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他出身于东晋大族,是谢玄的孙子,袭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刘宋代晋,降公爵为候。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曾来剡定居。文帝时,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获罪被诛。性喜山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此地原为谢灵运的南居
“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清谈玄学”,行吟于剡溪两岸的谢灵运,是魏晋风骨的一种注解。
千年之后,这一片谢灵运曾经的南居,而今叫做谢岩(现为谢家庄村)的土地仍然牵引着我们的脚步。
追寻石壁精舍的旧址
谢岩,背枕嶀山,村前一条清澈小溪款款流过,溪上有一桥,题“沼福桥”三字,据说是谢灵运手笔。水瘦,溪细,一年又一年,河流似乎也渐渐老去,再也不复当年逶迤曲折的气势。岸边长满香樟树、元宝树,葱茏的树冠连成一片,宛若华盖,洒下了巨大的绿荫。一路走去,村里却是静,问村民谢灵运的情况,只知道他在谢岩住过,其它的也说不上来。
还是看看史料中的谢灵运。
公元423年,谢灵运称病辞官,辞去永嘉太守(相当于温州市市长)一职,回到了故乡会稽始宁别墅,过起了惬意的隐居生活。乡民希望谢灵运建一幢佛寺,以普济众生。彼时,佛风昌盛,达官贵人兴建招提成风。食邑五百户,参禅又颇深的谢康乐当然义不容辞。
于是,“杖策孤征”。谢灵运于第二年冬,入始宁县南第一谷——强口涧寻找南居地址。南居即后来的石壁精舍,石壁精舍即佛寺。
天戴在头上,路穿在脚下,谢灵运开始他的寻找。
“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诗人的行迹可谓无谷不入,无岭不越,无峰不登,屐痕满山。
当然,谢灵运在登山的时候,一定穿着那双著名的谢公屐。
“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一路上,诗人只能听到泉水声和猿啼声,行程显得清静寂寞;“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面对绿满山原白满川的美好风光,诗人甚至发出对山水知音和者甚寡的惋叹。
冬去春来,诗人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诗人的目光眺过远山近水,终于选定那一片靠山临水的坡地——谢岩。
公元425年春,石壁精舍开始动工,“南檐临涧,北户靠岩”。石壁精舍建成后,从此“远僧有来,近从无缺。法鼓朗响,颂偈清发。”人迹罕至的谢岩顿然活跃起来。
现在,我们已无法想象当年做法事的热闹场面,只知道当年石壁精舍的旧址上还残存一个“庙”。庙没有名字,村民只是“庙里,庙里”地叫,庙里的供奉也与谢灵运无关,倒是一位姓陈的“大王”。
供奉不供奉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年以后,生活在这块土地的村民还能偶尔说说有关谢灵运的故事。
▲沼福桥
翻晒康乐弹石的典故
出谢岩村,沿溪走一两公里,就到了强口涧。强口涧下有一潭,称“谢岩潭”。谢岩潭为圆形小潭,潭周附满绿苔及草木,呈自然的暗绿色,叮叮咚咚的几绺细泉从上面的岩层散落,不徐不急地溶入潭内,漾起几圈涟漪。
水深,水清,水凉。据说,谢灵运当年寻找石壁精舍地址时,曾“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渴了,捧一把清冽的泉水解渴;累了,在此沐浴休闲。
除了谢岩潭,还有一个关于康乐弹石的传奇。
《剡录》云:“县北(三)十五里有谢岩,灵运游此,四顾放弹丸,落此为祠。有大石如弹丸,王公(王十朋)《嶀山赋》曰:‘灵运弹飞岩障,慕此堪栖。’”所谓弹丸石,即康乐弹石,传说谢灵运从嶀山东北放弓弹石,石头落在什么地方,就在这里建祠,供乡民烧香拜佛,普济众生。结果弹石落在谢岩,故在谢岩建祠。
这当然是被神化了的石壁精舍始建缘由。
康乐弹石是一块重二三十吨的圆石,不消说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无此臂力,就是昔年的车骑将军也断然不能。谢灵运又不是射日的后羿,能将这么大的一块石头从当丸石射下来吗?只是民间喜欢加些这样的佐料,来有声有色地美化这样的叙述罢了。
关于康乐弹石的踪影,一直以来都是乡人口中的话题,只是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谢岩潭
聆听山水诗歌的清音
石壁精舍建成后,谢灵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里,和王弘之、孔淳之等当地知名隐士互相往来,过从甚密。当时和他常在一起游玩的还有名僧昙隆、法流等。谢灵运和他们纵情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这些诗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每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传》)。
这些让后人追慕的诗作中,有很多一部分提到了石壁精舍,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托身青云上,栖岩挹飞泉”等。
公元428年夏,昙隆因邀来石壁精舍,开始举办首次45日夏斋。为此,在石壁精舍旁建茅屋、野舍,供香客、役工居住,发展成为一个建筑群,开始以石门之名代替石壁精舍。
8月,桂风飘香。谢灵运和朋友游“桂林”。所谓“桂林”,就是石门山南10多公里的甘霖镇白泥墩村、桂山村一带黄土峁上的大片桂树林。谢灵运登上石门山顶,看着万山红遍,闻着远远飘来的桂香,一定又为自己能与众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的洒脱生活而庆幸。
是年冬,石壁精舍举办45日冬斋,场面热闹非凡。
公元429年,谢灵运为了探寻优美的山水奇景,竟然从始宁的南山伐木开道,一直到达临海,所带奴仆多达数百人,声势浩
荡。临海太守王琇起初还以为是山贼前来抢劫,大为惊恐,后来知道是谢灵运,方才安心。是年夏斋毕,昙隆返庐山辞行,不幸途中染疾,旬日而亡。公元430年春末,族弟惠连离上虞南湖庄园赴京,谢灵运赴南湖送行,有诗酬唱。
朋去亲离,怅叹不已,惟有更加醉心山水。“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谢灵运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自然风光中,他充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和山水进行心灵的对话。
公元433年,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天才诗人终于被奸权所害,死时才49岁。他的身后,只留下一地瑰丽的诗章。
探访围棋国手的祖脉
诗人死后,追寻的足迹一串又一串,但到底都被历史的尘灰所湮没。谢岩固守着小山村惯常的波澜不惊,一直到2007年。
2007年秋天,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匆匆地来到谢岩村,他就是马晓春的父亲马尧祥。此番,他赶赴谢岩,就是为了查阅家谱,寻根问祖。
三炷袅袅燃起的清香中,马尧祥扶了扶老花眼镜,小心地指着家谱 “祥”字辈上有关“马祥凯”的记录说:“这个马氏子弟名祥凯,字尧祥,号雨玉,生日以及父母名号都和我一样。这就是我。”
在马尧祥幼年的记忆中,他清晰地记得,谢岩族人到城隍山上祭祖坟,总是在他家歇脚吃饭。清明时候,或冬至时节,总有一拨一拨的谢岩马姓族人先后来到。这些叔叔伯伯婶婶大妈来时,通常带几斤红稻米过来。红稻米是一种比较香糯的大米,烧起来特别好吃。
马尧祥的父亲曾经是田粮税官,负责农业税粮的收购。每逢有谢岩的村民过来交粮,他总是悄悄地网开一面。
家谱中记载马尧祥的外婆家在苍岩,与他的记忆也没有出入。接下来,马尧祥还在家谱上找到了爷爷的彩绘图像……
以前,马尧祥也认为自己是谢岩人,但总是存有疑虑。现在,在千年家谱面前,所有的猜测和怀疑都化为乌有。
寻根有了着落,马尧祥激动不已。同时,他要了一张纸,认真地写下马晓春和他的哥哥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也许,在未来的马氏新家谱中,将记载围棋国手马晓春的名字。 (摄影: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