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专题】仙岩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  > > 妩媚仙岩
妩媚仙岩

【第五章】山水景点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09年05月07日 

 

第五章  山水景点

 

马寅初墓

 

马寅初墓始建于1983年,位于仙岩镇王树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嶀家坪雏鸡山脚。该墓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马寅初的部分骨灰安葬于此,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寅初(1882—1982),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务长,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有《马寅初演讲集》、《马寅初经济文集》、《中国经济改造》、《通货新论》、《新人口论》等著作存世。

马寅初生于清光绪八年,在旧中国生活近七十年,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由于仗义执言,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过国民党当局的拘捕、关押和软禁,也受到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的恐吓与殴打,然而马寅初不改初衷。一代文豪郭沫若曾经这样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当时的舆论界认为:“今日马寅初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声望和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巨人鲁迅相比。在争取国家自由、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马寅初与鲁迅一样,遭受着恶势力的仇恨,但却雄视阔步于各种压迫之下,始终敢说、敢笑、敢怒,几十年来态度一贯。”

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走完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驾鹤西行,魂归道山,享年101岁。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仁者寿。

(张夏琴)

 

天竺梵音

 

     天竺寺位于仙岩镇唐天竺村,背靠木鱼山,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天竺寺始建于石晋天福七年(公元943年),号西门院,而天竺正是中国古代对佛教传入国印度的称谓之一,因对当时佛国的仰慕,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天竺寺。

清初,已刹宇连阡,巍峨辉煌:比丘、比丘尼达百数十人,诵经说法,焚香拜礼,而善男信女亦终日络绎不绝,情势可谓盛大!可惜后世历经沧桑,寺庙多有破败,但辛得有心人的保护,再有善男信女的资助,终于保持香火不断。现在为我市海拔最高,建庙最古老的开放寺庙之一。

天竺胜地,山川之秀,古代名士高僧联翩而来,斑斑踪迹至今尚见。晋时先有十八高僧之首西天竺僧帛道猷爱剡山之秀,结庐而居,后相继有佛法博学精深的高僧竺法潜、支道林、支道开、竺昙献等游憩剡地。在剡溪,我国第一位旅游家、精通梵文的谢灵运踏着先辈谢安、谢玄的足迹,在弥漫的茶香中,成为以清新淡雅著称的山水诗的鼻祖。在谢灵运故居附近的天竺寺,曾经高僧云集,陶醉在“岩前草暖初眠鹿,林下烟凝正煮茶”的境界,说佛论道。

剡县志《剡录》在“卷八.物外记”中记载:“(天竺)寺之前有石,曰安禅石。”因王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之诗而得名,而如今,安禅石突兀于田中,永远守望着寺庙,守望着剡中旅游古道,回味着曾经的辉煌。

滴水岩位于属于唐天竺村一个名叫牛团岗的自然村,山坡上几块巨石突兀而出,而边上则有暗流涌动,据说是在大旱时节,岩石缝隙间依然有水滴流出,滴水岩因此而得名。滴水岩边上有着送子观音的塑像,听说是非常的灵验,甚至有远道从台湾来的游人来此求子,还得偿所愿,求得一子一女,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钱正能)

 

嶀山揽胜

浙东名山——嶀山

嶀山,又称嶀大山,坐落于嵊州市仙岩镇,海拔749米,是嵊州市北面最高的山。相传嶀山与原嵊山相连,大禹治水时凿之成流,两山以此相隔于剡溪两岸。剡溪在这里形成最大的峡口和深潭,即嶀浦潭。嶀浦潭,碧水寒潭,鱼群集聚,此为谢灵运垂钓处,所产鲈鱼最美。李白诗云:“此行不为鲈鱼鱠,自爱名山入剡中”,即谓此也。吴越国王钱鏐亦曾驻舟赋诗嶀浦。宋王十朋游嶀山,著有《大嶀山赋》云:“名境嶀山,程途往返,望高坡而峭峻,登耸峤以填湾。上与云齐,雾拥于烟霭之内,歧分台越,冥嶷峰峦,崔巍孰埒?悬崖则时时瀑布,深谷则年年积雪……”,尽道嶀山之美。如今,若要品味嶀山的美,不妨细细感受一下沿途的秀丽风光。

青山秀水间隐藏着的现代桃源——西鲍

从古城绍兴始,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经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200多公里的“唐诗之路”。这条路从谢灵运开始,就是古代诗人、文人们向往的地方。据考证,在唐代有312位诗人从这条路上走过,包括孟浩然、刘禹锡、杜甫、骆宾王、贺知章……当然,还有李白。嶀山脚下的西鲍村就隐藏在浙东这块钟灵毓秀的山乡之间,唐诗之路上。它东邻剡溪——也就是李白诗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中的剡溪,三面环山,占尽江南风光的秀丽、旖旎。从牌楼下沿着一条不宽的马路向村子坐落的山脚进去,两旁广玉兰、紫薇不绝于道,落英缤纷,前方美丽大方的现代农民别墅依山而建,山色苍翠,万籁俱寂,仿佛就是现代世外桃源。

深山舞动的小白龙——石大门瀑布

谢灵运《游名山记》载曰:“石门山,两岩间微有门型,故以为称”。谢灵运的始宁(县)别墅南园就建于石大门瀑布附近。从西鲍村后山沿涧拾阶而上,藤蔓密布之下,小涧潺潺、清澈透亮。当一代代名客雅士随着岁月的慢慢老去而消逝在历史的长河,石大门瀑布却象一条小白龙,在深山密林里寂寥却又欢快地舞动千万年。唐代诗人方干《题仙岩瀑布呈陈明府》诗云:“方知激蹙与喷飞,直恐古今同一时。远壑流来多石脉,寒空扑碎作凌澌。谢公岩上冲云去,织女星边落地迟。聚向山前更谁测,深沉见底是澄漪”。石大门瀑布面宽坡斜,一瀑七折,犹如琴键,梯级而下,水声如乐,瀑布飞泻,丹翠义矅。

依山而筑的恬静山村——石坑

沿石大门瀑布盘蜒而上的千年古道直达嶀山峰顶。当行走在班驳的丛林,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置身于秀丽的名山苍翠间,游人的心情会渐渐的舒朗起来。就在不远的前方,一个依山而筑的恬静山村已经在向客人们招手,她就是那个平淡却又不失妩媚的石坑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房舍依山而筑,错落有致;石级高低不平,绕屋而砌;房前屋后,植桃栽李,偶尔露出粉红的月季;鸡妈妈咯咯走过;黄狗躺在路边,慵懒地晒太阳……悠闲恬静,安谧清寂,令人想起古代山水画家笔下的农耕图。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不论是春暖花开的烂漫,还是炎夏凉爽的舒畅,亦或是秋日尽染的惬意,再者是冬日静谧的宁静,她都是归乡者温情的港湾,旅行者舒心的休憩地。春去秋来,一杯杯暖暖的绿茶,一道道淳淳的农家菜,都曾留下千万宾客的多少感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嶀峰

作别风景如画、乡风淳朴的的石坑村,谈笑风生间,不知不觉踏上进军嶀峰的最后跋涉。微风吹过,树林摇曳如金,游者不免会感觉兴浓路短,因为山顶快到。当置身于嶀峰,涌动在心间的不是众览群山的落寞,却是释怀的坦荡。当微风习习,当一览众山小,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每当春意盎然,远眺云雾缭绕的嶀山脚下,一股清新山风扑鼻而来,只见溪水淙淙、野草遍地的小山谷中,一群壮实的牛犊正在悠然地吃着青草,上千只三黄鸡在地上觅着小虫子,一只只洁白的山羊在一片片绿草丛中“咩咩”地呼叫着同伴,好一幅恬静、祥和的画面。当然,每一个驻足于嶀峰的日子,遥望嵊州大地,极目剡溪两岸,都会是生命之中由衷的记忆。

华灯初上,城市里到处是闪烁的车灯,当都市人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当嶀山又归于平静,当一盏盏灯光亮起,就象《小橘灯》里描写的那样,嶀山上的每一盏灯光将会给多少人以希望和鼓励。

(魏鑫钢) 

 

谢岩弹丸

 

谢岩,在这块瑰丽的土地上,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不管是千年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还是当代的围棋世界冠军马晓春,他们的一生如此华丽地被世人铭记,却总有那么一丝无形的力量让他们跟谢岩这方水土紧密相连。

谢灵运与他的足迹

“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清谈玄学”。行吟于剡溪两岸的谢灵运,是魏晋风骨的一种注解。千年之后,这一片谢灵运曾经的南居,而今叫做谢岩(现为谢家庄村)的土地仍然牵引着我们的脚步。

谢岩,背枕嶀山,村前一条清澈小溪款款流过,溪上有一桥,题“沼福桥”三字,据说是谢灵运手笔。水瘦,溪细,一年又一年,河流似乎也渐渐老去,再也不复当年逶迤曲折的气势。岸边长满香樟树、元宝树,葱茏的树冠连成一片,宛若华盖,洒下巨大的绿荫。问村民是否知道谢灵运,多数人只知道他在谢岩住过,其它的也说不上来。

公元423年,谢灵运称病辞官,辞去永嘉太守(相当于温州市市长)一职,回到故乡会稽始宁别墅,过起惬意的隐居生活。乡民希望谢灵运建一幢佛寺,以普济众生。彼时,佛风昌盛,达官贵人兴建招提成风。食邑五百户,参禅又颇深的谢康乐当然义不容辞。

于是,“杖策孤征”。 “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一路上,诗人只能听到泉水声和猿啼声,行程显得清静寂寞;“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面对绿满山白满川的美好风光,诗人甚至发出对山水知音和者甚寡的惋叹。冬去春来,诗人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诗人的目光眺过远山近水,终于选定那一片靠山临水的坡地——谢岩。谢灵运于第二年冬,入始宁县南第一谷——强口涧寻找南居地址。南居即后来的石壁精舍,石壁精舍即佛寺。公元425年春,石壁精舍开始动工,“南檐临涧,北户靠岩”。石壁精舍建成后,从此“远僧有来,近从无缺。法鼓朗响,颂偈清发。”人迹罕至的谢岩顿然活跃起来。

石壁精舍建成后,谢灵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里,和王弘之、孔淳之等当地知名隐士互相往来,过从甚密。谢灵运和他们纵情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这些让后人追慕的诗作中,有很多一部分提到石壁精舍,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托身青云上,栖岩挹飞泉”等。

除石壁精舍,还有一个关于康乐弹石的传奇。《剡录》云:“县北(三)十五里有谢岩,灵运游此,四顾放弹丸,落此为祠。有大石如弹丸,王公(王十朋)《嶀山赋》曰:‘灵运弹飞岩障,慕此堪栖。’”所谓弹丸石,即康乐弹石,传说谢灵运从嶀山东北放弓弹石,石头落在什么地方,就在这里建祠,供乡民烧香拜佛,普济众生。结果弹石落在谢岩,故在谢岩建祠。这当然是被神化的石壁精舍始建缘由。关于康乐弹石的踪影,一直以来都是乡人口中的话题,只是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探访围棋国手马晓春的祖脉

诗人死后,追寻的足迹一串又一串,但到底都被历史的尘灰所湮没。谢岩固守着小山村惯常的波澜不惊,一直到2007年。2007年秋天,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匆匆地来到谢岩村,他就是马晓春的父亲马尧祥。此番,他赶赴谢岩,就是为查阅家谱,寻根问祖。

多年来,围棋世界冠军马晓春是哪个村的人,嵊州一些马姓村子一直为此争论不休,一些村子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将世界冠军的名字“揽”进自家村子。马晓春的父亲马尧祥曾多次到各地去考证“血缘”,但都没有结果。《剡溪马氏宗谱》的出现揭开世界冠军马晓春的祖先之谜。据解,这部《剡溪马氏宗谱》重修于上世纪30年代,宗谱总共有5部,分别记载剡溪马氏五兄弟家族发展的历史,现在保存下来的4本宗谱是5部中的一部,也是唯一遗存的一部。

马晓春的父亲马尧祥听闻消息后亲自赶到谢家庄村去求证。宗谱上记载,马朝明是谢岩村(现谢家庄村)马氏的祖先,在剡溪马氏五兄弟中年纪最小,排行老五,整个姓氏按照“朝、开、逸、国、弈”等排辈来论,马晓春的父亲马尧祥为“祥”字辈,上面清晰地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马祥凯字尧祥号雨玉,正月十九日子时生”,这些资料和马晓春的父亲马尧祥的出生年月完全吻合。现在,在千年家谱面前,所有的猜测和怀疑都化为乌有。也许,在未来的马氏新家谱中,将记载围棋国手马晓春的名字。

  (王妮兰)

 

强口碧泉

 

强口的那泓清泉,从东晋开始,流淌一千多年。据当地老人说,多年以前,这泓泉水还供应着仙岩附近的居民饮用。那时,四邻八乡的村民总是拿着塑料桶、扛着小水桶,蜂拥着来这儿汲水,而这口泉水从未干涸过。

公元423年9月,郁郁不得志的永嘉太守谢灵运辞官离职,回到始宁,开始隐居。对谢灵运来说,回到始宁,就是回到生活与精神的家园。

谢灵运在始宁别墅居宅,写《山居赋》,游山玩水,放牧心情。据《剡录》载:“康乐乡有游谢、宿剡、竹山、康乐、感化里。游谢乡有康乐、明登、宿星、暝投、吹台里。”康乐、游谢二乡相当于现在三界镇和仙岩镇地域,乡里地名均与谢灵运游踪有关。

“旦发清溪阴”,谢灵运从今天的仙岩镇强口村出发,到“暝投剡中宿”约一天路程,溯剡溪而上,再“明登天姥岑”……他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治疗自己官场的失意。

公元426年,谢灵运被刘文帝召回朝廷,当一个文学侍臣的角色。公元428年,谢灵运再次归隐始宁。

这时的会稽太守叫孟顗。孟顗精心事佛,颇有一些造诣,但他在政治上与佛学上都与谢灵运相左。谢灵运恃才傲物,根本不把孟顗放在眼里。他说,“得道应须慧业,大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又一次,谢灵运与王弘之诸人出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会稽太守孟顗深感不满,遣信相问,灵运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为此,孟顗一直怀恨在心。

谢灵运这次回会稽继续开拓始宁墅的庄园,开山浚湖,兴建不已。他要求孟顗把会稽城东的一个回踵湖赐给他决水为田,孟顗当然不肯。后来,他又求取始宁县内的岯崲湖,孟顗仍不答应。这样他与孟顗之间的裂痕更深。孟顗见他常常兴师动众,闹得百姓不安,便上书告他心怀异志,意图谋反,同时调遣部队,严加防守。谢灵运得知这个意欲置他于死地的诬告后,哪敢怠慢,连忙飞奔京师为自己辩白。

离开故园之际,谢灵运依依不能去。天虽寒,捧涧中水强饮一口,挥手而别。不久遇害,魂归故里。乡人奉为仙君,而强中则改名为强口。

这就是强口人流传下来的故事。不管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但强口村建有谢仙君庙,却是真的。

                          (章炜聪)

    

舜皇松茗

舜皇村位于会稽山支脉东麓,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嶀山上。舜皇村有祖辈传下来的190多棵国家珍稀树种金钱松,其间还夹种着数量不少的青枫和桂花树。

全村将保护金钱松列入村规民约,所有破坏者都要受到处罚。村民们首先将50至70年树龄的金钱松用栅栏围起来,谁家的鸡鸭鹅迈进去,主人就要受罚;同时,还培育出上千株金钱松树苗,利用套种的方式,沿着山坡一路种下去;而且,还准备将大树边的小苗移植出来,进行专门培育……

几年下来,舜皇村已被冠名为“嵊州市金钱松自然保护区”、“绍兴市金钱松自然保护区”,同时还被评上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村。

“舜皇云尖”是舜皇村的主要经济产品,茶叶外形挺直平伏,色泽绿翠显毫,内质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肥嫩绿亮。“舜皇云尖”的产区舜皇村,海拔500米左右。该地区湿润,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在16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土层深厚、松软、肥沃,为黄壤土。经常云遮雾障,形成适宜茶叶生长的漫射光照射,为名茶的形成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茶叶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与矿物质,适度地喝些茶,可以净化酸性的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肠胃的缓和蠕动,有益于排便;在饭前喝茶可以增加食欲,饭后喝茶则去油腻、助消化,也能有效地解除胃胀的痛苦。

“舜皇云尖”在1991年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名茶新秀”,获铜牌奖;1995年在国家科委国家贸易部国家专利局举办的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郑津津)

 

西鲍祠堂

 

西鲍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名鲍氏宗祠戏台 ,今名鲍氏家庙。其结构形式为硬山顶  藻井造型为八角形,并绘有八仙图,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鲍村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约10公里。村落三面环山,青山怀抱,前依剡溪,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300多年前,鲍氏从天台迁徙到剡溪东岸定居,是为鲍村。后子孙繁衍,住宅扩建到剡溪之西,居东者叫东鲍,居西者叫西鲍。两村隔江而立,遥相呼应。西鲍祠堂就筑于西鲍村中心地带。

祠堂本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为本家族祭祀或配享先贤的庙堂。受宗族观念的影响,为光宗耀祖,显示本家族实力,宗族之间相互炫耀、攀比,建祠十分讲究,精雕细琢。宗祠一般都建有戏台,西鲍祠堂也不例外。其中戏台建筑最为精湛,美仑美奂。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

在总体设计上,西鲍祠堂将戏台作为主体建筑安排在纵轴线上,置戏台于主要位置,从前到后依次是门厅、戏台、正大殿、后大殿,左右为厢房,以戏台为中心,构建四合院式的建筑群。戏台的朝向与其他建筑相反,面向正大殿,对准神位和祖宗灵位。因旧时演戏是为神明、祖宗而演,视神明为救世主,能使天下太平,消灾化险,时运享通,兴族富民。因而,时逢神明或先祖的生日,总要演戏三天三夜。做戏前,有许多人在祖宗像或神像前请寿,请求保佑来年四季平安、生意兴隆,并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以示对神明的庆贺和敬重。而在祠堂的壁面上,至今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装裱精美的旧时壁画,描绘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江山社稷,刻画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艰难险阻,记述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的坚毅与刚强。细细地品味,深邃地思考,在这个似乎略显简陋而狭小的西鲍祠堂里,却承载多少先人的智慧灵光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

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代代鲍氏后人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有的从这里出发去异地开拓新的人生,有的叶落归根、衣锦还乡,有的从遥远的地方来此寻根问源。在所有这些人的心里,西鲍祠堂始终是他们永远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她不仅仅是子孙们缅怀先人的亲情纽带,甚或是祭祀祈福的场所,更是所有鲍氏后人对理想信念、生活追求的精神寄托。因此,纵然历经岁月坎坷,可她自身特殊的生命力,依然保存于今,沿用于今。

2008年,在市镇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帮助下,西鲍祠堂的修缮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祠堂进行全方位的修缮。如今,西鲍祠堂的热闹场面还不时可以看到。逢年过节,喜庆典礼,庙会开张,村民们总要邀来戏台班子,在祠堂内的古戏台演上三天三夜,足显它的历史价值和生命力。

(魏鑫钢)

 

清风明湖

 

泛舟清风湖,但见两岸秀峰对峙,草木郁葱。清风桥如长虹卧波,山上杜鹃在芬芳的季节里如火如荼。清风蓄能电站围河成湖,经画图山至舜皇,给古时的清风岭凭添现代气息,行将开通的游览胜景,必将揭开古老的清风岭那神秘的面纱,为发展中的仙岩带来福音。

东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清枫岭上开凿的“谢公道”,早已变成宽阔的104国道。在古樟掩映的国道边,飞檐红墙清风古庙在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醒目。这个剡溪九曲胜景之一的清风庙,蕴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南犯,临海民妇王氏被掳,不愿受辱,途经青枫岭处,乘元兵松懈之际,破指蘸血题诗崖壁:“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两行清泪频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书后投身崖下,壮烈殒命。王氏血字亦尚存崖间,天阴雨湿,斑斓如新。崖边履痕双双,宛然入石。后人为缅怀王氏的清风亮节,称王氏为烈女,“青枫岭”易名为“清风岭”,岭前筑起清风庙,庙前竖华表造起清风亭,并立碑记表彰:《王贞妇碑》由著名学者李光撰文,书法家泰不华书,碑阴面有翰林学士康里夔诗刻:“清风岭头清风起,佳人昔日沉剡水。一身义重鸿毛轻,芳名千载清风里”。人称此碑为诗书文“三绝”,今北京图书馆存有此碑拓本。绍兴府学宫碑林亦曾有“王烈妇碑”。

据民国《嵊县志》记载:元至治元年(1321年),县丞徐瑞凿石为屋,树碑表亡。后五年,佥浙东东廉访桂秉彝为木屋四楹于石屋之南。至正中旌曰“贞妇”。十八年(1358年)屋毁,守帅周绍组重建。明正统、成化、弘治、万年、清康熙、嘉庆、同治均曾修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年翻修时,庙柱楹联,多为当地军政要人所题。清风庙坐北朝南建筑精巧,庙内饰有木雕雀替,石雕、石窗,古戏台上的木雕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近年古庙重修,颇具规模。山门、前厅、古戏台、大殿、偏间、后进、通道等布局别具特色,古戏台从天妃宫移至庙内,给清风庙平添景色。庙内供有王贞妇神象,人们尊称为清风娘娘。赞扬王贞妇清风亮节的楹联、诗文在庙内处处可见,款款耐人品味。

其一:

啮血题诗一缕贞魂留剡水

舍身就义千秋高洁仰青风

其二:

大义此深明不屈不挠一霎危崖惊玉碎

英灵曾屡著可歌可泣千秋片石有诗传

庙前原有一座插花亭,供路人采山花插在亭内,以表对清风娘娘的虔诚。当年越剧电影《舞台姐妹》曾在这里拍摄实景,给清风景色平添文化气韵。现原插花亭已圮,清风庙后山上重建插花亭。

(张夏琴)

 

 

岩头部队陈列馆

 

岩头部队陈列馆位于新岩头村,搜集近百幅的图文资料,于2008年4月完成陈列馆的初期工程。

仙岩镇革命老区早在抗战初期就有党的活动,时称画图乡的沙园、竹山、禹溪已建立党支部,竹山村自卫队是县委于1942年7月组建抗日武装—嵊东独立大队的骨干力量。“独大”受挫后,县委通过党的忠实朋友张仲愚以画图乡自卫队第三分队名义,重建党的抗日武装岩头部队,就当时来说,它有完善的政权组织、有独立的武装部队和党的领导,称得上是比较健全的武装组织。

1943年9月,根据中共四明地委书记陈洪视察“岩部”指示,岩头部队拉到嵊东由丁友灿直接领导,改称“丁部”。此后,在浙东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的直接领导下,发展成为嵊新奉县抗日自卫大队,系浙东新四军的组成部分,参与著名的石璜缴枪、棠头溪抗日等斗争,并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奉令北撤。战火纷飞中,新岩头村一直奔走着革命志士匆匆的身影,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现在的陈列馆门口矗立着一块匾额,上书“新四军浙东游击队,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的基础--岩头部队陈列室”。陈列馆分上下两层、八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前言”、“创建抗日武装嵊东独立大队”、“重建抗日武装岩头部队”、“从‘丁部’到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直至抗战胜利奉令北撤”、“坚强的岩头部队党支部”、“仙岩镇烈士英名录”、“红色回忆”、“结束语”。详细叙述岩头部队的产生、发展、壮大等各个阶段情况,这一幅幅历史图片重现烽火岁月中革命军人的戎马生涯,也吸引大批后人前来缅怀参观。

岩头部队陈列馆比之“石璜缴枪纪念馆”资料更详实、内容更丰富,而且现在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将建成全市最好的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陈西洋)

 

仁村古庙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个乍雨乍晴的黎明,残星还在天边闪烁。绵长的古道上,几辆疾驰的马车掠过一路荒草,溅起满地尘埃。

车声辚辚。沉重的颠簸声中,一位公主的愁绪,像一张刚刚被墨汁染过的宣纸,在肆意地漫洇着。与公主促膝同坐的,是官封都尉的驸马竹简,风尘仆仆的脸上挂满一丝刚毅。此刻,他端坐车内,掀开小帘,望着晨曦下的那坑坑洼洼的路途,心情复杂。

竹简出身名门,祖籍河北,字文甫。与许多文弱书生一样,竹简以“遍读诗书礼易乐”为代价,从科举考试的那架伸向云端的阶梯中,过五关斩六将,一级一级,终于脱颖而出走上仕途之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竹简登进士廷试第三名。都说人生最大的喜事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年轻的竹简全都摊上。那个春意融融的夜晚,宋徽宗爱女南阳公主用一腔柔情蜜意,绘就驸马爷人生最辉煌的画卷。

然而世事无常。身为宋徽宗的女婿,已任都尉的竹简眼见这位自称“教主道君”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蔡京、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因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欲而爆发方腊、宋江等人的民变,心里颇有不满。至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宋钦宗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改元靖康。他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蔡京一党,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中山、河间等三镇乞降求和。

面对偏安一隅的君臣、风雨飘摇的朝廷,在官场上已是伤痕累累的竹简,觉得自己的处境和心境每况愈下, 终于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时节选择隐退。

青山隐隐,长路迢迢。当竹简经过剡溪支流黄泽江畔时,看到这里山明水秀,适宜耕读渔樵,且与外界阻绝,遂定于在此安家落户。

岁月显得无比滋润。剡溪边上,竹简将他的全部政治热情都转移到这里。办私塾,修路筑桥,极力扶助贫苦村民……那个时候,乡人们随意跌落的目光,一定会为这里走出一个个诵读诗文的学子而颌首,会为这里时常叩响的慈善足音而折服,更会为这对特殊夫妇的朴素生活而感动。

当南阳公主的笑容隐匿在历史的最深处,像一张黑白底片在我们脑海里晃动时,时间的轻舟已驶过近两百年。

在仙岩镇禹山脚下的另一片土地上,工匠们敲打石块的声音惊起剡溪边上的行行白鹭。伴随着风声鸟声,驸马竹简第七世孙竹禹均缓缓步入人们的视线。

在为自己营建一座宽大气派的住所后,竹禹均还将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仁村”,以告诫后人继承和发扬先祖积德、慈仁、信义的风尚。

日子与竹家的血脉一起,和着村前的溪水缓缓流淌着,流向嵊州的山山水水,也流向周边县市。而此时的竹氏家族,已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深深地根植于上虞、嵊州等地。昔日的荣耀依旧如灯火般温暖在每一位竹氏成员的心底,为供奉和祭祀祖先,显示家族的威望,竹氏家族还动手兴建一座当时看来颇显豪华气派的家庙,人称“竹家祠堂”。

与我们到过的许多祠堂不同,这座建于明朝年间的祠堂,其用材显得尤为考究,雕饰也颇为华美,尽管已历尽岁月风霜,经历屡次修复,但其中折射出来的气度和涵养,却令人为之一振。

800多年前,驸马竹简决意终老于剡溪江畔之时,在皇宫中激起不小的波澜。面对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朝廷乏有能人,已当上太上皇的宋徽宗曾屡次恳请女婿回宫辅佐。只是在剡溪江畔过着悠闲生活的竹简早已断此念。百般无奈,宋徽宗只好特赐匾额一块,上书“婉婿传芳”四个大字,令人星夜送至嵊州。

这一边是领受“皇恩浩荡”的百般滋味,另一边却是烽火不绝,尘埃连天。1127年,即竹简临剡的第二年,汴京城被金兵所破,北宋灭亡。

丧国之痛,深怀在心;手捧旧书,感慨万千。匾额被隐居乡间一隅的竹简悄悄隐藏,直至几百年后竹家祠堂落成的那天。当一道道的目光聚集在这块重见天日的匾额时,一个家族的荣耀如猎猎旗帜,在竹氏家人心中飘扬,也成为剡人心中一个高贵的文化符号……

只可惜,在十年浩劫中,无数双毒手,将这块蕴含着历史印记的文物捏成碎片,一个曾经浮动着几许喧闹的背景,在时光中渐渐失去色彩。

 (陈海洋)

 

叶王银针

 

“叶王牌”幸福银针,简称叶王银针,近年来多称白毫。宋代《大观茶论》记述白毫以银线水芽为原料精制而成。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这是古代对白毫的记述,现代叶王银针,堪称古老而又年轻的茶之精品。

叶王银针产自嵊州市仙岩镇幸福茶厂,幸福茶厂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茶厂群峦环抱,翠岗起伏,佳木葱郁,环境优雅。在海拔500余米高山上建有2000多亩有机茶生产基地、3000多亩无公害茶园。“叶王银针”、“叶王春芽”以优质鲜叶为原料,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全程清洁化生产。产品属纯天然绿色健康饮品,具有“污染少、耐冲泡、形靓丽、味甘醇、香持久”等特点。叶王银针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深得消费者和茶叶界专家的一致好评。“叶王牌”名茶、辉白茶曾在1998年荣获中国国际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产品,2002年被评为中国精品名博览会金奖;“叶王银针”1999年、2003年均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

叶王银针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如银。叶王银针,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碧绿,鲜醇爽口,香气芬芳。近年来叶王银针每公斤茶叶售价最高卖到1万多元,平均销售价格维持在每公斤5000元左右,最低每公斤还能售出3000元的好价格。

叶王银针泡饮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因其未经揉捻,茶汁不易浸出,冲泡时间较长。一般每3克银针置沸水烫过的无色无花透明玻璃杯中,冲入85℃开水,开始时茶芽浮上面,5~6分钟后茶芽部份沉落杯底,部份悬浮茶汤上部,此时茶芽条条挺立,上下交错,望之犹如石钟乳,蔚为奇观。此时边观赏边品饮,尘俗尽去,意趣盎然。

(俞  吉)



编辑:李航程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