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钱镠金书铁券来嵊纪实
来源: 作者:钱大莘 2011年04月07日13:18:49 

  欣悉吴越钱氏传世国宝金书铁券免死牌在浙江博物馆展出。这块铁券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嵊州长乐钱氏奉献给国家的,消息传来,我们这些钱氏后裔,心潮澎湃。回顾这快铁券,至今已1100多年,而且它是唐及以前保存至今仅存的一块,被称为国宝,理所当然。

  铁券来杭展出,机会难得。2010年3月19日,我们约了几人专程去杭观瞻。这块铁券展于浙江博物馆的新址——西湖文化广场。浙江博物馆是一幢高楼大厦,范围很大。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很快找到博物馆的地下宝藏展厅。迎面四个大字——“国家宝藏”,下面一行小字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保藏精品展”。据馆内《前言》中介绍:展出的80件文物,是从中国国家博物馆60余万件藏品中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都是举世公认的瑰宝,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宝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镠金书铁券和鎏金铜水月观音像两件五代吴越国珍宝,乃是阔别半个世纪后首次踏上浙江故土,回家省亲。80载风雨(从1929年浙江建馆时算起),80件(组)珍品,我们以此纪念为华夏文明史的构建、为文物保护研究、为传承古老文明殚精竭虑、默默奉献的前贤志士。

  我们这次专程去杭,时间有限,对80件国宝,只能浏览一下,把精力集中在这块我们嵊州钱氏献出的铁券上。铁券端正地放在玻璃橱窗内,在它的右上角还挂着一幅放大的铁券照片。照片下面用仿宋体写着: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是历史上封建帝王 颁赐给臣子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信物和凭证,其上信誓用鎏金填写,故称“金书铁券”。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钱镠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钱镠即后来吴越国的开国君王。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实际上是325字,加末尾一行17字,共342字。笔者注),券文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下面还有一行:“铁券历经千年,曾几经周折,后为浙江嵊州市长乐钱氏后裔收藏,20世纪50年代初捐赠给浙江博物馆,1959年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块铁券形状如瓦,长52厘米,宽29.8厘米,厚0.4厘米。铁质如墨,鎏金作字,虽已历今1113年,其字除剥蚀部份外,仍是金光闪闪,光彩夺目,见者无不称奇。那末为什么最后会保藏在长乐钱氏族中呢?这得从头说起。原来这块铁券,历尽沧桑,也有着坎坷的经历,要保藏一千多年至今,确实并不容易。当钱镠奉旨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平定了董昌在绍兴自立为皇,国号罗平之乱,唐昭宗为表彰钱镠功绩,于翌年特命焦楚锽带了这块铁券至杭颁赐时任彭城郡王的钱镠。钱镠接券后,立即写了谢表称:“伏承恩旨,赐臣金书铁券,恕臣九死,子孙三死者,出于睿眷,形此纶言,录臣以丝发之劳,赐臣以山河之誓,镌金作字,指日成文,震动神祇,飞扬肝胆……”以表对唐皇朝的忠心。

  这块铁券传到钱镠的孙子钱俶(宏俶)继位后,宋兴,忠懿王钱俶遵照其祖父遗训,审时度势,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将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部纳土归宋。钱俶全家也于此时迁汴京,住进早两年宋太祖专为钱俶建造的礼贤宅。宋太宗封钱俶为淮海国王,仍充兵马都元帅,而铁券还是置于杭州庙堂之上。至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杭州守臣将此券并竹册、玉册共三副及诏告百余件呈宋太宗。时钱俶已薨,太宗命钱俶之子惟浚(俶第二子)保存。宋仁宗登位,霸州防御使钱晦(惟浚之侄)侍仁宗左右,帝问起铁券想看一看,晦呈上。帝览后赐还晦,藏于昭化坊赐第。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帝特命钱氏裔孙朝奉大夫藻進呈铁券。帝观赏后,仍付本家永传后世,至驸马都尉景臻,券藏于都尉府第。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入侵,汴京沦陷,帝诏公主出走(这年景臻刚薨),其长子容国公忱奉母随带铁券出逃于江南湖湘间,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辗转至天台定居。不久,宋高宗赐天台崇和门内公主第,从此铁券藏于天台美德坊。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南下攻入天台时,家人窃此券潜逃,死于难,从此该券下落不明。

  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一位渔翁偶然在黄岩县南地名泽库的深水中网得此券。这时,券上满是污泥,他的邻居中有一位是村里塾师,曾听到过铁券来历,但不知券上的字是用黄金镶嵌。这位渔翁,用斧劈券一角,见是铁,竟以铁价卖掉。这件事有人告诉钱氏宗子叔琛,其兄世珪就用当时10斛谷将券赎回。至此,券已失水56年,经过彻底清洗,除部份字迹剥蚀外,其余尚完好。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燕都西北州郡次第皆平,郊祀天地,庆贺胜利,为奖励开国功臣,也想赐铁券。当明太祖召集群臣商议时,翰林学士危素上奏:唐昭宗曾赐给钱镠铁券,现藏在他的15世孙尚德家中,可取来参考。尚德字允一,号存斋,是世珪的儿子,元末时任青田教谕。太祖立即派遣使者寻访。尚德应诏奉券及五王遗像送到南京呈上。太祖于外朝召丞相定国公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主事王肃等大臣一同鉴赏,并设宴于仪朝,恩意有加;事后命还券、像。刘基、宋濂、王祎等都赠诗称颂。尚德囬到天台将上述手迹装裱成券。二十一年(公元1386年)16世孙克邦由大臣推荐赴京,吏部引见。时朱元璋想起钱俶纳士归宋一事,可作为向北方归降者进行宣传的史例,遂于不久授克邦为江西建昌知府。二十三年,克邦卒,朱元璋正以酷刑惩贪污,清户口,动辄对官吏抄家,都察院查勘克邦知府任上税银,查抄公文上报。克邦的儿子汝贤持券、像诣阙自陈是钱镠后代,由都察院引见于奉天殿。而朱元璋竟宽容地说:前当五代时,天下大乱,各据偏方,钱氏祖先保持了两浙民众,未动干戈,到宋兴,认准宋太祖、宋太宗为真命天子,遂将土地归附。祖先为此忠孝,过去所受待遇,理当继续延享,券、像仍归钱氏后裔,田产、家财也都发还。想不到唐朝的铁券居然在明朝还起作用,实际上还不是因为朱元璋处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已。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正月,礼部奉旨差行人曹闰去天台,16世孙广西参政汝性与行人奉旨携券進呈明成祖,以后券又藏于宗子凤墀家,这样一直为天台钱氏后裔保藏着。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高宗南巡,三月初五,嘉禾(今嘉兴)钱陈群尚书同台州裔孙武进士钱选等,将铁券进呈。乾隆御览毕,作诗一首,命工匠刻在木板上,和铁券一并归还钱氏后裔,垂训万古。钱陈群一面向皇上表示称谢,同时根据乾隆这首七言诗韵和了一首,其余大臣和在籍缙绅如庄有恭、范清洪、沈初、钱琦、钱瀛、钱沣、蒋士铨、泮翥、费淳等都用御诗原韵恭和。因此台郡邑志都以此券为古迹。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当30世孙金匮人钱泳去天台拜观铁券时,券已藏于东门外50里的白石山下,地名里外钱的一个小村庄内,都姓钱,有为藏券而建小楼三间,内还有五王像及忠懿王草书真迹及宋、元、明名人题跋等,由钱永兴兄弟三人皆务农轮流值管。清咸丰辛酉(公元1861年)太平军入台,天台钱氏后裔为防铁券遗失,曾将铁券沉入深水中,字愈剥蚀。

  清末,台派钱氏衰落,典当不慎,于光绪辛丑(公元1901年)被人盗至嵊县觅售,时常熟徐印士宰嵊,出银400元购去。此事被以观政兵部请假回籍的乙斋知道了,就与徐印士力争,并招去长乐钱氏族人,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用公款原价赎回,并乾隆御赐宝匣一只。

  长乐钱氏得券后,演戏十天,以示庆贺。以后由中段、前段、后段三段房长轮流保藏。每年春节,用花轿抬着,伴以乐队并五王像及长乐先祖遗像供奉于大宗祠,用隆重仪式举行祭祀。

  抗战爆发,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长乐沦陷,长乐族人为防铁券遭劫,用油纸严密包封深藏于后段钱赓麟家内一口井里,上盖石板,与地面石板一样铺平,可说天衣无缝。1945年日寇投降,铁券又重见天日,以后一直保藏于长乐商会会长钱元瑞先生家中。1951年,土改结束,钱元瑞代表长乐钱氏捐赠给嵊县文管会,转送浙江博物馆,1954年我在省里学习时,曾去浙江博物馆观赏过此券,但因那时自己知识缺乏,没有详看,以致印象不深,更体会不出这块铁券竟是国宝。1960年代,我曾想去再看,可惜已于1959年被国家历史博物馆调走了。我们这次去杭,看得比较仔细,而且拍下几张照片,一千多年了,除腐蚀剥落部份外,嵌上的金字不但清楚可读,而且光彩夺目。

  《长乐宗谱》载:“从来祖宗法物,祖宗灵爽存焉,非异孽可觊觎。我祖武肃王,公德冠于郡藩,唐主赐以殊恩”。一千多年来,铁券或隐或现,曾七上天子之廷,受到六位帝王的观瞻,曾落水三次,第一次长眠水中,无人知晓,竟达56年之久,青氈复还,铁质不变,金字闪光。又有两次被盗,最后还是完好地赎回到钱氏后裔族中,实是罕事。这块铁券,今能展览于国家宝藏之室,与商彝周鼎并列,应该有长乐钱氏的一大功绩。

  我还曾想,按理这块铁券是长乐钱氏家族用400银元赎回,钱元瑞只负保管责任,就不应在1951年捐赠给国家。但转念一想,这块铁券如不献出,历经解放以来的许多次运动,而且每次运动都要破四旧,一次比一次彻底,不成废物,送进高炉,才怪呢!如果真的这样,今天就无法再变出来与观众见面了。

  前几年,我曾到南山的叶村去找长乐总太公钱植的墓。墓地终于在当地钱氏后裔的帮助下找到了,但据他们说:墓早于1958年被毁,墓中只拾到一面铜镜,当即卖给收购站了。看,宋朝的历史文物,不也成了废铜回炉去了吗!长乐钱氏宗谱也不是这样一次次洗劫殆尽了吗。呀!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一次次破四旧,对历史文物的破坏太惨了。这也是一椿历史的冤案,历史冤案是无法补偿的。再回头来想想,当时如果不是钱元瑞献出,这块铁券能保存到今天吗?这事不但值得深思,而且还得谢谢钱元瑞。亏得是他为我们钱氏将铁券送進国家博物馆的“保险箱”保藏下这一件“国宝”,永远为观众瞻仰。

  附:钱缪铁券铭文并注

  维乾宁(1)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2)、镇东(3)等军节度(4),浙江东西等道观察(5)、处置(6)、营田(7)、招讨(8)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9)。检校(10)太尉(11)兼中书令(12),使持节(130润(14)、越(15)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16)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缪:朕闻铭邓骘之勋(17),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18),事美鲁经(19)。则知褒德策勋(20),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21),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22)齐人(23),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24)。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25)氛祲(26)清,其化也疲羸(27)泰。拯於粤(28)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余杭(29)成金汤之固,政有经(30)矣。志奖(31)王室,绩冠侯藩,溢(32)于旂常(33),流(34)在丹素(35)。虽钟繇(36)刊五熟之釜(37),窦宪勒燕然之山(38),未足显功,抑有异数(39)。是用锡(40)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41)有似带之期,泰华(42)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

  中书侍郎(43)兼户部尚书平章事(44)臣崔胤宣奉。

  注:(1)唐昭宗年号,四年是公元897年。

  (2)杭州。

  (3)绍兴。

  (4)古时总揽军政大权的地方官。

  (5)考察州县官吏政绩事宜。

  (6)处理、安置。

  (7)屯田,多有节度兼领。

  (8)招降、讨逆。

  (9)始于东汉,原意非三公给与三公同等待遇,魏晋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至南北朝末,以仪同三司为官号,并置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唐以后,仅为散官。

  (10)检察、考核。

  (11)武官之首。

  (12)中书省的长官。

  (13)凭证之物。皇帝赐与的信符

  (14)镇江。

  (15)绍兴。

  (16)起于战国,凡破敌杀将者,官上柱国。位极尊宠,唐宋制,视正二品。

  (17)邓骘,后汉人,其妹是和帝后,官车骑将军。和帝死,策立安帝,拜大将军,辅政期间,崇节俭,罢力役,推进贤士,天下以安。

  (18)孔悝,春秋卫正卿,逐辄立蒯溃,是为庄公。庄公德之,铭于鼎。

  (19)孔子所修春秋。

  (20)策同册,赞扬美德记载功勋于册上。

  (21)超越本分,地位在下,冒充地位在上名义、礼仪等行为。

  (22)污染。

  (23)齐民、平民。

  (24)长江以南地区,中原人看来在长江以外,故称江表。

  (25)事物变化的关键时刻。

  (26)妖气。

  (27)瘦弱。

  (28)粤同越,今绍兴。

  (29)今杭州,古称余杭。

  (30)法度。

  (31)辅助。

  (32)超过。

  (33)旂:旗上画有龙形,竿头系铃。常:旗上画有日月,示天明。王建太常,诸侯建旂。

  (34)传播。

  (35)士大夫服饰。

  (36)三国颖川人,汉末举孝廉,累官侍中、尚书、仆射。入魏,累官太傅,工书尤精隶楷。

  (37)《钟繇传》,魏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铭之曰:“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旅。”

  (38)窦宪,东汉人,其妹为章帝后,章帝死,和帝即位,永元元年(89年)任大将军,率兵击败匈奴,直追至燕然山(今蒙古抗爱山),刻石纪功而还。

  (39)名位不同,礼亦异于寻常。

  (40)同赐。

  (41)长江、黄河、银河。这里指天上银河。

  (42)泰华:泰山、华山,一般指泰山。

  (43)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中央行政总汇。中书决定政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侍为中书、门下,尚书所属长官的副职。

  (44)始于唐初,唐中叶后,凡实际任宰相之职者必在其本官外加平章事衔,意即共同议政。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