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样,种类异彩纷呈。目前,有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身口相传,延续着几千年来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截至目前,嵊州市经上级批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有:国家级2人,省级6人,绍兴市级16人。
他们分别是:尹功祥(嵊州吹打,国家级、省级、绍兴市级),俞樟根(嵊州竹编,国家级、省级、绍兴市级),钱增法(嵊州吹打,省级、绍兴市级),郑剑夫(嵊州根雕,省级、绍兴市级),宓风光(嵊州泥塑,省级、绍兴市级),李柏汀(黄泽戏剧服装,省级、绍兴市级),徐益祥、郭金木(嵊州吹打,绍兴市级),黄美菊(嵊州越剧,绍兴市级),徐华铛(嵊州竹编,绍兴市级),吴筱阳、周扬、俞田、郑兴国(嵊州根雕,绍兴市级),李秋明(黄泽戏剧服装,绍兴市级),陈香堂(目连戏,绍兴市级)。
尹功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尹功祥,1929年10月出生,黄泽镇白泥坎村人,民间乐队队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是《夏雨》和《春风》二乐章。尹功祥19岁开始跟魏淇园先生学习鼓曲《都花》、《辕门》等吹打曲。1952年开始学习魏淇园先生创作的《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季曲。1955年《春风》乐章参加省级会演。《夏雨》乐章在1956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获省文化局创作奖;195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大会上表扬,全国会演结束后在怀仁堂后花园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同年6月接上级通知到杭州饭店为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特地演出《夏雨》节目。现《夏雨》曲谱已被上海音乐院出版和制作唱片收藏。
尹功祥在鼓曲《都花》、《辕门》和魏淇园先生的四季曲演奏中发挥打奏乐器“五小锣”作用,已传承50多年历史。在打奏乐器中“五小锣”敲打节奏鲜明,音调打击吹奏融合一体,演奏风格清新优雅。
尹功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宓风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泥塑)传承人
宓风光,1956年11月出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泥塑)传承人。1978年师从柳成荫,在师父的影响下,把无锡泥塑艺术融入嵊州泥塑,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浙派泥塑,与天津、无锡并列,形成中国泥塑三大派系。
宓风光1989年创办嵊州“浙江泥人宓”研究所,继承先辈的传统技艺与技法,发挥其速写绘画才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作的系列作品 《百脸谱》、《中华民族》、《世界首脑人物》、《千人脸谱》、《水浒人物》等均获全国金奖。此外,还以全新的手法创作了单件精品,如《三百六十行》、《老夫老妻》、《屈原》、《藏民》等1000多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泥人宓,全国闻名。
宓风光的作品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尤其是人物,更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让人们得到了完善高雅的艺术享受。
宓风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泥塑)传承人
俞樟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
俞樟根,1932年11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主要作品有《象》、《群鸡》、《金鱼盒》、《九狮舞绣球》、《老寿星》、《麻姑献寿》、《还我河山》、《秦陵铜马》等。作品先后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金杯奖等,并赴国内外大型展览展出。
俞樟根8岁随父学艺搞竹编,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掌握了竹编中的所有编织技术,先后创作编制了200余种竹编新产品,不仅传承了历史的编织技法,并有所创新。几十年的竹编创作中,总结了竹编技法,并和徐华铛合作出版《工艺竹编》、《竹编》两本书。
俞樟根的竹编作品精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篾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
俞樟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
李柏汀 省级非物质文化(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
李柏汀 省级非物质文化(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
李柏汀,1942年10月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黄泽戏剧服装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戏剧服装俗称“行头”,主要有戏衣、头盔、戏鞋三大类,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服饰为主,杂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明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戏剧服装沉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和千锤百炼的精华,它集中国古代服饰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这其间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服装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刚刚恢复传统戏演出,戏剧服装奇缺,李柏汀利用原来村办剧团在文革期间幸存的戏装,依样画葫芦,翻版制作,至今与儿子李秋明一道创办了戏剧服装厂,引进了电脑绣花机等设备,年产值已超过1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地。
李柏汀的戏剧服装产业,以品种配套齐全,制作工艺精湛,受到了全国戏剧界青睐。
钱增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钱增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钱增法,1958年4月出生,嵊州市长乐镇二三村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多年从事农民吹打乐活动,能熟练吹奏唢呐、尖号和司鼓,博采民间艺术众长,是长乐农民吹打乐的领军和代表人物。钱增法自1975年开始学习吹打乐,起初主攻吹奏唢呐、尖号,1993年起改习司鼓,目前担任长乐农民乐队司鼓、指挥和长乐农民乐队负责人。1993年,担任吹打乐《斗角》司鼓,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2002年,担任吹打乐《万马奔腾》司鼓,参加浙江省首次调演获二等奖;2006年,担任吹打乐《九州方圆》司鼓,参加中国锣鼓邀请赛获银奖。
钱增法吹奏唢呐、尖号技艺娴熟,具有1人同时吹奏2支尖号的绝技;司鼓熟练、鼓点清晰、转折显著,指挥动作潇洒,能调动整支乐队的演出气势。
徐益祥 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徐益祥 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徐益祥,1936年1月出生,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师从民间艺人钱维高先生。徐益祥创作的吹打乐乐曲《欢天喜地》、《闹春》、《九州方圆》、《齐心协力奔小康》等曲目已成为长乐农民吹打乐队的保留节目。1988年,创作的吹打乐《欢天喜地》参加浙江省第二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1990年,创作的吹打乐《闹春》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2006年,创作的吹打乐《九州方圆》参加中国锣鼓邀请赛获银奖。
徐益祥善于博采民间艺术众长,能创作、改进吹打乐乐曲;擅长吹奏唢呐、司鼓,司鼓节奏感强,表演诙谐。
郑剑夫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郑剑夫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郑剑夫,1955年出生,浙江省根协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获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雕艺术家等称号。
郑剑夫19岁开始学艺,后师承周喜老艺人学习根雕,长期重视根雕艺术创作与研究近30年。其创作的根雕作品《十八罗汉》、中国第一套根雕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金陵十二钗》等,都获得国际和全国金奖。郑剑夫致力于古沉木雕的开发,是古沉木雕的创始人。全国根协主席马驷骥曾经这样评价郑剑夫:你不但是嵊州根雕的龙头,也是全国根雕的龙头,并欣然挥笔为其题写“潜心雕龙”四个大字。
郑剑夫的根雕作品呈自然造化之神奇,现天人合一之妙境。
郭金木 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郭金木,1952年6月出生,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黄泽镇铜管乐队、鼓乐队队长。19岁开始跟魏淇园先生学习鼓曲《都花》、《辕门》等吹打曲。
自创的节目有《庆丰收》,还有《四季曲》,即《春风》、《夏雨》、《秋收》、《冬乐》等,现在组织成立了黄泽镇铜管乐队。
郭金木从小喜爱音乐,加上受邻居魏淇园老先生民间音乐的熏陶,因此,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音乐的种子。1968年郭金木初中毕业后就加入了村里的乐队,从此与笛子结下不解之缘。2006年6月9-10日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他先后去绍兴、杭州参加了节目《夏雨》演出。
郭金木擅长笛子、二胡、唢呐、小号等乐器。笛子吹奏节奏鲜明、音调相融,演奏风格清新优雅。
郭金木 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