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鹏(1916—1941)又名王听涛,1916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东林。他的父亲是县内著名的画家,年轻时去上海美专学习,后参加北伐国民革命军做政治宣传工作。北上到济南时,亲眼见到不少革命志士被蒋介石惨杀,颇感失望,离开部队回到了老家。但他带回了不少宣传物品,给家庭带来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这使幼小的儿女也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
王化鹏7岁进村办崇兰小学读书,11岁随父亲到县城二戴小学求学。小学毕业考进嵊县中学,中学毕业后到杭州考入社会教育学校。他从小勤奋好学,在中学读书时就喜爱文学,不仅喜读世界名著,而且自己也进行创作。他曾和周丹红及弟弟王梦飞组织过一个文艺团体,取名“飓风社”,并出刊《飓风周刊》。后来又有一些校外的文艺青少年参加,其中也有地下党员负责指导,这样使大家得到了阅读进步书籍和马列主义著作的机会,有了共产主义的向往。化鹏酷爱诗人马雅科夫斯基那种音节短促、节奏鲜明而富有战斗色彩的诗篇,他也学着写这种诗作。在校时,他常有诗作和译文在壁报等校内刊物上发表。同时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参与印发救亡传单,参加示威游行等,以至在第二学期被校方开除。在返家途中又被国民党特务抓去,以宣传赤化、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坐了6个月的牢。但是反动派的迫害并没有把他吓倒,相反使他更清楚地认定自己该走的路。经保释在家住了半年,又与胞弟王梦飞赴杭州,进了省立杭州师范学校,攻读体专科,同时学习音乐。
王化鹏进入杭师后,依旧和市里的进步青年保持联系。1937年11月下旬,日军侵犯杭州前,杭师部分师生由学校组织向浙东撤退,到了浙西建德作短期休整。当时的进步教师王耘庄和张同光号召同学们离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王化鹏兄弟和10多位同学热烈响应,一同离开学校,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抄收广播中的抗战消息,从逃难同胞中打听前线战况,出刊《救亡情报》。王化鹏既当记者,奔走于车站码头;又当售报人,叫卖于街头巷尾。他们到浦江,到永康,多方寻找抗日工作岗位,一面如饥似渴地读进步书籍,一面进行自我训练,学习口头宣传本领,向群众作各种抗日宣传工作。王化鹏从容老练,表达能力强,演讲时有声有色,听者动容。1938年春,他们又随教师王耘庄到金华,在浙江省第四游击支队分别担任各中队的指导员。化鹏在第三大队第七(或第八)中队,他与士兵同吃大锅饭,同睡统地铺,向他们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抗日救国的道理。七八月间,化鹏与同学们仍由老师王耘庄介绍,到永康方岩参加新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倡办的省抗日自卫会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9月,参加全省县政工队集训总队集训。集训后王化鹏参加了以姚旦为队长的省政工队第一大队第二队。10月,随队出发浙西前线,受命开展对敌“政治进攻”。我党要求同志们在这个旗号下到浙西开辟工作,散播革命种子,开展党的活动。当时,先后编队从方岩出发的各队中,以姚旦队中的党员为最多,化鹏就是其中之一。
王化鹏在浙西敌后先后到过吴兴、桐乡、崇德,任过菱湖工作组组长,州泉工作组副组长。当年的浙西环境非常险恶,斗争尖锐残酷,王化鹏工作得很起劲,还抓紧时间读书看报,写诗作文。从1939年到1940年短短一年间,他写了很多反映战斗生活的短诗。他的诗清新、质朴,充分反映了同志们的如火豪情。登在队刊《突击》半月刊上,流传到浙江、桂林后方和香港文化界,得到好评。
1940年夏秋,王化鹏调入吴江县政工队,负责民运工作。不久,苏浙特别支部成立,他任宣传委员。当时吴江县地处敌伪相互勾结的三角地区,政工队所在地严墓(今铜罗)及其周围,既有国民党的正规军、地方杂牌军,又有日本侵略军和汪伪和平军,情况非常复杂。要在敌人心脏地带发动群众抗日,组织培训进步青年,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危险性极大,任务十分艰巨。同年10月,化鹏与特支其他同志一起在严墓镇创办了青年读书会,组织青年学习进行书刊,教唱抗日歌曲,讨论时政,撰写短小精悍之文章,出版油印快报《正义》和《严墓新闻》,在此基础上发展党员,建立了严墓镇党支部,王化鹏任支部书记。此外,化鹏还亲自动手编写《识字课本》,举办识字班,谱写抗日歌曲,不但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还使党的抗日主张深入人心,得到群众的拥护,从而有利于革命工作的开展。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第二次反共达到高潮。吴江县的国民党顽固派趁势向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发起疯狂的进攻。迫于形势变化,组织决定革命力量转入我党控制下的三区,王化鹏任三区部队的指导员,为使三区部队和民运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化鹏多次深入乡村进行细致的调查,与广大穷苦农民交朋友。当他了解到盛家埭村的地主富农对佃农、雇农的盘剥特别苛刻时,便组织大家学习老区实行的“二五减租”①的农村政策,召开减租减息说理会,为贫雇农撑腰,使地主、富农不得不按“二五减租”的规定办事,又如,他了解到某哑巴家的童养媳受婆婆虐待,便会同做妇女工作的同志去哑巴家做工作,支持这位童养媳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
王化鹏还非常重视争取统战对象,耐心教育当地的乡长和保、甲长为抗日工作出力。如大谢乡庄浜的保长年纪轻、稍有文化、倾向抗日,他就布置两位进步青年与他结交,晓以大义,结果使这个保长自告奋勇做“联村会”的串联工作。还常常为我党提供物质上的帮助,遇到敌情则通风报信,安排隐蔽场所。后来,当我党力量被迫撤离三区时,也是他用化名弄来“良民证”使同志们顺利通过碉堡林立的敌战区。
1941年5月,王化鹏奉命去新四军六师工作。当他离开三区驻地,准备通过新塍转达解放区时,突然遭遇到鬼子“清乡”部队的搜索,不幸被捕,解至吴江敌宪兵队,经受酷刑,坚不吐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品质。后惨遭杀害,时年2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