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中国茶机之父——记嵊籍发明家马传进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马善军 2011年04月11日10:08:24 

  嵊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这一方古老文明而充满灵气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马传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发明了珠茶炒干机,使制茶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功盖茶乡,也为嵊县后来摘取“中国茶叶之乡”的桂冠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中国茶机之父”。

  (一) 坎坷经历,铸就坚强意志

  马传进,字其兑,1928年2月出生于嵊县谷来乡横路坑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高祖马崇嵃,因“五世同堂、百岁期颐”,两次受清朝皇恩;曾祖马先琛,因倡乡团抗洪杨军,保举为按察使照磨①;祖父马克允和父亲马遵仙以农为本,耕读传家。因此,父亲在世时,生活还是比较好的,马传进8岁就进本村私塾读书,四年后进北山书院读高小。

  1942年,因抗日战争,学校解散,马传进就回家务农。不久,父亲因病亡故,幸福的家庭很快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母亲不管家事,因此,15岁的马传进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时值日军封锁港口,茶叶滞销,经济来源也被切断,加上繁重的苛捐杂税,他一家负债累累。次年,出嫁的姐姐也突然死亡,真是雪上加霜,他成为了没有兄弟姐妹、母子相依为命的人,但没有被一个个的打击所压倒,而是选择了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1944年,他借钱娶妻,成家立业,一年后,喜得一子。19岁那年正月,妻儿回娘家探亲,不料母子染天花双双去世,又承担了一大笔丧葬费用。马传进失妻丧子,悲痛万分,一下子变成了人财两空的人。为了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下半年,又借钱娶了妻子,得一子一女,但好景不长,悲惨之神又降临到这个家庭,妻子因病死亡,真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不久,灾难又来到了这个家庭,母亲撒手西去。就这样,马传进又当爹又当娘,与儿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苦不勘言。面对接二连三的灾难,他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弯过腰,而是更加起早贪黑地干活,但还是不勘重负,难以维持家庭的生计,从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家庭劳动力的不足和干活的辛苦,特别是夏天制干茶,白天采摘,晚上炒制,十分辛劳。为此,他就萌发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要使珠茶炒制实现机械化。

  1954年,他再次借钱娶了妻子,并得三子一女。此后,妻子养育子女、勤俭持家,他在做好村会计工作及农业生产的同时,潜心钻研茶机,事业和家庭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进着。苦难和挫折,使马传进铸就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一精神贯穿了他研究茶机的全过程,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理想,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二)不懈钻研,成就巨大成果

  马传进的家乡是山区,同时又是平水珠茶的主产区,茶叶是山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采茶时节,也是茶农最辛苦的时候。千百年来,茶农炒制茶叶,靠的是一双手、一口锅,贴着锅炒茶,一不小心,手就被烫起泡。看似小小的一包茶叶,却饱含着茶农的辛酸:“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六月制干茶”、“茶季到,无老小,起早摸黑累断腰。”更令人酸楚的是,茶农们站10个小时,却还炒不了几斤茶叶,制茶产量十分低下。1951年的一天,马传进看到邻村水磨厂是利用水的自然动力,使之转化成机械能来加工磨粉,这使他得到了很大启发,就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要用水力来代替劳动力炒制干茶。

  这时正是他陷入家庭灾难之中、妻子亡故之时,但他化悲痛为力量,把想法转化为做法,说干就干,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借来经费和木匠工具,在家里研制水力杀青机和揉捻机,足足花了六个多月的空余时间,模型总算制成功了。谁知这消息不径而走,竟传到了省城杭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张堂恒教授闻讯后,于1952年7月,不辞辛劳特地从杭州赶来,来到马传进家里访问。堂堂大学教授亲自到深山冷坳的农民家里,令马传进受宠若惊。而张教授见了这个利用水力来杀青、揉捻的木质模型后,也忘却了旅途的劳累,兴奋地又是赞赏、又是拍照。当他详细地向马传进询问了利用水力杀青、揉捻的原理和构造后,就肯定地说:“利用水力来杀青、揉捻,成本省,效果好,一定能成功”。夜晚,张教授和马传进促膝相谈,谈水力的开发利用,谈国内外的珠茶炒干机的现状。张教授的谈话,使马传进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张教授的鼓励,坚定了马传进研究珠茶炒干机的信心,增强了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去摘取科研成果的勇气。

  1952年1O月,马传进制作的水力杀青、揉捻的木质模型送省农业展览馆展出,一个农民的简陋作品,竞能登上大雅之堂,这是马传进意想不到的事,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马传进利用水力来杀青、揉捻茶叶的愿望,由于当时是属于自制自费阶段,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时得不到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不断地加以改进。

  1958年5月,马传进调任北山区负责小水电建设技术辅导工作,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一边下村勘探设计,一边学习机械原理,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讨教身边的同事,进一步开拓了他的思路。那时建设小水电,正是钢材和水泥相当短缺的时期,他与领导及同事反复讨论,决定“就地取材、以木代钢”,采用“洋土结合”的办法,不久就建成了“谷来溪下山”等多座水电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着又与工程师马纪昌研制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木制水轮机和高压管,均能成功应用,使用寿命在6年以上,直到1968年才陆续换上铁质水轮机和无缝钢管。应用后不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长藤结瓜满天星”的报道,主要报道马传进等北山人民战天斗地,土洋结合,以木代钢建设水电站的成功事迹。

  报道一出,立即引起了国家水利部领导的重视。1960年5月,水利部副部长何璟与水利科学院院长在省水利厅厅长张振峰的陪同下来北山视察,何部长充分肯定了北山人民在建设水电站方面的首创精神。与此同时,又引起了国际友人的关注,这年6月,省水利厅张振峰厅长、宁波地区马纪昌工程师、嵊县县长欧阳亚东陪同苏联专家伊凡诺夫一行十多人来北山考察,对马传进等创造成果啧啧称赞。此后,北山的小水电站像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

  此外,马传进还革新了造坝技术,设计干砌块石拱型拦河大坝十多座,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牢固程度十分可靠安全。这一技术得到了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吴纪贤的高度评价。

  马传进在小水电事业上取得的成果,为成功研制茶机进一步积累了十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他1952年的木质茶机模型试验失败后,心里立下了一个誓言:一定要实现制茶的全程机械化。

  他在农闲之时、工作之余,一心扑在茶机研制工作上,经过反复改装、调试,于1958年春研究成功,木制的水力杀青机和揉捻机在横路坑村投入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工效比手工提高近十倍。上级领导引起充分重视,多次来村召开现场推广会,这向制茶机械化迈出整整一大步。但他没有因此而满足,不断的对模型进行改装,拆了又改,改了又拆,反反复复,经过半年多的调试,铁木结构样机试制出来了。但实验操作后,所制珠茶的圆紧度远远不及手工制作水平。此后,他又经过5年多的试制,但还是达不到要求。1964年4月,他在一次试验茶机运行时,不小心衣服被卷入减速轴中,整个人被击倒在地,腹腔大出血,顿时就失去了知觉,被立即送往医院实施抢救。

  危险期一过,他向医生再三要求提前出院,继续搞茶机试验工作。当时,很多亲友前来看望,还好心地劝说:“珠茶炒干机是无法研制成功的,机器不管怎么灵巧,总比不过人的脑和手”。这席话对马传进启发很大,他随即转变了思路,认为珠茶质量好坏还必须从手工制茶的方法去探究原因和规律。于是,他就一连走访了数十家初制茶厂,向那些手工制茶的名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微小的难以发现的珠茶成形规律,即力点、力向、力度,更重要的是茶叶炒制到后期即将变硬时,必须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回软。正是因为这些不同问题的存在,珠茶质量才会有差别。不久,他就把这一规律应用与炒干机结构上,同时加上了覆盖装置,再进一步改进试验,经过千百次的探索实践,绘制了完整的结构图纸及装配机灶以及操作技术说明书。在张德兴和浙江农业大学薛运凤、方辉遂的协助下,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对模型机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最后终于研制成功。1968年10月3日,由省特产公司主持,经六个省级单位联合鉴定,命名为“工农型珠茶炒干机”。经现场测试,与手工制作相比,工效提高十倍以上,质量提升二个等级,燃料节省三分之一以上。该机迅速在全省推广使用,并很快推广到全国珠茶主产区。

  1972年,政府大力号召采用小苗带土插秧、手工插秧。接着,马传进承担了绍兴地区“7型人力插秧机”科研项目,经反复调整、改进样机,最后研制成功,共出机143台,机插面积3500多亩,使用情况良好,深受群众好评。为此,绍兴地区于1977年7月25日在嵊县召开“7型人力插秧机”鉴定会,会议决定批量生产。不料,国家对插秧技术进行了转变,全部采用长秧龄的大苗、壮苗新技术,要求研制人力插秧机的单位立即停产。就这样,经过几年心血研制的插秧机就此“流产”,一点也没有发挥作用,马传进的心情显得不是很愉快,但他对科技事业的那份热情始终没有改变。

  1979年,马传进又对自己发明的“工农型珠茶炒干机”进行改进,经过三年的努力,改进后的炒干机命名为“6CC-工农84A型珠茶炒干机”。1982年6月,经省农机鉴定站主持鉴定推广。其优点是结构合理紧凑,单机传动,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性能高,维修方便、使用安全,珠茶质量比原来有所提高,能源消耗有所降低,深受广大茶农欢迎。据嵊州市林业局统计,从1969年开始珠茶炒制实现全程机械化至2006年1月,创造经济效益达十多个亿。

  马传进一生积极钻研,成果突出,荣获了多项荣誉。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3月,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工业交通基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1977年,首次荣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978年,当选中共嵊县县委候补委员,并选为中共浙江省委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1982年,他在省茶机协会上发表了题为“论珠茶成形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论文;1983年获省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1984年6月作为珠茶炒干机第一发明者,获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其事迹载入了《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1985年,当选嵊县第七届政协委员;1987年获工程师职务资格。先后工作于北山电厂、县农林水利局、县电气化办公室、县农机研究所、县农机管理总站等单位。(三)发挥余热,继续情系茶机1988年,花甲之年的马传进从嵊县农机总站的岗位上退休,但每逢茶季,他总是经常下村为茶农作茶机技术的辅导,得到了广大茶农的好评。不仅如此,他还全心全意培养接班人,他的次子马兆林、三子马科林传承了父亲的茶机事业,并有了新的发展。此外,他还充分发挥余热,继续为茶机事业作贡献,与三子马科林一道将原先发明的茶机调位装置改装为调位离合装置,其优点是增加机械使用寿命,提高珠茶炒制质量,一年后,全县茶机全部改装完毕。接着,又与马科林一起成功研制了多功能制茶机,可适用与一家一户,应用广泛,于1995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马传进年轻时的设想和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均已实现,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为了茶机事业,付诸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一次茶机试运行时不小心被轴击倒,腹腔大出血,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茶机事业是他的生命。

  注①:按察使照磨:正九品小官,其职责类似于现今审计部门。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