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越乡文化
少年刘文西(四)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刘育剡  2008年11月21日11:55:31 

碇砩头潭——刘文西童年游泳的乐园

四、童年竞技

  文西出生于耕读世家,父母亲都是乡村文化人,也是以勤劳耕作为本的人。虽然家庭每年有所积余,但并不宠爱儿子,认为培养儿子热爱劳动既是一种需要又是一种美德。为此,他们让文西在童年时期便参加种田、打柴等农业劳动,以从小培养他热爱劳动、不怕艰难困苦的品格。

  村前的大岗头,高300多米,是水竹村东面的屏障,文西和小伙伴常去那里打柴、游玩。山顶上原来有一座庙,那里有个美丽的传说,据传这座寺庙的僧侣也曾有香火鼎盛、生活不愁的时候。因为庙的西侧有一个神奇的“石面盆”和“石脚盆”,奇怪的是石面盆每天晚上能生出满满的一面盆米,可供僧侣当天食用;石脚盆则每天能涌出清泉,供寺庙生活之用水。可惜在某年某月寺庙中出了一个贪心和尚,他好逸恶劳,用榔头凿子将石面盆修造得很大,想使其每天生出很多米来,以免今后耕作之苦,但是从此以后那个石面盆却永远也生不出米来了,寺庙从此就度日艰难,不断衰落。到文西能上山的时候寺庙只剩断壁残垣,但石面盆和石脚盆犹存。在水竹村里这也是老人给孩子们经常讲的故事。这个传说给刘氏后代及文西和小伙伴们教育很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烙上了热爱劳动和做人莫贪的印记,这也影响了文西一生的品格。

  令文西和小伙伴们更为高兴的是站在庙前高坡上可以看到整个长乐镇,因为那是他外公和舅舅居住的地方。外公对小文西之爱,是乡人皆知的,依嵊县的风俗,外孙周岁去拜见外公,外公是要送一只鸡(称老婆鸡)给外孙的,但文西周岁的时候,妈妈抱着他去见外公,外公竟送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只鸡给他,礼品之重,期望之大,震惊了乡野。在此山上,如果在天气特别晴朗的时候极目远眺,还可以依稀看到他们心目中的“京城”——35公里外当时的嵊县城关镇。一群农家的孩子,同龄的伙伴,聚集在山岗上,赤着脚跳呀、唱呀、嚷呀,真也有一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憧憬未来的感觉。

  文西童年生活除了劳动、绘画外,还有两项喜欢的事,就是下水捉鱼和在江中游泳。

  在游泳时,文西经常会捉来一串串鱼虾,丰富了餐桌上的菜肴,父母亲虽然高兴,但毕竟非常担心儿子在溪江中的安全。因为每年常有邻近乡村小孩溺死的惨事发生。

  为此文西的母亲怕他不安全,经常以“不喜欢吃鱼”为由,劝阻儿子去溪江捉鱼。确实也有好多次,母亲把文西捉来的鱼虾送给隔壁的伯伯吃。

  村前绿溪江是剡溪的上游,平日清澈见底,阳光下五彩斑斓的鹅卵石在微风吹皱的波影中晃晃荡荡,各种鱼儿在溪中悠闲觅食,两三斤的鲤鱼、草鱼随处可见,浅滩中的石斑鱼在尽情蹦跳,深潭中五六斤的大鱼在缓缓地畅游,那时的溪江真有诱人的魅力。每逢暑假,文西不少时间是在溪江中度过的。特别是村上游的碇砩头,江面广阔,水深处达一丈多,潭边又是悬崖峭壁,适宜于跳水,这是人们的天然游泳场。文西和他的小伙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了游泳和跳水的,同时也练就了搏击风浪的本领。

  平常的绿溪江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可爱,但也有奔腾咆哮的时候。有一次,文西和小伙伴正在江中玩,上游突降大暴雨,无数的山涧小溪冲刷着山上的泥沙翻滚着浊浪冲向绿溪江。绿溪江曲折,落差大,江水真像一条巨龙翻滚,夹带着树木、柴草、黄泥铺天盖地地向下游冲来,霎时间沿江的十几座木桥都被冲倒,江中到处漂浮着冲下来的树木、柴草和倒塌的桥板。面对突然袭来的洪水,岸上的大人急坏了,担心来不及去救孩子,洪水已将他们卷入浪涛之中。但文西他们却一点也不慌张,索性在江中冲浪,随浪翻滚跳跃,全然不惧,令大人都惊呆了,想不到他们真练就了一身搏击风浪的好功夫。

  水竹村前是当时嵊县去义乌的公路,1933年建成通车,那时的车辆极少,文西和小伙伴们对汽车深感好奇,经常候在路旁,车来了就跟在车后与汽车追逐赛跑,这也是他们的一项竞技活动,有时碰到“老爷”汽车,他们竟比汽车跑得还快。

  (待续)




  相关文章
越乡文化:少年刘文西(二)
越乡文化:少年刘文西(一)
编辑:李航程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