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1年财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坚持服务引导生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大力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紧紧围绕推进转型升级,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整合各项支持政策,支持实施“工业经济六大工程”,增强税源经济发展后劲。
二是推进财源结构持续优化。加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业领域标准化建设等支持力度。健全持续推进机制,提高分离发展企业的地方税费贡献率。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乡村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
三是推进乡镇(街道)发展税源经济。加快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强化县乡财政就地监管职责。以实施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市本级与乡镇(街道)之间的收入范围、支出责任,合理分配分成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调动乡镇(街道)发展税源经济的积极性。支持中心镇改革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坚持科学征管聚财,确保财力持续增长
一是进一步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密切关注国家税制改革动向。确保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与纳税申报状况相一致。加强国地税和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分税种管理。深化行业管理。
二是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树立征、管、查一盘棋思想,完善互动机制。重点打击利用做假账、账外账等手段进行偷税的违法活动。强化案件查前分析。继续推广查账软件,进一步提高稽查信息化水平。加大对违法案件的处置和曝光力度。
三是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细化全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措施。坚持信息管税。加强对土地调剂资金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调剂资金征收。探索有效的非税收入制约机制和收缴体系,发挥“以票控费”功能。
(三)坚持以人为本用财,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一是支持“三农”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保障预算内“三农”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继续做好涉农惠农资金的补助工作,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改革和完善支农资金扶持方式。项目申报向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倾斜,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二是支持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实施“越剧繁荣工程”,继续支持广播电视“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支持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完善财政对卫生的投入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支持残疾人事业,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规范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支持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不断拓宽就业门路。
(四)坚持深化改革理财,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一是深化“三位一体”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职能,优化财政业务流程,健全一体化运作机制。建立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执行与预算结合的机制,实施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率挂钩办法,发挥决算实绩对预算编制的推动作用。加强预期绩效目标管理,深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健全预算约束机制,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
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扩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加快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集中支付用款计划编报和支付业务,优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稳步推进集中支付扩面工作。
三是深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三级网络,出租、出让、转让、处置等事项实行网上管理。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试行办法和企业重大事项报告报备制度,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