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新闻网  > > 乡镇网闻  > > 里南  > > 新农村建设专栏
新农村建设专栏

实现“四转变” 做大又做强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2010年09月17日 

札札弄机杼,妙手织蓝图。
为真切感受织机户的生活,记者走访了正在生产和建设的部分加工企业。在偌大的中叶村个私集聚区,一座座厂房里机器轰鸣,一排排机器设备正在有序运行,一匹匹洁白的织布从机器里从机器里缓缓地流出,很快,又被一双双敏捷娴熟的手打包整理装箱运走。
“丝织在我们这里可火了!厂里去年来一直供不应求,有时候加班加点还不能满足需求。像我家共4台织机,去年的毛收入也有9万。”正在车间忙碌的村民王兰芬利索地接上一根断掉的经丝,脸上挂满了喜悦。
“我们这个厂自开工生产以来,效益持续比较好,每台每年的收入都在一万元以上,由于这里的丝织产业已发展成为特色,吸引了众多的客户前来采购,所以我们都是加足马力日夜生产,要不就会耽误供货。”一家个私企业的老板难掩兴奋之情。
循着隆隆的机声,我们走进丝织户王国平家。这是一幢去年刚建起的三层楼房,一楼的一个大间里放了4台织机,王国平独自一人正在运转的机器间巡视。他说,5年前他与妻子一直在外省打工,很辛苦。2003年上半年回乡办起织机,坐在家里,每年的收入就有六七万。“家里放了织机,影响生活吗?”我们问。王国平笑笑说:“不碍事。这声音听惯了,感觉很舒服的,听着像音乐。”每晚,他伴着这“音乐”酣然入睡,有时“音乐”骤停,他便会蓦然惊觉,起身去机房查看,顺便接上那断了的丝头。
这样的“音乐”同样也飘荡在大山深处的和尚山村。当我们的车子转了几十道弯,来到里南第一织机大户竺金宝的家庭工厂时,12台织机正在欢快地运转着。早在2003年,竺金宝就停下从事多年的个体运输业,回家办起了5台织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村里看到他缺少织机用房,就让出一块晒场地基,让他在上面盖起了厂房。竺金宝在里面置放了12台织机,并专门购买了一辆用来送货的小卡车。每隔六七天,竺金宝就要开着那辆满载布匹的货的往山外跑两三趟,清脆的喇叭声响彻在山村的小道上,引来了村民们一道道艳羡的目光。在竺金宝的示范带动下,只七八十户人家的小村已拥有40多台织机。
“千台织机响,天下一块布”是人们对今日里南的描述。资料显示,里南乡的工业总产值90%来自丝织业。可以说,丝织成就了里南,里南成就了丝织。
下一步该如何走?如何取得更大的突破?     
里南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告诉记者:里南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正在努力实现丝织块状经济的“四个转变”: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外资促动、规模膨胀等有效措施,使各村逐步形成丝织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制作模式向现代加工业的跨越,弱小零散加工向规模化产业群的跨越,低档次产品向高档次的跨越,单一产品模式向集约化产业链的跨越,进而形成一批响当当的“里南织造”。
面对着如此蒸蒸日上的催人局面,眼看着一间间、一排排正在拔地而起的丝织企业厂房,聆听着从厂区、从农家传出来的浑厚悦耳的机声,感受着里南乡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那种年轻的朝气,睿智的目光,清晰的思维和胸有成竹的信心,我们相信,他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未来的里南乡定会成为又大又强的“浙东丝织之乡”。


编辑:乡镇网闻


嵊州新闻网主办 http://sznews.zjol.com.cn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