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始宁:一座远去的城邑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尹畅晨 2011年04月02日14:12:55 

  一

  屈指一算,自秦汉时期嵊州建县起,光阴这把刻刀,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慢雕细琢了2100多年。

  时至今日,当我们为自己走过漫长的历史而额手称庆时,位于剡溪北端的始宁却悄悄地度过了1880岁的生日。同样的漫长,同样的土地,却因为缺少一条延续历史的链条,使得始宁这座旧日的城邑,在风雨剥蚀中渐行渐远。

  始宁位于现在的嵊州北部、上虞南部,地域范围包涵了上浦镇、章镇镇和三界镇等地。县治就设在今天被称为嵊州北大门的三界镇,即剡溪的终点,曹娥江的起点。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正值战乱频繁时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维护帝制集权,将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三界(三界在秦汉之际属剡县)以及上虞南乡,重新设置了始宁县。取为始宁,意在期望这块被称为“强盗窠”的嘈杂之地从此步入宁静。

  始宁县建制以后,却一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汉末的动乱,三国的纷争,西东晋的政局不稳,以及南朝宋、齐、梁、陈频繁的改朝换代,都在始宁的这片土地上划出无数道伤痕。

  直至589年,一统南北的隋开皇杨坚将始宁县废置,始宁才得以宁静下来。虽隔了十余年后,又复置了9年,但终究敌不过岁月的烟云,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视线中。

  二

  在中国五千年的天空下,一个为时几百年的边缘小县,犹如昙花匆匆一现,就湮没在时间的泥沙之中,不为人所知。始宁县就是这样,要在古纸堆里寻找详实的史料,尤为艰难。

  还不如从书案前直起身来,去那里寻找蕴藏在山水之间的精魂。

  古始宁县治三界镇位于剡溪之畔,曲折迂回的江道边,几只挖沙机舒展着长长的臂膀用力地啃噬着大地,一群野鸭漫步在水泽边,听到脚步声,便抬起清澈的眼睛打量着我们。

  置身于这个古时的城邑、现在的江南小镇,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休憩,质朴沉实的吴语,古老宁静的城隍庙,幽长斑驳的街市,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去始宁那些尚留存着的古迹走一走,会让你熨贴着历史的足迹,定一定自己的心绪。

  由于相隔久远,留在这座古城里的痕迹已不多,最有名的是始宁城隍庙和始宁古街。

  凡有城池处,都建有城隍庙。始宁城隍庙落成于129年,与始宁县同一年设立。与许多庙宇一样,如果将始宁城隍庙的风雨历程拢集起来,足可以拍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片。但始宁城隍庙一直坚挺地存活着,直至抗日战争时期的那场灭顶之灾。

  1942年,日寇侵袭嵊县,窜至三界的日寇不仅纵火烧毁了始宁城隍庙的大部分建筑,还抢走了置于钟鼓楼内的大铜钟,仅存寝殿三楹。

  现在的城隍庙重建于抗战胜利后,高瓴重檐,颇具规模。里面的钟鼓楼高三层,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尽管昔日的始宁早已风光不再,旧日的城邑不复存在,但对三界子民来说,每天能够枕着钟鼓楼的钟声入眠,心里总归踏实些吧。

  出了始宁城隍庙,前面就是始宁古街。盛夏的阳光从斑驳的山墙边漏下来,打在挤挤挨挨的店铺、门面上,行人们穿梭其中,脸上挂着笑。也许是在古街上来往的人多了,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的缘故,原先铺了一层薄水泥的路面上,已不是那么平滑和规则,隐隐约约透出古色古香的鹅卵石。这里的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脊檐青绿,路面镶苔,行走其间,怀旧的感觉扑面而来。

  1926年,三界镇接连发生了两起大火,烧毁大半个集镇,也殃及了始宁老街。后来,在崇仁“海上巨商”金禄甫之子金宪章的资助下,重建了老街。

  我们现在看到的老街,总设计师就是金宪章。火灾过后,崇尚慈善的金宪章以统一结构、统一格式规划了两排街面屋及一些民宅,建成后以低廉的租金租给当地百姓,使得三界的商贸业在短时间得以恢复繁荣。

  为感恩于金禄甫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子,三界百姓在始宁城隍庙内塑起金禄甫塑像,终年香火不绝,以纪念金家几代的恩泽。

  谢灵运三一千多年前的风声鸟声,也许与现在无异;一千多年前萦绕在始宁的繁华喧闹,却与今日截然不同。

  东晋时期,随着中原士族纷纷南渡,一个家族的豪华阵容开始在始宁显山露水。它就是数一数二的豪门世族——谢家。

  对于谢家的起落沉浮,刘禹锡曾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说的王谢,便是名相王导与谢安。东晋时期,南京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位于南岸的乌衣巷是达官贵族的居住区,华宅高第,鳞次栉比,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成员多居住于此。

  诗中借用栖息在权门高大厅堂檐檩之上的旧燕,见证了王谢两家曾经的繁华鼎盛,零落后,燕子仍入此堂,但昔日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从而感慨世事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王导有六个儿子,谢安则有六个兄弟。他们的兄弟、子孙许多都在绍兴安家,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而位于剡溪两岸的始宁与剡县,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包括了王羲之、王献之、王弘之、谢玄、谢道韫、谢灵运等标杆级人物,他们在军事、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在始宁县和始宁城流传至今的故事里,主角就是谢家,其中以谢安、谢玄与谢灵运名声最大,影响最隆。

  四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就是由谢安、谢琰、谢玄等人指挥的。仅这一战,足以使谢氏家族名垂青史。

  谢安系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因与王羲之交好,年轻时经常在始宁、剡县一带游览山水,吟诗弄文。虽然,谢安在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被公认为是个有才干的人,但他宁愿在始宁隐居,不愿在官场周旋。直至步入中年时,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受命,担任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谢玄系谢安之侄,父亲谢奕曾任剡县县令。谢玄少年时就受叔父谢安的亲自教导。有一回,谢安问受业的子侄们:“怎样才算是对国家、家庭都有用的人?”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意思是,家中的优势子弟,应该像芝兰、玉树一样生长在庭院中,为国争光,为家争荣。可见其从小志向之高。

  谢玄在38岁时接受朝廷诏令,出镇广陵,任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并全权处理、监督北方防务。在此期间,训练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十万“北府军”。

  在383年的淝水大战中,身为先锋都督的谢玄,靠着这支王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前秦苻坚八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为东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功封车骑将军,世称谢车骑。

  淝水之战后,前秦大伤元气,国家也呈土崩之势,谢安和谢玄叔侄又趁胜率师北上,收复了徐、兖、司、青、豫、梁等州郡,并进抵黄河以北,形势一派大好。

  古谚云:“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谢家功臣的背后,带来的是司马集团的妒嫉、戒备,甚至倾轧。与战场上的酣畅淋漓不同,车骑将军在政治的博弈中显得很是艰难,两年后,便急流勇退,回到了始宁县。

  剡溪古道边,家乡人民以一片热忱迎接这位功名盖世的乡贤,并在嶀浦摩崖石上凿上“成功峤”三字,还将谢玄隐居地称为车骑山。而将车骑山上一块崖高千仞的石块,尊称为车骑燕坐石,据传车骑将军幼时曾在此石块上玩耍。

  回到家乡后,谢玄于嶀山东北太康湖边,建起了一幢桐亭楼新居,又于山中构筑三所精舍作为自己的讲学之所,合称始宁墅。在这片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里,谢玄常常抱着襁褓中的谢灵运,含饴弄孙,尽享天伦。

  可惜不到3年时间,谢玄便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了满目葱茏的始宁墅,告别了物阜民丰的安宁,归入一抔黄土。

  五

  吹在始宁墅里的风,始终带着几分英雄豪气。一眨眼,十多年过去了。随着一位俊朗少年的羽翼渐丰,始宁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诗意起来。

  这位少年便是谢灵运。

  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大庄园里,谢灵运除接受名师正规家教外,还受到颇有林下之风的姑婆谢道韫的精心指点。受其影响,谢灵运不但精通孔孟之道,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的老庄学说更是心领神会,对当时已盛行的佛家经典也学有所得。

  谢氏的豪族势力一直护佑着谢灵运,以至于他在成年后仕途上平步青云。然而出众的文学天才,加上个性的恃才傲物,使得谢灵运不得不一次次在权力争斗与人生抱负之间徘徊。

  任官,不得志,隐居故乡;复官,不得志,再隐居故乡……他的一生始终奔走在始宁与京城的路途中。

  424年,年近不惑的谢灵运称疾辞官,又回到始宁故居,再一次开始了归隐田园的生活。在这片丘陵水网纵横交错的山水胜地,谢灵运不但惊异地发现了这里山川所特有的自然之美,而且还从中悟出了蕴藏在山水之间的气韵之美,这正好与当时人们回归自然、企求超越的心灵相契合。

  政治上的失意,顷刻转化成才情喷薄的诗句。剡溪边上,谢灵运除了经营始宁庄园外,还开辟了一条从始宁南山经剡县,再至临海郡天台山一条长约130里的旅游通道。他还把大自然的美景作为创作对象,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从而确立了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谢灵运的诗多以丽山秀水为审美对象,形式绮丽,声色并茂,这种诗风是前无古人的,他因此被后人称为山水诗的鼻祖。作品《山居赋》以赋的形式加以自注,全文洋洋洒洒万余言,描写了始宁的江湖山岭、鸟兽虫鱼、竹木花草、楼台亭阁以及自己的生活片断,为后人研究始宁庄园生活及始宁县的历史地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而与他同时代的陶渊明,则以写田园诗著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田园诗人,谢灵运为山水诗人,后人将两人合称“陶谢”。

  但谢灵运达不到陶渊明的高度。431年,在自家园墅里耕耘农事的谢灵运,终究无法舍弃红尘烟云,带着一封朝廷任命他为临川内史的诏书再次步入仕途。遗憾的是,两年后,他再次在政治角逐中败下阵来,最后以谋反罪落得个“广州弃市”的下场。临刑前,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临终诗》:“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人生无常。生命的长短倒不必怜惜,遗恨的是作为一名满怀抱负的君子不能死于岩泉,而竟死于街市!

  这是诗人的怅恨,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后挽歌。

  六

  暮霭蓑草乱鸦斜日。诗人的殒落,让始宁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沉默。世事的多变,家族的兴衰,让曾经名噪一时的始宁墅走向了没落。

  589年,隋开皇完成统一大业,顺带将四百多年的始宁县废置。从此,谢氏家族、始宁墅以及一地瑰丽的山水诗作,都渐渐消逝在时光的流水中。

  然而,历史的短暂并不能抹去昔日的豪情万丈,始宁的存在,不仅对曹娥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促成了盛唐时期300多位诗人相继入剡,成为唐诗之路上重要的景观带和交通驿站。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