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读薛能罗隐诗考浙东王大夫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向银 2011年03月30日14:49:06 

  读唐诗薛能《送浙东王大夫》和罗隐《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寄右省王谏议》三首,诗中“王大夫”和“王谏议”或许是同一个人,他是一个唐朝皇帝侍从机构门下省所设的右省王谏议大夫,人称王大夫或王谏议。唐朝时,谏议大夫分左右二省,负责对门下省各级官员的监督规谏之职,犹如今天监察和纪检部门的首长。

  这位浙东右省王谏议大夫是谁呢?让我们先从这三首唐诗中去寻找一些相关的线索。一、薛能《送浙东王大夫》诗

  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宠荣。

  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

  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

  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

  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

  九衢鸣玉勒,一宅照红旌。

  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

  佩刀畿甸色,歌吹馆桥声。

  騕褭从秦赐,艅艎到汴迎。

  步沙逢霁月,宿岸致严更。

  渤澥流东鄙,天台压属城。

  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甿。

  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

  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

  隼重权兼帅,鼍雄设有兵。

  越台随厚俸,剡硾得尤名。注:近相传,捣熟纸名硾。

  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

  香奁扃凤诏,朱篆动龙坑。

  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

  徵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

  旧业怀昏作,微班负旦评。

  空馀骚雅事,千古傲刘桢。

  诗的首联比较好懂,因为谏议大夫是规谏门下省官员行为的,所以必须忠于皇帝,品德贞洁,故能得到皇帝一而再的宠荣。王大夫就是这样一个天性“忠贞”德高望重的人。

  第二联“晋史”、“缑笙”,点明王大夫是王子晋和王羲之的后裔。“缑笙”典出西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人于山上见之,告我家,于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头。(引自《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李善注)周灵王的太子名晋,从神仙浮丘公学道,缑山为其羽化处。得道后随浮丘公翔鹤天台山,主治金庭洞天,爱吹笙,事备《道经》:

  王子晋登仙,是天台山北门第二十七洞天。洞在桐柏山中,三十五里,下见金庭壁,四十里,又曰天台华顶之东门,曰金庭洞天。周王子晋善吹笙,为凤凰之声。从浮丘公登高而羽化缑山。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引自《剡录》)

  所以,“缑笙”代指这位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他是我国琅邪王氏的创姓祖。“本缑笙”是说王大夫为王子晋的后裔。因为王子晋主治金庭洞天,他的三十四世孙王羲之晚年归依金庭,诗中的“晋史”当然是指东晋会稽内史王羲之了。这一点,诗16联“越台随厚禄,剡硾得尤名”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会稽为越国故都,“越台”指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后归依剡县(今浙江省嵊州市、新昌县)金庭,经营庄园,生产剡硾纸。薛能在这句诗下特意加了一个注:“近相传,捣熟纸名硾”。可见是剡藤纸中精工捣制的佳品。在王羲之的书札中有“剡槌”的记载:

  得司州书,转佳,此庆慰可言。云与君数数或采药山崖,可愿乐,遥想而已。云必欲克余杭之迟期,此不可言,要须君旨问。仆事中久,宜暂东,复令白便行。还便行,当至剡槌上。二十日后还,以示。政当与君前期会耳。迟此,情兼二三。

  这是王羲之给道士许迈的一封信。这时许迈居住在临安,与司州(王羲之堂弟司州刺史王胡之)家余杭相邻。王羲之告诉许迈,王胡之即将回余杭,要约他相会。而这时,他住在山阴(今绍兴市),说写完这封信就“宜暂东”(指回金庭),取剡槌纸送许迈,二十天后回来,再约定到余杭相会的时间。剡硾和剡槌是同一个意思,制捣别制藤纸的工具,代指剡藤纸中的一个佳品。所以说,薛能的这句诗是暗指王羲之从会稽内史回金庭的过程,并称赞王羲之晚年用“剡硾”作书,因而名声更佳。

  诗中“东鄙、天台”,点题王大夫是浙东人。诗第13联,“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指王大夫家乡浙东发生的动乱。咸通元年(860)浙东绿林裘甫起义,战败官兵,攻占剡县,立罗平国,后皇帝命王式率唐军剿平。此事震惊全国,《资治通鉴》记载甚祥。这句诗也是浙东王大夫为剡县人的一个证明。

  薛能(817~880)时为京兆尹,乾符二年(875)“草初生”时离京任徐州感化军节度使,正值王大夫告老还乡,故俩人一路同行,诗第3联“亚相兼尤美,同行历尽清”说的是这个意思。不过《全唐诗》的这二句诗有错。唐朝时,御史、谏议大夫常代行丞相事,称为“亚相”,故薛能以此尊称王大夫。既然赞赏与王大夫兼行为“尤美”,那末“周行历尽清”应该为“同行历尽情”,说二人同行一路尽情交谈,感情弥笃。“周”、“清”二字或许是几经传抄刊印之误。

  诗9、10、11三联说王大夫归程。“秦”指唐都长安(今西安市),“騕褭从秦赐”指皇帝亲赐车马给王大夫归乡。“汴”即今河南省开封市,“艅艎到汴迎”,指朝廷已经指派豪华的大船在迎接王大夫了。薛能和王大夫在开封分别,一个西去徐州,一个南下浙东,诗即作于薛能送别王大夫时。末章是对王大夫归乡后的祝愿。

  这首诗点明了王大夫是浙东剡县人,王羲之的后裔。王羲之归田后居剡县金庭,金庭山为天台山脉北支,又为王子晋洞天,是王羲之后裔的世居地,故大致可锁定王大夫为金庭王氏中人。

  二、罗隐《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

  越岭千峰秀,淮流一派长。

  暂凭开物手,来展济时芳。

  旧迹兰亭在,高风桂树香。

  地清无等级,天阔任徊翔。

  尘尾谈可胜,螭头笔更狂。

  直曾批凤诏,高已冠鹓行。

  啸傲辞民部,雍容出帝乡。

  赵尧推印绶,句践与封疆。

  水占仙人吹,城留御史床。

  嘉宾邹润甫,百姓贺知章。

  席暖飞鹦鹉,尘轻驻骕骦。

  夜歌珠断续,晴舞雪悠扬。

  化向棠阴布,春随棣萼芳。

  盛名韬不得,雄略晦弥彰。

  自愧三冬学,来窥数仞墙。

  感深惟刻骨,时去欲沾裳。

  想望鱼烧尾,咨嗟鼠啮肠。

  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

  题柱心犹壮,移山志不忘。

  深惭百般病,今日问医王。

  罗隐(833~910)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屡举进士不第后,又从王大夫学,诗15联“自愧三冬学,来窥数仞墙”,说明又枉然不第,这时年已38岁。诗16联“感深惟骨刻,时去欲沾裳”,点明此诗作于京都送别王大夫时。

  诗首联“越岭千峰秀,淮流一派长”点明王大夫从长安经肥淮至越州的归程。第7联“啸傲辞民部,雍容出帝乡”描写和王大夫分别时的情景,和薛能诗“騕褭从秦赐”可合而读之。门下省的大夫亦称御史,即薛能诗中的“亚相”,可见二首诗中的“王大夫”是同一个人。

  如果“越岭”点明王大夫归地,那末“旧迹兰亭在,高风桂树香”则指王羲之兰亭流觞曲水,和薛能诗一样,说“王大夫”是王羲之的后裔,只是没有说得像“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那样明白。

  诗第4、5联,祝福王大夫回乡后将过自由自在的逸民生活,告诉读者王大夫是告老还乡。薛能希望王大夫归乡后,能“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继续关心民情,检察地方实行公平税赋,鼓励人民乱后恢复农桑。不果,二诗对王大夫还乡后的愿境是相同的。

  因为罗隐曾经是王大夫的门生,故诗中多为赞美之词和表白铭柱刻骨之心。“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这是罗隐自感形像矮小丑陋,考不中进士,但他在老师面前仍表示了“题柱心犹壮,移山志不忘”的决心,以酬师恩。罗隐才高八斗,考了许多次进士不举,回余杭后,投到钱镠麾下,做了一番事业。浙东百姓都叫他罗隐秀才,说他本来是天上下凡做皇帝的,因为投错了胎,长得太丑,但还是圣旨口,常有“罗隐今在这里宿,蚊虫去叮竹”的传说,这个村子果然就没有蚊子了。表达了浙东人对朝廷以貌取人的忿懑和对罗隐的敬仰。

  上面二首诗,把王大夫是王羲之的后裔说清楚了。但他终究是那里人,只有经过分析,似乎家在剡县,然未能明断。罗隐下面的这首诗,则使王大夫的故里浮出了水面,原来他是剡县金庭人。

  三、罗隐《寄右省王谏议》

  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终未闲。

  自是宿缘应有累,可能时事更相关。

  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却看金庭芝术老,又驱车入七人班。

  这首诗开门见山,道出了前诗中的“王大夫,就是门下省右谏议大夫,他是“金庭人。”金庭是王羲之的归居地,居住在这里的王氏以王羲之为一世祖,王操之为二世祖,自此瓜绵生息,世称金庭王氏。

  写这首诗时,罗隐已经回浙东,为武肃王钱镠奔走各方。剡县金庭是他的尊师王大夫的故乡,自然是常往之地,因而写了许多有关金庭的诗,除这首外,还有《寄剡县主簿》“金庭养真地”、《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见示叙》、《送裴饶归会稽》“金庭路指剡川隈”和《右军祠》等4首。《寄右省王谏议》是向尊师检讨,因为关心国事和与武肃王的缘分,使自己“要静不得静”,“欲闲终未闲”,像西晋东曹掾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菰羹鲈鲙辞归吴郡;南朝齐剡令周颙想驾鹤成仙而事佛求道,但不是真正的想弃官去过隐逸生活,所以被孔稚圭《北山移文》所讥刺,使他也因此觉得愧疚。

  “芝”灵芝类菌种植物。“术”,白术等草本植物。芝术是养生健身的传统山珍,但诗中是用来形容王谏议辞归后咬定青山矢志逸民的品德的,以此和鱼惭鹤怨的张翰周颙相比较。“七人班”指西晋初的竹林七贤,说王谏议过着像竹木七贤那样淡散悠闲的隐逸生活。这句诗为我们素描了这位王羲之后裔老归金庭的真实身影。

  这位浙东王大夫、王谏议名谁呢?《唐书》中无影可查,其它史书也找不蛛丝马迹,为此,我们翻开了康熙、光绪年重修的《金庭王氏族谱》,终于露出了这位谏议大夫的庐山真面目。四、《金庭王氏族谱》中的谏议大夫王忠信

  光绪《金庭王氏族谱》卷二载:王羲之十八世孙王忠信,字季诚,唐元和二年(807)丁亥九月十八日生,龙纪元年(889)己酉十一月十九日卒,享年八十有三。谱中有小传一篇,全文如下:公自幼聪颖,过目成诵,自经史以至诸子百家之书无不贯通,文名烂然。大和间登进士,与弟季明同榜。补校书郎,迁谏议大夫,黔中观察使。

  王忠信谱系为:王羲之→操之→宣之→众→磷→世良→环→统→镇→纲→泸→信阳→载甫→重→蕃→渭→达→忠信。忠信有弟忠慧、忠亮。忠亮字季明,生于元和六年(811)辛卯十二月十三日,卒于咸通九年(868)戊子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五十有八。其小传曰:

  公自少勤学,日诵数千言,下笔似有神助。与兄季诚并著文名,时人称为王氏并秀。大和中伯仲联芳,由书校迁左台御史,纠察严明,吏民畏之。

  谱卷九载:联璧坊:唐大和初为进士忠信、忠亮兄弟同榜立,今废。

  从薛能、罗隐的诗中发现,谏议大夫王忠信于乾符二年(875)暮春,帝赐车马,从京都长安告老还乡,时年68岁。离京都时,罗隐以《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赠别。一路与出任徐州感化军节度使的薛能同行,至汴城(今河南开封市)分别,薛能赠以《送浙东王大夫》诗。回金庭后,过着竹林七贤般的悠闲生活,罗隐赠以《寄右省王谏议》诗。后终老金庭,后裔立联璧坊纪念他。

  忠信子二:師、震。師不明身世。忠信老归金庭时,震(861~919)年十五,谱传曰:

  公少年嗜学,目属五行,遁甲阴符多所通览。善骑射,有勇略,尝为王虔裕参谋。及虔裕奔梁,荐之于梁太祖,授宣武将军。破晋围,迁某一方面匡国军节度使,卒死于敌。盖倜傥忠勇之士也。震葬萧山清湖之原,子慎遂徒居萧山。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