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张姓系出黄帝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张氏得姓祖是黄帝的子或孙一直有争议)这就是说我张氏后裔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嫡系后裔,得姓有五千年之久。早在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命大臣甄别确定全国十大姓作为“国柱”,而清河张氏位列第一,排在“国柱”之首。历来民间就有“狗毛张,遍地王”之说,足以说明我张氏之人口众多。根据2010年4月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张姓户籍人口列第三位,占全国总人口的6.8%还多(8750多万)。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林宝撰《姓纂》,列出了43个张姓郡望,清河仍排首位;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陈彭年奉诏修《广韵》列有14个张姓郡望,清河仍列第一位。故此,绝大多数张氏后人均以‘清河’作为姓氏徽号。
张姓为嵊州的第一大姓(2002年底嵊州有张姓户籍人口59775人,列第一)。确切的是那一支张氏的先祖最早来嵊州大地繁衍生息已经无从稽考。据笔者考证,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所修的《嵊邑续修珏芝张氏世谱》中载,“始祖稷公仕南朝,齐永明五年(487年)任剡令而宦居剡西珏芝里”。现存最早的县志《剡录》中也有“张稷仕南朝,齐永明中任剡令而宦居珏芝里”的记载;这是张氏在嵊州落业的最早的历史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随着历史上一次次人口大迁徙,时至今日嵊州的张氏支派已不下十支。从现存的嵊州各支张氏宗谱来看,有很大一部都自述出自南宋魏国公张浚之后。但同时在这些张氏家谱,对张浚前后的世系表述又各不相同,自成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在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中以门第、家世来决定一个人和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这样一来,修谱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世系接到某个与自己家族毫不相干的帝王或历史名人之下,用以来抬高自己家族的声望和社会地位,达到“光耀门楣”的目的;其二,家谱作为封建制度维持家族管理的工具之一,为了达到教化后人、敬宗收族之需要,也会在修谱的时候攀附名人高官,来提高族人的集体荣誉感;同时用先辈的光辉事迹来激励、感召族中后人,为争取更大的荣誉而发奋努力。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同祖不同系”的荒谬之事。才使黄宗羲在《南雷文定三集•淮安戴氏家谱序》中写下了:“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的惊人之语。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考证整理,把嵊州境内有家谱世系可辑的,各支张浚后裔作简单的表述,以方便大家查考。
张浚在嵊州的后裔可分三派。
一、是其长子张栻的后裔,主要有:
① 长乐镇雅张张氏,堂号萃涣,谱名《淼溪张氏宗谱》民国三十五年修本三十四卷,首一卷;1999年修《雅张村志》。根据宗谱记载,其始祖为唐朝元和(806—819年)状元张又新,出任会稽郡守迁居绵竹,传十世至张旸,任剡县县令,居宦磡头,卒于任所。其子张奎自宦墈头迁居剡西雅张。家谱自宋淳熙己酉年(1189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先后十四次续修,世系传承斑斑可考。排行自三十五世起:隆(洪)熙(之)美(亩)裕(起)贞(家)操(声)节(永)义(庆)奇(孝)偶(友)咸(传)臧(芳)冠(荣)裳(全)亨(康)远(寿)功(英)誉(俊)齐(超)征(伦)。1996年新修《雅张村志》,世系记录至第四十九世,亨字行止。主要人物有嵊州市在科举时代的“最高功名”获得者,清道光十五年的“会元”张景星。谱载一~十三世世系如下:
第一世 又新:又名盘铭,唐元和(806—819)间状元及第,出任会稽郡守迁居绵竹。生一子,超。
第二世 超:字端礼,唐开成(836—839)间任饶州同知。生一子,蒙。
第三世 蒙:隐居不仕。生两子,渟、潮。
第四世 潮:字敬旸,举人。生一子,览。
第五世 览:进士,授同知。生两子,逾、逸。
第六世 逸:天台县尉。生一子,暄。
第七世 暄:字文回,登刘益榜进士,授明州府通判,生两子,镇、铭。镇为银青光禄大夫,任河道总督,生两子,述、周。张述为南宋绍兴(1131—1161)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第八世 铭:字廷谦,临安太守。生一子,浚。
第九世 浚:字德远,又字宏杰,号紫岩,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两知枢密院事,宋孝宗朝宰相,抗金名将。生两子,栻、杓。
第十世 栻:字敬夫,号南轩,理学大师。卒后追谥“宣”。生三子,旭、耆、旸。
第十一世 旭:字诚斋,淳熙间进士,任福建提点刑狱。后升兵部尚书。
耆:字朗斋,淳熙间进士,任中书舍人,后为右参军。
旸:字信斋,淳熙间进士,知嵊县令(查民国《嵊县志》无此县令记载),宦居剡西宦墈头。卒于任所。生子两,荟、奎。
第十二世 奎:字永光,行万二,自宦墈头迁居剡西雅张。生二子,堪、均。张堪 字培卿,任临江府通判。
自宋淳熙间张奎迁居雅张后,在宋末元初之时分为三支,四世孙中除艮夫留居雅张外;廉夫分支迁往黄泽镇许宅村,宗谱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开始与雅张分修,现存宗谱为民国二十四年所修的《剡西张氏宗谱》六卷,排行字辈同于雅张;震夫迁往溪口(此支待考)。此后又有从雅张后裔分迁花竹湾、逵溪和桐庐的后裔。
② 三界清水塘派,堂号济美,谱名《剡北张氏宗谱》现在所存宗谱为同治八年修本残卷。其世系上追宋“国子监祭酒”张璘。根据宗谱记:张栻之孙,束三公讳锡,字易金。宋承奉郎,迁居绍兴府山阴县之余贵庄(今马山镇桑余村)。其子万二公讳赟,字惇美,在宋端平年间,抛弃官职(宣义郎),在家读书赋诗、游山玩水。一次偶尔间经过今友谊陈村之后岩山,见此地众山迥绕,林木茂盛,环境幽雅,顿生流连之心,遂将全家迁来后岩落业。根据其同治八年的残谱记载,世系已修录之第三十世。第一~十二世世系如下:见图一
③剡湖街道南山塘派,未能发现家谱,只有其分支沙园村有《剡北张氏宗谱》民国十七年修本六卷,存一、二、六卷。剡北南山塘、沙园张氏,谱名分别是《南山塘张氏宗谱》(未见其谱)和《剡北张氏宗谱》,据沙园记载,始祖魏国公张浚,护驾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杭州,其曾孙张辕又迁居嵊州城中,再传五世至张永旭转迁南山塘,永旭生六子,其第三子张溋再徙居沙园。现见于沙元谱中最早的修谱时间是乾隆戊午年(1738年),有翰林院编修商盘撰写的《乾隆戊午年重修谱序》为证。此后又有乾隆三十六年、嘉庆八年、咸丰四年、民国十七年等四次续修。该派经过900多年的繁衍生息,后裔已传之二十九至三十世之间。因为暂时找不到《南山塘张氏宗谱》,可惜《沙园张氏宗谱》也仅存卷一、二、六,故不能对其始祖作更进一步解释。另又有从南山塘分迁剡湖街道新华村(土名竹筱湾)的后裔。世系见图二
二、是其次子张杓的后裔。主要有:
①三界茶园头、浦口上林、仙岩岙底、崇仁新官桥、应桂岩、裘岩一系张氏。现存的家谱有民国九年修本《剡东五都上林张氏宗谱》三卷,堂号清河;民国本《岙底张氏宗谱》、应桂岩、裘岩支的《嵊邑张氏宗谱》(民国本),堂号清德;茶园头和新官桥两支已无谱可考。据现有家谱整理出世系如下:见图三
本支张杓后裔,自张杓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临安后,以此为基繁衍生息。张杓生三子,张琜(球)(1157—1230)吏部尚书,张珍(1169—?)兵部左侍郎,张玖(1163—?)刑部尚书。张珍和张玖迁湖州。下面详述张琜和张玖在嵊各支传承关系:
张琜之子张绵后三世张湮泉自临安迁居剡西二十八都永富乡富顺村(无此地名,次支待考)。张佛圣自临安分居新官桥,张佛珊(1324-1382)自临安迁居三界,张玖之孙张祉分居嵊邑五都上林,祉长子后两世,有张勤自上林分居剡西珏芝。后三世有张霞自五都上林分居下家岙(岙底)。其中上林谱在文革时期为免遭厄运,在藏匿的时候不慎烧毁了谱序部分,只留下了世系和行传,留存于浦口街道上林村。岙底谱虽留有全谱在仙岩镇岙底村,但已是破损严重,不可翻阅,引以为憾。其中分居三界的张佛珊的六世孙张长春(1521-1597):自三界转迁五十五都三图老张家水口庵(茶园头),传四世有张子陈(1663-1736)自三界茶园头张家出继到应桂岩应氏,后裔易姓为应,其长子曰一公留居应桂岩;次子曰二公过继给裘岩一裘氏人家改姓为裘。根据《嵊邑张氏宗谱》记载,茶园头张家在清朝中期人丁极为兴旺,但随着外迁人口的增多,到现在已仅有三户人家。上林张氏连同其岙底、杜潭分支,惶惶然已成剡东巨。真是“沧海桑田,变幻莫测”。
②剡西雅堂派。雅堂者,今之甘霖镇马塘村。明中期自山阴琵山村迁居嵊西清化乡雅堂村(今甘霖镇马塘村),堂号履远,现存家谱为同治八年本《雅堂张氏续修宗谱》三卷。排行字为:干、原、忠、信、福、士、昂、玉、文、德、茂、泰、胜、忠、肃、恭、仁、义、存、心、谦、和、处、世、华、国、传、家、孝、友、经、济。谱中记载世系上接《山阴琵山张氏宗谱》,其远系先祖为汉朝张良、唐朝张九皋。谱中说宋魏国公张浚次子张杓的孙子张坚为台州府尹而宦居黄岩。张坚曾孙元舜迁居琵山后其九世孙茂略迁居剡西雅堂。但在世系中,对张浚之子的记载琵山谱与雅堂谱又稍有出入,琵山谱载浚子枃,但雅堂谱载浚子杓,为忠实本支谱记,这里的世系以雅堂谱所立,谱系如下:见图四
三、是幼子张翼的后裔。(此子未见于正史,唯有余姚之《钱库岭张氏宗谱》的世系中有所记载)。
张翼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临安(今杭州)后,在淳熙年间(1174~1189)由临安隐居剡城集贤坊(今剡山小学一带)。其后裔分居城中、石磺下路头、鹿山街道孟爱、莲塘、花田胡公庙等地,现存家谱为民国二十二年修本《西城张氏宗谱》四卷,堂号孝友。排行字辈自第五世起:昆、廷、世、希、寿、朝、惟、志、达、永、保、万、家、兴、光、天、式、名、人、孝、友、传、声、远、诗、书、衍、泽、长、家、支、俾、而、大、奕、禩、发、其、祥。其后裔世系修录至二十三世,排行字为人。关于其世系在卷三就开宗明义“第一之十三世生卒失稽,行次莫考,自十四世起才历历在目。”谱载世系如下:
第一世浚:字德远,又字宏杰,号紫岩,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两知枢密院事,宋孝宗朝宰相,抗金名将。生三子,栻、杓、翼。
第二世 翼:字羽仪,官行军司马,宋淳熙年间由临安迁剡之集贤坊。生失,卒于宋绍熙五年四月初三。
第三世 耀:字荣一,宋开熙间官副使。生失,卒于宋绍定四年八月初三。
第四世 龙:字御天,生失,卒于宋咸淳二年七月廿八。
虎:迁居东阳。
第五世 衮:字华七,元元贞间官国监。生失,卒于元延佑六年二月十三。有孙四人:廷勋、廷耀迁花田胡公庙。廷贵、廷胄仍居城中。
扆,字华荣,邑庠生,迁孟爱。生失,卒于泰定四年三月廿四。
综上各支所述:在这三系张浚后裔的世系中,相同的只有张浚父子三人,即(张浚、张栻、张杓),其他前后相连的几代世系都有各自的传承表述,莫不一宗,就像西城张氏之始祖张翼亦如天外来客,谁又能为此做出正确的解释,使人如坠迷雾。抑或,“年久岁湮,宗枝莫辨”是为至理名言。
注: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宰相。西汉留侯、唐朝开元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任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绍兴七年加金紫光禄大夫,十二年封和国公三十一年进魏国公,隆兴二年致仕,八月张浚逝世,宋孝宗赠太师,谥号:“忠献”。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忠献公长子,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后历知抚州、严州。转任吏部员外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兼侍讲,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淳熙七年三月卒,度宗景定二年赠“华阳伯”,谥曰:“宣”,从祀孔庙。
张杓,字定叟,张浚次子,以父荫出仕承奉郎,历任广西经略使机宜,严州通判转迁转两浙转运使通判,不久就以直征猷阁升副使改任临安府知府,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栋山陵事,宋光宗即位升保文阁学士,平江、建康知府、龙图阁学士,江西安抚使,创立了“芦川书院”。
张翼(?——1194),初名择,字羽仪。忠献公幼子。(摘自《西城张氏宗谱》)官至行军司马。宋淳熙间由临安迁居剡城集贤坊。
(本文作者:系绍兴家谱协会会员,现任职于浙江高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
民国三十五年《淼溪张氏宗谱》1999年《雅张村志》;
同治八年清水塘《剡北张氏宗谱》(残谱);
民国九年《剡东五都上林张氏宗谱》(世系卷)网友cyingyi1的《嵊邑张氏宗谱》;
民国十七年沙园《剡北张氏宗谱》(卷一、二、六);
民国二十二年《西城张氏宗谱》;
同治三年《剡西雅堂续修宗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