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少年刘文西(二)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刘育剡 2008年10月29日11:51:31 

刘文西就读的安国乡中心小学校址

  二、小学时代

  水竹村刘氏的祖先,在艰苦创立基业的同时又极具远见卓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在明永乐年间,村先祖刘彦安就设幼学,立书田。在明末清初期间还建立了鼓励本村子弟认真读书的奖学金。辛亥革命后,在科学救国、教育兴国的影响下,于1912年由村里先贤刘祖熙、刘安画、刘安玑等人发起,经各族房长响应,借用刘氏宗祠,集资创办了“镜清小学”。此时村里集资办学、尚学风未开,须由校董事挨家逐户劝导水竹子弟进校就读。

  1913年10月,镜清小学正式开学。该校校风非常严谨,教师十分尽心,学生刻苦努力,社会好评不断。一些有识之士曾在这里任教,如在1928年,后为中共嵊县党组织创始人、年轻有为的邢子陶就曾来镜清小学任教。因该校是刘氏族人创办,所以就读的也基本是刘氏子弟。学校十分注重对下一代道德素质、处世为人的思想教育,老师经常以刘氏古人圣贤的遗训教育学生,主要人物和内容有:东汉光武帝刘秀遗训:“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训:“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还有用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所作的“传家宝”警示后人:“欲求生富贵,须向苦中求。”这些教育净化了学子的心灵,从而给刘文西他们播下了“真、善、美、勤”的种子。1938年5月已任中共宁(波)绍(兴)特委组织部长并兼任嵊县县委书记的邢子陶又先后推荐裘祖恩(陈布衣)、杨源时、唐友清等地下党人来镜清小学任教,并发展新党员,在学校里建立了共产党水竹分区委。这些人的到来更开创了学校教育新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浇灌了爱国爱民、自强拼博、团结奋斗的新思想,为日后培养一大批爱国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个小小山村办起“镜清小学”已近百年历史,实属开了嵊县山村办学的先河。

  由于重视教育,使该村人才辈出。据1942年秋天镜清小学举办三十周年校庆时统计,已有“486名吾村人士由此毕业后服务于军政工商界”。在2003年重修刘氏宗谱时核准,水竹村刘氏子弟已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现今不到千人的小村竟有副省级人才2人,县团、高工、教授以上人才30人,有相当于科局级干部和中级职称以上人员86人。一个小小山村,竟出如此众多人才,实属罕见。

  1940年,8岁的刘文西就读于镜清小学,一起就读的有根松、岩汀等20多个小伙伴。此时的文西已经有两个弟妹了,妹妹生于十月十五月圆时,故取名刘月圆,已有6岁;弟弟名祖鹳,字武南,号远逸,已经3岁。

  初小毕业后,刘文西到邻村的东园完小继续求学。1946年在水竹村籍的嵊县教育家刘章新的支持和努力下,创办了安国乡(即后来的绿溪乡)中心小学,校舍由安国寺改建,距水竹村1.5公里地,是一个风景非常秀丽又十分宁静的地方,刘章新亲任校长,刘文西随即转入该校读书。当时的高小已设国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公民主课6门,副课为音乐、体育、美术、劳作4门。刘文西各科学业较为优良,尤其美术独领风骚,闻名校内外,文西小学时的习作《货郎担》《车水农民》《种田人》等多幅习作被携出校门流传,此时已给人留下了“小天才”的印象。

    (待续)


 

 

  相关文章
少年刘文西(一)
编辑:李航程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