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里南  > > 新农村建设专栏
新农村建设专栏

省级小康示范村——里西景山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10年09月15日 

如今的西景山成了电视“明星”,出镜率够高的了。而我对西景山的认识,恰恰与它的出镜有关。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对西景山的第一印象是在审片时候获得的,在记者采摄回来的镜头中,有两个画面给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碧绿的茶园映衬着远山,缭绕的云雾在其间弥漫,“哇这么漂亮的镜头在哪儿拍的?”回答说是“西景山”,我才第一次知道有西景山这个地方,“哦,什么时候去看看!”;第二个画面是一枝怒放的紫薇花,艳丽如霞,令人眼睛一亮。这又是西景山拍的。这花我在市区官河路上的绿化带上常常见,我就奇怪这城市景观这么会出现在一个山村里,于是对西景山又升起一份别样的情感。
2005年夏天,台里组织“电视记者盛夏基层行”采访,我们这个采访组正好被安排在里南乡。乡领导首先给我们推介了西景山,我们一行五人便由乡干部陪同前往。
西景山比我想像的还要远。新修的康庄路一直把我们引向南行。车子一绕两绕又开始爬高,在半山腰我们的视线就触到了山顶的一片新房,那就是西景山了:一个坐落在高高山岗上的漂亮的村庄。据介绍,她是浙江省小康示范村。依我看她的示范意义远远超出省的范围,恐怕在全中国都不多见呢!有几个人的想像里偏远山区不是穷乡僻壤呢?高山移民现在不是国家下大力抓的工程么?
车子停在了村书记的家门口,脚下是一条长长的平整的水泥路,路一边是整齐的二三层的新房,一边是整齐的绿化带。镜头里见过的那枝鲜红的紫薇花就在我的眼前!极目远眺,群山连绵,气势非凡。虽是盛夏中午时分,山风吹来,并没炎热逼人,爽气新景,令人惬意。
先在村里转了一圈。原来家家都在花丛中,门前屋后空地上都是绿化带,跟城市里的小区一般。所有的村路都是水泥浇筑的,见不到一点垃圾,路边垃圾箱配备齐全。新建的房子都有水冲式厕所,老式的住房也配备了卫生间,一房一间,全村都消灭了露天粪缸。而且,村里实现硬化、绿化、洁化、美化、亮化“小五化”,成了绍兴市卫生村、绍兴市绿化示范村。
村子不大,只有两百多户人家。一转就到了村后,这里有一片古树林,村主任张纪钢介绍说准备建一个公园。古树林在村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看见周边全景,远山奔腾,令人遐思。村边四周都是连片的茶园,面积多达一千余亩。更少见的是,茶园里道路四通八达,车子可以在里面团团转,跑一圈居然能脚不粘黄泥。茶园边高高的竖着一块牌子——“西景山有机茶基地”。西景山村与浙江华发茶厂联合开发有机茶生产,茶价就卖高了,年收入至少200万元。有一年收茶的时节发生过这样一桩事:《钱江晚报》记者与杭州龙井村书记混充茶商来到西景山,本来有意来打假,许多茶商把西景山的茶叶在杭州市场冒充了龙井茶。到了西景山一看,这里的茶园面貌和茶叶质量比龙井茶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心中窃喜,打假也不提了。记者回去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直把“西景”当“龙井”》,说“顾客能买到西景山的茶是幸运的”,反帮西景山茶叶做了一把广告。谁能想到西景山的茶叶能有今天?老农都记得过去的茶叶不值钱,“算盘一记响,茶叶剩根梗,茶锅未曾凉,出门去飘洋”。
除了茶叶的收入,西景山村还引进了丝织机,已经发展到150多台,这一项年收入又超过200万。还有村里的能人不少,出门经商办厂包工程,挣的钱没法说,村民都承认人均收入已超过一万元。一些出外打工的人回村来了,不用再飘零,可以安居乐业,还有在外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了,回老家一看新貌,乐得叶落归根,享受清风明月。
村口新建了一个凉亭,这是小康村的标志性建筑,上书“思进亭”。亭上有一副对联“人勤心齐致富路,山秀水碧小康村”。我们和村干部、村民们坐在凉亭里聊了很久,对这副对子便有了更深的体悟:归根结底“人勤心齐”是今日西景山美好生活的渊源。可以感觉得到,西景山的两委班子成员中间以及村民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和芥蒂。说起西景山的方方面面,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毫无顾忌和遮掩,朴实、诚恳和欢喜写上每个人的脸上。
村支部书记张纪方四十挂零,中等略胖身材,看上去很憨厚,不善言辞,已当了10年村支书。他说这个书记当得很省心,靠的是赶上了好时光,赶上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村里干什么事都讲民主,老干部们也很支持,村民素质都很好。办事规程都在村两委会办公室张挂着,那一套“村治模式”还挺管用。他说什么事布置下去村班子的人个个能办好,自己即使人在外面,一个电话也能解决。处理房屋、土地、道路、拆旧……事做了不少,但纠纷一件没有,阻挠一点没有。2003年浇筑通村康庄路,村里决定将路从3.6米加宽到4.5米,要自筹资金30余万,村民们都很踊跃,筹款也顺利。2004年茶山园地整理,要在茶园中间做一条6、7公里的路,牵涉到100多户人家。没通知农户开会,两委会布置后,村民组长直接去落实。地块量多量少,补偿给多给少,村民一句没闲话,工程出奇的顺利。要是有谁稍稍阻挠一下,这事可不好办哦。
因为时间关系,第一次到西景山也只留下一个大致的印象。没想到今年夏天,里南乡要出一本书《里南撷英》,主编周先柏老师非让我给西景山村写篇文章,这可有点勉为其难,我只好又跑了一趟西景山,这次我随车带上了我75岁的老父亲,我记得他提起过十八、九岁时候去那边演出过《刘胡兰》,我想让父亲看看如今的西景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样。到村里,父亲有点激动:“哎呀过去的影子都没了,我们当初来演出,走的是七高八低的山路,几个小时才爬上岭来,鞋子裤管都粘了黄泥,村里都是泥墙、破倒屋、露天粪缸,我都怕来第二趟,现在这么大变样,都认不出来了……”
书记知道我的来意,“我们村其实很平淡,发展也只三、四年时间,我也讲不出什么东西,还是再陪你走走吧。只是我们已经在争创省级小康示范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氛围更浓,我们村信心也更足”。我们一转又来到了村后,只见那古树林已焕然一新,铺上了草皮,砌上了鹅卵石,又配备了健身器,成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公园。旁边还挖了一个鱼池,筑了钓鱼台,还有在建的篮球场。茶园边又建了一个凉亭“创业亭”。欣喜之余,乡党委书记刘华林还亲拟了两副对联,表达了西景山的美好景象。刘书记还曾经很自信的说西景山村“是一个不会倒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典型”。
说话间,我父亲已悄悄地在村里观察了一回,发现了许多亮点,他一开口,我就发觉颇具“新闻眼”,他捕捉新闻真有一套。
—— “西景山村名字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景新貌般配更好;
——“西景山人生活好”,在茶园干活的一位老伯说:“变化介大,过去做梦梦勿到”;
——“村里干部威望高”,西景山村集体年收入只有两万元,可村干部会抓机遇,会办实事,村民都敬重、都放心,“集体只有两万元,不怕被他们全贪了”;
—— “山地一片没荒掉”,西景山山村像个山村样,抓牢农业又兴工业;
——“家里锄头借勿到”,有个人问书记借锄头,“家里没有可用的锄头”,书记在外包工程,带头致富本领高,邻近乡村都知道。
西景山村其实分里、外两个自然村,相距不远。我文中的西景山确切的说应该是里西景山,我嫌写起来拗口,便自作主张省了“里”字。不过,张纪方书记跟我说,外西景山的村民好羡慕里西景山的幸福生活,甚至要求里西景山把外西景山兼并了。我说这多好啊,能把人家带上来说明你有胸襟,你有实力,你有潜能。希望你不但能兼并外西景山,还能兼并东景山之类更多的山村,共同奔向幸福的明天。


编辑:乡镇网闻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