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与·奉献
——从上南庄村的变化看农村干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嬗变——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上南庄村是离长乐镇约2公里的一个小村子,全村230多户,560多人。
二十多年前的上南庄村,既无特色产品,又无资源可供开发,全村500多口人守着贫瘠的土地找饭吃;全村80%以上的住房是泥墙土坯,且杂乱无章,村内环境肮脏、零乱;村民之间还常常为了一点小事闹纠纷,弄得不可开交;村民出行更是出奇的不便,到长乐镇或是太平集市上购物、办事,还一定要通过机耕路辗转经过下南庄村出入,与隔江相邻的石砩村来往要通过放置在长乐江中的数块石头(俗称“钉步”)才能“跳行”,虽能隐约看见嵊义公路上车辆的通行,但横亘在村前的几条大沟大坎使村民们只能望车兴叹。所谓上南庄村 “地处桃花山麓、长乐江畔”、“依山傍水”只成了书面的描述和村民的自嘲。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上南庄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笔直、宽畅的水泥路连接新嵊义公路,村口高大的汉白玉村名牌坊向人们昭示着上南庄人的成就和气派。村里办起了个私工业小区,丝织、甘蔗和蔬菜种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排排崭新的农家楼房取代了昔日的泥墙土屋,村内道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路灯亮化。建起了村综合服务大楼、水泥灯光篮球场,占地3000平方米的上南庄村公园内布置了各种健身器材。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村民就可在家门口享受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或打球、或健身、或散步、或下棋、或歌咏、或舞蹈,真是其乐融融。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蔚然成风。上南庄村在2006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小康建设示范村,2007年又被命名为省级远程教育示范点、省级卫生村、绍兴市文明村、绍兴市文化特色村。
究竟是什么使上南庄村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呢?村党支部书记周良兴不无感慨地说:“是文化,是文化建设增强了凝聚力,带动和推动了村民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科技的普及,推动了村风民风的转变,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那么,作为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农村干部,又是如何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呢?上南庄村村干部的所思所为或许能为我们作出一个解答。
认知——朴实无华的理念
做任何一件事,总是从对该事意义的认识开始。上南庄村干部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源自一个很朴素的看法。村两委会考虑到土地承包到户后,许多村民以打麻将等方式打发业余时间,集体活动少了,村民之间缺少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和集体的观念。在新的形势下,用什么改变村庄的面貌,用什么凝聚村民的人心,用什么更新村民的观念,用什么来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这是农村干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农村干部的责任所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设立文化设施、组织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活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为了实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目的。1996年,当时有几个年轻村民提议建一支村吹打乐队。建吹打乐队,万事开头难,面对一无资金、二无乐理基础的困难,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周良兴自掏腰包买来了乐器,又登门请出村里一位当过民办教师的邢以强老师担任乐理老师,又去长乐农民乐队请来一名骨干进行指导。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业余文艺团队能办好,鬼也能抓牢”,意思是说办业余文艺团队问题、矛盾多,吃力不讨好。周良兴是在农村长大的,深知这种说法的含义,但他考虑的不是办吹打乐队是否会碰到困难,而是考虑到这是村里开展文化建设办的第一件事,一定要办好,为今后其他事情开一个好头。在周良兴等村干部的推动下,上南庄村吹打乐队正式开始学习,通过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学,一小节小节地练,经过近一年时间业余的学习,硬是将一群没有基础的生手训练成了吹打乐队队员。吹打乐队学成“出师”后,在村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和各种庆典活动中崭露头角,获得村民的认可和赞誉,吹打乐队队员以身为吹打乐队队员而自豪,而且成了村里做其他公益工作的骨干。办吹打乐队的成功,使上南庄村干部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文化的魅力,更加深了进一步开展文化建设的愿望。于是,村灯光篮球场、和乐亭、村公园、村越剧排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陆续落成,在上南庄村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篮球队、腰鼓队、军乐队等业余文艺团队相继成立,健身舞、功夫扇、卡拉OK演唱等活动相继开展,上南庄村的业余群众文化活动搞得既扎扎实实又红红火火。
参与——身体力行的推动
自2004年起,上南庄村已连续举办了4届村文化体育节。2007年,宣传部门把上南庄村列为“种文化”试点村,在“种文化”试点工作中,上南庄村还获得了“浙江省‘种文化’群芳奖”的荣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上南庄村村干部由于对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不仅亲历亲为,而且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村民的榜样,起到了无声号召的作用。村里建灯光篮球场时,当时有部分村民不理解,认为建篮球场是“空佬佬”的事,还要影响农户作晒场。周良兴、邢益可等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向农户说明建篮球场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场所,村里也可以开展其他文化体育活动,收获稻子季节仍可以作晒场使用,两者之间应该有机结合,互不影响。通过做工作,打消了这些村民的顾虑,得到了村民的谅解和支持,灯光篮球场很快建了起来。建起灯光篮球场后,上南庄村篮球队就邀请其他球队来打球、比赛,加上上南庄人十分好客,其他单位、学校的篮球爱好者也乐意常来上南庄村灯光篮球场打球,促进了上南庄村与其他村、单位的交流,提高了上南庄村的知名度。办吹打乐队伊始,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周良兴和村委委员的邢益可就在做好村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学习吹打乐,在乐队中起着领头和中坚的作用,由于村干部带头参加,也避免了一些队员之间的矛盾。办起吹打乐队后,每逢村里搞文艺活动,周良兴、邢益可等村干部除了忙着张罗其他事情外,在吹打乐队上场时也不忘赶忙换上演出服装,露上一手。其实在文化建设中村干部能否置身事内与个人对文艺是否爱好无关,象现任村委会主任史利波,虽然自己没有对文艺的爱好和特长,但逢有村里搞文艺活动,他总时跑前跑后,忙着拿东拿西,忙得不亦乐乎。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周良兴经有关部门推荐,还作为嵊州市农民的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火炬在绍兴的传递活动。
奉献——宽广博大的胸怀
搞文化建设需要钱,无钱难办事,这是客观事实。上南庄村村干部深深懂得,“等、要、靠”等不来机遇,向上级要总不是办法,关键还得靠自己。而上南庄村虽然有了个私工业小区等村级经济,但因创办时间短,村集体经济并不雄厚。面对文化建设要搞、资金不足的状况,上南庄村村干部不仅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而且个个带头慷慨解囊,捐款办文化建设事业。如当年办吹打乐队,所有乐器都是周良兴个人出资买的;为建村口汉白玉村名牌坊,周良兴就捐了1万元,其他5名村干部每人捐了1千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村民纷纷捐款,捐款额从1、2百元到2千元不等;为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村里每年要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其他文化、科普工作做得好的村去参观、取经,所需费用都是周良兴个人自掏腰包;周良兴的私家车也几乎成了村里的公车;村里办文化节,各个村干部不论自己的事有多忙,不管要放弃赚多少钱的机会,都会放下自己的事,投身办文化节的工作中,而且毫无怨言。
正是上南庄村村干部对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虽然朴素却不失为深刻的认识,通过村干部们身体力行的推动,上南庄村才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农村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愿上南庄村村干部再接再厉,也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多一些象上南庄那样的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