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门乡玠溪村村民郑春明创办来料加工厂侧记
背景:玠溪村有劳动力900多人,外出务工的300余人。可想而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留守在该村里。这些劳动人口,除了茶叶、烟叶生产旺季,平时基本处于闲暇状态。放着这样的劳力资源闲度日子,对于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来说,造成了非常可惜的损失。2004年,根据山区剩余劳动力富足的特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为指导,贵门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发展来料加工业。郑春明就是其中一个成功创办来料加工的人。
|
说起发展来料加工,郑春明感慨万千。2004年,他背着在东阳办企亏本2万多元的债务回到玠溪村,在一个约10平米的平房里安置了8台电车,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家里创业的路程。
一开始的业务很不稳定,业务量又少,因此,加工作坊里人最多的时候才7个,一年下来也就不到3个月的时间有单子可做。那一年,加工作坊入不敷出。
但是郑春明没有灰心。因为玠溪村是个偏远山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而会做针线活的妇女则常年留守在家。他看准了这一点,觉得可以因地制宜,一方面吸收大量劳工,一方面又只要支付比在城镇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于是,他经多方努力,最终与东阳嘉禾工艺品厂取得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开始了作坊生产、分区管理和发包加工这三种模式同步跟进的经营策略。作坊生产,即是以原有10平米的作坊作为来料加工的中心生产点;分区管理,即是在玠溪、金银坞等村进行分区域分块生产模式,聘请相关负责人管理该区域的生产情况;发包加工,即是利用邻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将需要加工的产品发包派给平头山、芦山、东坞等周边村的农户,使这些农户在家里就能就业增收。而所有的业务承接,都是以农村茶叶生产淡季为前提。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因茶叶农忙时节缺乏劳动力而没法完成业务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方便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同时逐步使自己的业务量稳中求升。
2009年5月,郑春明在玠溪村两委会的支持下,投资3万多元转购来电车、缝纫机等共计30台机器,并把加工作坊搬到了约500平米的集体房中。目前,这个以加工圣诞礼品为主要项目,同时加工服装的工厂已经拥有20多个固定员工、20多家分散的加工农户及2个加工管理区域,成为贵门乡家喻户晓的一个来料加工厂。
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加,郑春明的来料加工厂稳步发展,其效益日益提高,同时又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创新创业。据初步调查,在郑春明的来料加工厂工作的员工中,根据熟练程度、工作时长等因素的差异,平均每天最多的能赚到80元,最少的也有30多元。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有了一定加工经验的郑春明,还打算继续增加业务量、扩大发包范围、增设管理区域,做大做好这个企业。
结语:在自家门口创办工厂,承接外地企业的加工业务。这种来料加工的模式,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又成功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进城务工相对不便,尤其是农村妇女在家务活外没事做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民在家就可实现增收。村庄闲置资产被利用起来了,企业效益增加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文:张钊萍 李锦; 图:钱慧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