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一代名人——钱智修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钱大莘 2011年03月30日15:51:08 

  钱智修(1883—1947)字经宇,嵊州市长乐镇五村人。吴越钱武肃王31世孙,从小受父辈国学熏陶,工诗文,16岁中秀才,20岁入邑痒,翌年游学上海,初入爱国学社,旋入震旦学院,后入复旦公学,毕业后被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后主编《东方杂志》,“1.28”事变后应同学于右仁之邀,任国民政府检察院秘书长、委员。钱智修为人旷达潇洒,胸无城府,律已至严,嫉恶如仇,恒面折人非。抗战时在渝期间,生活艰苦,常患气喘,胜利后回到南京,后旧病复发,于1947年去世,终年65岁。死后,家中一贫如洗,家属生活靠亲朋接济。出身书香门第

  钱智修父名崇鼎,字梅臣,又字调文,六岁丧父,其母爱怜弥笃。梅臣从小爱读书,求上进,补廪膳生,在士林中声望颇高。后来,他去省城杭州,求教于名师,决心走上仕途之路,以扬祖德,以慰乡亲。但这条路并不顺利,遂退居家乡,收徒从教,曾主讲鹿门书院,雅安艮庐书塾、白泥墩镜源学塾。弟子闻其名,络绎不绝,还从远方赶来。其间与县里名宿周伯珍、吕小麓诸先生创办鹿泉吟社,一篇既出,立刻被其弟子抄录传诵,奉为楷模。著有《寿蘐堂文集》、《遥山半角楼诗抄》、《问花小窗吟草》、《话芦峰杂识》、《默盦随笔》、《南园尺牍》等。钱智修就出身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面,从小受到父辈国学深湛的熏陶。

  智修还有一个弟弟学修,字锦焕,是他的继母张氏所生,毕业于武汉高等师范历史系,历任衢州、上海江湾等校教师,回乡时曾任长乐高等小学校长,抗战时任嵊县中学、宁波中学教师,一生从事教育不辍。博学多才 淹贯古今

  智修生于清末癸未(1883年)正月二十五日(阳历3月4日)生后仅8日,生母蔡太夫人病故,由外婆家抚养。

  智修从小禀赋超群,读书过目成诵,10多岁就出语惊人,使一些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年人都认为孺子前途无量,可惜当他12岁时又丧父,诚然于16岁中秀才。其实在这之前,他已曾为年长朋友代考得中。20岁入邑痒(县里官办的学校),第二年游学上海,入爱国学社,从学张太炎,蔡孑民诸先生,接受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后入上海震旦学院,从学马相伯先生,习拉丁及西欧文哲学科。1907年,震旦闹风潮,一部份师生创立复旦公学,智修在这时转入复旦(今复旦大学前身)。当时复旦分六个班,以英文程度编班。智修原学法文,入复旦改学英文,因此班次编得不高,和陈寅恪等均编入第四班,要四年毕业。他的同学俞颂华被编入第五班,梅光迪比俞颂华还要低一班。四年后,钱智修获学士学位毕业。

  当时钱智修班次虽然插得不高,但他的国学根柢很深,堪称博学多才,淹贯古今,文章洛阳纸贵。上海进步的报社都想争聘他为特约撰述,后被《神州日报》所聘,传诵一时。因此稍微年轻一点的同学都要尊称他为钱先生,时常向他请教。每当有同学上门时,他总是非常谦和地说:欢迎大家来共同研究研究,相互谈谈;同时他会针对各人需要向他们提示学习方法和必读的书籍。据俞颂华回忆,他也曾经请教他,经他指点,得益匪浅,甚至比教师讲的还要丰富。

  钱智修貌似老学究,许多人只知他国学国文堪称专家,其实他对英文的造诣亦很深湛。他读英文,虽是半路出家,但由于他不仅聪颖,而且刻苦努力,又经教务长李登辉先生及其他教授训练之后,在校数年,竟如一日千里,为以后的翻译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编东方杂志 办事一丝不苟

  钱智修于1911年在复旦公学高等正科毕业,立即被复旦前校长高梦旦先生延聘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那时该所尚属草创时期,编译人员宿舍很狭窄,而他正淡于名利,对编译所工作很感兴趣,所以他对住所简陋毫不在乎。他进编译所后,曾译过数本欧美名人传,列入《少年丛书》,内容充实。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翻译过一本《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时的著名演说集》,威氏所抱的崇高理想和对世界和平的热忱,均跃然纸上。那本译文是中英文对照,前面是译文,后面附了原文。年轻读者以及国内爱好和平的人士都争相购买,销路之多,出于意料。复旦前校长严复,尝提出翻译应于“信”、“雅”、“达”三者并重,看了这本译文,这三者发挥无遗,足以使人满意。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在全国出版物中时间最长,我国有杂志,也应首推《东方》为巨擘。该杂志创刊于1904年3月,主编人常有更迭。1920年就由钱智修接“伧父”杜亚泉先生主编。回顾杜先生主编时也曾锐意革新,销量大增。智修接任后,以提高本国学术地位,评论时政,增进国民知识为宗旨。他一方面继承杜亚泉办《东方》的优势,一面又扩充篇幅,版面由32开为16开,大量刊印自撰和征集专题译文,增加图片、画报,还将月刊改成半月刊,使杂志业务不断扩大。期间,他还兼任馆内办的国文函授主任,成绩卓着。

  智修主办《东方》时,取材异常丰富和严谨。他经常自己审查关于国故与文学的来稿,竟无第二人能象他那样认真负责。对于社友的译文,他常常要找来原文对照,以求得读者的信任。当时有位友人进入《东方》担任编译后,因他的译稿只能做到“雅”、“达”,忽略了“信”,来稿要钱智修化许多时间校对,就只好把他调到没有翻译任务的部门去了。为了做到校对不出差错,钱智修总是在每期出版前,拿了清样稿带回家中利用业余时间亲自过目,然后签字复印。他这样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读者对《东方杂志》的信任,馆内同事都赞扬他是继任杜亚泉先生最理想的人物。荐用人才 决不滥竽充数

  钱智修在用人问题上非常慎重,决不滥竽充数。有两件事,足以说明。

  办《东方杂志》同时,馆内办的国文函授业务也一天天发达起来,声名远扬。这时内地有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写信给他的同学俞颂华,想托他向钱智修先生推荐一下,以求到《东方》工作。俞颂华就拿了此信,介绍给钱先生。当钱先生将此信看了两遍后,就问他可否考虑?钱的回答是:这封来信上面的“潭安”的“潭”写作“禫”,这虽是来信中的疏忽,但这两字含义不同,差别很大,假使请他来改卷,实在不放心。这件事使俞颂华佩服钱智修的精细,而自己太粗心了,心里有些惭愧。

  又有一件:俞颂华到《东方杂志》工作前,曾和张东逊同在中国公学工作,担任教科,有一个时期,曾主持教务事宜,要物色一位法律系主任教授。俞颂华就请钱先生介绍,他经过考虑之后,郑重提出谢冠生先生,并介绍他去和谢谈谈。那时张东逊求贤若渴,立刻和他一起去拜访谢先生。当时,谢先生与他们彼此都从未见过面。不过他们邀请之意很诚恳,还有钱先生的介绍信。谢相信钱先生,就与他们披诚相见,最后竟然允诺。谢冠生先生到校后,为中国公学培养了很多法律人才。同时校方发现谢冠生的国学很深,就请他能利用绪余兼讲了一学期的“国学门径”,全校学生选读这门学科十分踊跃,而且反映良好,真是一个国内少有的名教授。

  上述两件,可以看出钱智修荐人时,不避亲疏,知人善任。友人上门荐人时,直言相告,不虚与委蛇。步入政途 以诗言志

  在1932年“1.28”事变中,商务印书馆被日机炸毁,此后由王云五接管。钱智修与王云五有隙,遂辞去商务印书馆工作,应监察院长于右仁之邀,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1942年任监察委员。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决不徇私舞弊,即使关系到某些权贵,也能坚持公正立扬,决不避让,因此能得于公信任。从政期间,常与友人吟诵,以诗言志。

  写诗,是钱智修的爱好,他早在年少时,就加入嵊城鹿山吟社,多篇在《鹿山吟社》上发表。谢冠生是智修的内侄,也曾写诗夸他“诗境清新似山谷,文则汪洋恣肆,上追南华”。当智修六十寿诞时,谢先生写了《经宇姑父六十寿诗》两首,表达了他对姑父的敬慕之情。其诗是:

  弱岁春申浦,从君校秘文。赏音延妙誉。探道挹清芬。

  稽阮神何似,潘杨谊自殷。即今同避地,载酒命军勤。

  六十堂堂过,翛然鸾鹤群。谈言致玄远,翰墨策功勳。

  挥尘春常在,开樽夜未分。江梅花正发,驻景莫辞醺。

  在渝期间,钱智修眼看大片国土受到日寇蹂躏,心中非常纳闷。是时,在渝也有很多浙江人,时时想念故乡,有位张目寒先生的夫人朱紫虹女士时时想念杭州,梦魂常在“六桥三竺间”。目寒的八哥张大千先生为弟媳画了一幅《雷锋夕照图》,并题诗一首以慰:

  零落西城越国砖,残经一卷价论千。

  画图认取黄妃塔,犹有斜阳照碧天。

  图的右角修竹成林,焦叶掩映,中有小屋数间,意为紫虹别庄。智修见了此图,欣然为题两绝:

  万里王孙叹转篷,西湖空忆旧藩封。

  白公堤畔黄妃塔,开卷真如在梦中。

  物力降魔事渺茫,拖罗经在塔基荒。

  可怜胡骑冯陵日,政有朝官礼法王。

  又得钱智修另有两首,现录于下,供读者品评。

  鹓雏先生赐诗,扬诩过当,戏作豪语,乱之,仍次元均。

  箨石何能方李杜,竹汀亦未学孙吴。

  雕虫篆刻非时用,社稷生民要我扶。

  太息横流无直道,轻量豪士作迂儒。

  行年六十雄心在,安得松煤染鬓须。

  再用娇字均柬鹓雏。

  无盐刻画不成娇,敢向人前浪作骄。

  僚底功名元尔尔,山中诗事亦寥寥。

  偶因沽酒愁同遣,未觉围棋劫子消。

  世事方长身已老,那凭强弩射江潮。

  酷爱书籍 著作颇丰

  钱智修一生酷爱书籍,在商务印书馆时,每每有新书出版,总要购买回家,日积月累,家里成了书库,可惜在“1.28”事变中,被洗劫一空。以后虽因形势严峻,生活动荡,还是爱书如命,继续聚书,终日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著作颇丰。在商务印书馆时,曾编译数本欧美名人传,列入《少年丛书》中,其内容非常充实。译文《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时的著名演说集》,对威氏所抱的崇高理想和对世界和平的热忱,均跃然纸上。此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文库》出版的有《美共和政鉴》、《近代社会主义》、《妇女职业与母性论》,在《教育丛书》中出版的有《法国大科学家郭根传》等,在《少年丛书》中出版的有《苏格拉底》、《宇宙与物质》、《达尔文》、《林肯》、《拿破仑》、《克林威尔》等,都成了当时的畅销书。特别是《少年丛书》以锋利的文笔,热烈的感情来启迪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受其影响者非常之多。此外他还参与编写《辞海》、《人名地名词典》。

  1945年,抗战胜利,钱智修回到南京,因在渝期间,生活艰苦,营养不良,身患气喘,回到南京后,又看到蒋介石政府的黑暗统治,贪污腐败,深恶痛绝,对国统区内民不聊生,深表同情,民国三十六年初,气候突寒,旧病复发,病情一天天恶化,亘40天于1947年二月十一日(公历3月3日)卒于南京大杨树寓所。由于钱智修一生清廉,他死后,家无积畜,家属立刻陷入困境,靠亲朋接济过日。

  从政期间书稿不少,遗著由他的子女经多年收集待辑。可惜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其子女不得不将遗稿付之一炬。惜哉!

  作者:钱大莘,退休教师。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