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人物故事
马忠喜和他的“国际鸡场”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张亮宗 2008年11月21日11:35:44 

    11月17日,马忠喜正在自己创办的“国际鸡场”里,忙着给乡亲送来的土鸡配波兰凤冠鸡种。今年他养殖的波兰凤冠鸡、日本鸡和南美洲的土著鸡、智利银羽鸡等30余种国外名优鸡种,引起了当地乡亲们家养土鸡的配种热。

  今年74岁的马忠喜是甘霖镇楼下村人,早年在香港打过工,回内地后在小学教过书,又曾经去新昌和嵊州的丝厂做过织布机的维修技师,自己办过企业。宝刀不老,今年他又办起了“国际鸡场”。

74岁创办“国际鸡场”

  马忠喜说自己长这么大年纪,也是第一次养殖外国名优鸡种,今年上半年,他在一位香港朋友的支持下,投资10 多万元,从多个国家引进了30 多种国外名优鸡种进行试养。经历6个月后的精心饲养,这些“洋”鸡都养出了模样。

  老马鸡场里30多种国外鸡种的个头、模样、羽毛都不一样,每天都引来许多好奇村民的观看,一些群众以他养了多个国家的名优鸡种,给他的鸡场取名为“国际鸡场”。

  物以稀为贵,经过乡亲们流传,没等他的鸡上市,很多农家乐的经营业主便开始上门来采购。有的经营者干脆以鸡肉每公斤60元,鸡蛋每公斤40元,给他下订单。

  这一来,老马乐不可支,开始研究国外鸡种的配种和孵化。

  马忠喜说,嵊州的三黄鸡是较有名气的鸡种,一开始他异想天开,想进行杂交配种,结果很多人说,这样不中不洋,反而把鸡肉品质给搞坏了,还是什么国的鸡就配什么国的种好。

  马忠喜是多年的机械技师,他对鸡的养殖、配种、孵化都是外行,为了进行优生优育,他专门在养殖区域搞了一个配种场,建起了多个网箱鸡舍,每个网箱里专门供养一个品种的鸡。这一来,他的养殖场里就多了一个“联合国鸡配种场”,波兰凤冠鸡、日本鸡、南美洲土著鸡、智利银羽鸡等30余种国外名优鸡,依舍而居。

  为科学孵化,他还聘请了市里的一些家禽养殖专家作技术辅导,建立了配种和育种的工序单,选购了最先进的小型电脑孵化机,进行养殖、配种、孵化一条龙操作。

  同时,应附近一些村民的要求,他还帮助村民进行外国鸡种与本地鸡种的配种,方便了村民对本地鸡种的改良。

马忠喜养殖的外国种鸡

 不足二十岁成为香港的机械技师

  马忠喜珍藏着几张发黄的香港《文汇报》,上面有上世纪50年代他在香港做织布机技师时发表过的几篇文章。

  马忠喜读完小学后就发生了抗日战争,热爱学习的他没有因此放弃读书,常常借书学习。

  解放后,马忠喜应居住在香港的叔叔邀请,前往香港美亚丝织厂做学徒,成为当时嵊州首批赴香港的工人。那时,他爱看进步书籍,并在工厂里积极工作,表现突出,被工厂推荐为机修工的学徒,以后又成为一名织布机的机修工技师。

  做技师后,他还不到20岁,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多港元,这笔钱可以在国内买1000公斤稻谷。他常把钱汇给家乡的父母。马忠喜说,当时挣的工钱多,常写信给父母,劝她们不要过度从事农业劳动,自己挣的钱足可以养活父母。

  当时技师的空余时间也很多,马忠喜就有了创作的想法,经常帮助厂里的进步工会写宣传稿,后来试着向香港的《文汇报》投稿,结果还被录用了不少稿子,这样他也有想当一名作家的想法,工余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进行写作,写日记。当时一名工会的领导评价他“是一名双红又专的技师”。

曾红红火火创办领带企业

  老人还创办过领带企业,现在的养殖场,曾是厂区。

  1957年,马忠喜在香港工作了数年之后,借一次探亲的机会回乡省亲。当时,他的父母为他订了一门亲事,目的是想留儿子在身边。

  因为结婚,他经过海关时,花200多元钱,买了两条当时的“中华”牌香烟。回来后,因为与农村百姓用手卷的土烟有天壤之别,他的中华牌香烟成了当时全村的重大新闻,有的村里人还收藏了烟盒。

  回家完婚后,很快就到6个月的探亲期限,这时他收到同期回上海探亲的朋友来信,称人人都要叶落归根,香港不宜久居,劝他一起去上海工作。于是,他告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只身前往上海。经过朋友介绍,他在上海第六丝厂从事织机的维修工作,每月工资85元左右。

  1962年,马忠喜又回到家乡,当起了小学教师。之后先后到新昌和嵊州的纺织企业做维修师傅。1987年他创办自己的企业张钱丝织厂。后来又在嵊义线附近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喜得马领带公司,员工最多时达数百人。几年前,他把公司交给了儿子经营。

  曾经有过很多次创业经历的马忠喜说,自己是个十分幸运的人,现在上了年纪,有份事情做就是老有所为了。

 

  相关文章
编辑:李航程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