁杂可想而知。
去,还是不去?他越想心里越悬。
没几天,又一个电话追来了,金午江的语气里多了一份坚定:“吕老师,市志可是一件传世之作,它值得所有人去关注和付出!”话音刚落,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顿时涌上心头,吕忠福再也坐不住了。
踏着初夏的热浪,吕忠福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市志办公室,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修志岁月。
众手成书的《嵊州市志》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并提供初步的原始资料。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这种要各单位出人出力的事情,许多人并不是很配合,有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些提供初步资料的史志记录员,又发现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收集怎么记录,有的写成了工作报告,有的写成了流水账,有的写成了随笔。因为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吕忠福便开始对这些记录员开课培训,告诉他们怎样选择材料,怎样用规范的格式去记录……
时间一晃,就是两年。一向身体健康的吕忠福迈向了医院,因为有一段时间,经常觉得体疲力乏,会不会出了状况?报告单很快出来了: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三高”。
“年纪大了,出现‘三高’也属正常。”吕忠福一边安慰自己,一边为自己订出了一个健身计划:搬出市志办宿舍,改住富豪路女儿家,每天早上7点钟出门,步行大半个钟头到办公室,傍晚下班后,再步行大半个钟头回家。
但事实并不能如愿。孱弱的身体又受到高烧的频频攻击,一个疲倦的身体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对这一切,吕忠福都一笑而过,有时真的烧得太厉害,便悄悄上医院打吊针,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一页页文字,一个个章节,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年过花甲的吕忠福于5年多时间里,用自己那颗悬着的心,完成了40多万字的文字编辑工作。
B “12公斤”——“瘦身”运动背后的辛劳
从乡镇妇联调到市志办,从繁琐的妇女工作转向繁琐的文字工作,两个不同的繁琐,让吕淼钦觉得自己仿佛跃过了一道横杆。
那天,当她迈着轻快的步履走进市志办时,金午江一脸正色:“既然你选择了这里,就得做文字工作,不然,你的饭碗就砸了!”想到自己每天将埋头于文山书海中,且与所学的专业毫无关联,吕淼钦顿似千斤压顶。
为了捧稳“饭碗”,吕淼钦只好在办公桌前坐下来,并一头扑入了编辑《浙江省民营企业志》的工作。5个月后,当一沓沉甸甸的书稿摆在金午江面前时,两个人都重重地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天,又一项工作接踵而至:编纂市志。又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更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程。自己行吗?一连几天,吕淼钦都睡不着觉,心头的重重顾虑如一道道枷锁向自己砸来……
夕阳徘徊在山旮旯里,久久不肯离去。骑着自行车的吕淼钦走在回家路上,身后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她一手把着车把,一手拎着一大袋书——她想“恶补”一下,以尽快进入角色。无数个黑夜,书房的玻璃窗里,都映着一个埋头苦读的影子;无数个白天,她又真刀实枪地潜心于《嵊州市志》第二编至第四编的编纂工作……
一段日子后,一位以前的同事前来拜访,在满屋子的书和纸堆中坐下后,便惊得倒吸一口冷气:“淼钦,看你这么瘦,会不会身体有问题?”吕淼钦的心也跟着慌乱起来,她自己也觉得最近踏自行车,总觉得脚下少了力气。
“我看,这种活只有你才会做,换了我,早就逃走了。”同事忍不住又补了一句。吕淼钦乐呵呵地回答:“如果时光可以倒退,我宁可回到原来的地方,但既然选择走这条路,就要走下去!”
几天后,她去称体重:41公斤,跟刚进入市志办时瘦了12公斤!
她傻了眼。后来又跑到医院化验血液,结论是: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同时还患了慢性阑尾炎。医生叮嘱她:“这与长期疲劳有关,要多注意休息。”
但一大堆工作正等着自己,吕淼钦舍不得休息!身体劳累,只能挺着;病痛发作,只能扛着。有时,写着写着,疼痛便如利剑一般劈头而来,她揉了揉肚子,又继续埋头疾书。同事们见她脸上直冒冷汗,便劝她早点回去休息,但她却摇了摇头。
她放不下这本寄托了无数辛劳的书!
直至后来做了阑尾炎手术,她仍旧时刻牵挂着,住了3天院就急着出来了,“这么多事要做,心里不安啊!” 她拒绝了家人的屡次劝说。
C “11号车”——吃下“尖刀米饭”后的奔波
阳光如火苗一般,舔炙着身上的每一寸肌肤。年过七旬的王顺林行走在漫长的修订市志路上。
《嵊州市志》是迄今为止有关嵊州情况最全面的一部著作。由于社会更加开放,单位不断增加,收集资料变得愈加困难,以前跑一趟某个单位就能得到整个行业概况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这对史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取得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王顺林经常迈着他的“11号车”,到处奔波。由于许多部门涉及成员多,且数据可能存在出入,一些人迟迟不肯动笔,王顺林不得不到处找人讲述修志的重要性。为了表示诚意,他还拖着胖墩墩的身躯,一趟一趟地跑,一次一次地磨,付出的艰苦和劳累也只有自知。
一次,他为了查找一个数据,几经周折找到了有关人员。对方解释说:“单位都不存在了,就不必要写了吧。”并做了个“请走”的手势。
单位没了,但市志需要啊!王顺林没有走,他坐了下来,开始苦口婆心地劝说。最后,终于令对方感动了,答应将以前的数据整理出来。
在编辑新农村建设其中一块内容时,由于结构调整,王顺林又碰到了难题。因为一时找不到可联系的单位,只好跑到以前工作过的地方打听。烈日当空,他淌着满身大汗,跑了林业局,又跑国土局,但都说手头没有资料。没办法,他只好索要了大量资料,回到办公室,一头扑在案头前自己整理起来……
“马虎不得,一旦出了差错,就给史志抹了黑。”王顺林说,这简直就在吃尖刀米饭,一刻都不能松懈。
直至今日《嵊州市志》已经出版,吕顺林依旧担着心,生怕有人打电话来,告知发现了错误。
为了将市志编辑得至善至美,他还经常告诫自己要高度集中精神。有时看着看着,纸上的字儿便模糊起来,“是岁数大了之故吧。”他甩了甩头,揉了揉眼再继续。老人还经常失眠,万籁俱寂的夜晚,人躺在床上,脑袋却在高速运转着。为此,他在床头抽屉里放了个小本子和笔,有时,想着想着,便一骨碌儿坐起,将还盘旋在脑子里的灵感记录下来……
窗外的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王顺林和他的同事们,为了能够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录下来,让人文变迁留在纸上供人阅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一段漫长的峥嵘岁月……
D “180万字”——神圣事业背后的使命感
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一道道虔诚的目光,最终像蜡一样点点滴滴地汇成这本力作。
回首往昔,市志办主任金午江的话匣子打开了。这位刚刚步入中年的知识分子显得很精干,作为《嵊州市志》的最后总纂、修改、送审阶段的负责人,金午江还要对不确定的资料安排组织重新收集,在那段时间里他还对市志改错、调整、删补达几千多处。
“全书180万字,从头至尾仔细看一遍,就需三个月时间。”吕忠福感慨地说,这其中还伴随着无数个夜晚的灯光。有时,当金午江看到同事太忙,便义不容辞地亲自参与撰写。在此期间,他还在社会上充分征求大家的意见,同时进行科学的取舍,使修订后的市志更为完善、更为权威。
“史志编撰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事业,是一种使命感在召唤我们这样工作。”金午江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续修市志的同时,金午江和有关人员一起对1989年版《嵊县志》进行纠误补漏的修订工作。全书纠误300余处、补充200余处,共计增补约36万字,修订后,与《嵊州市志》一起出版。
“时光是不会倒流的,仿佛并非很久,其实已经很久……”在此,我们借用《嵊州市志》后记中的话,对文中的有关人员以及因外出有事未能接受采访的陈良钦、封流英、张家康等同志,为完成这项漫长、繁杂、艰辛的工作,而付出的努力表示敬意。
正是这些现代“司马迁”,铸就了这部承载17年风雨的历史性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