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简介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市志办 2011年04月27日16:52:20 

  尹功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尹功祥,1929年10月出生,黄泽镇白泥坎村人,民间乐队队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是《夏雨》和《春风》二乐章。尹功祥19岁开始跟魏淇园先生学习鼓曲《都花》、《辕门》等吹打曲。1952年开始学习魏淇园先生创作的《春风》、《夏雨》、《秋收》、《冬乐》四季曲。1955年《春风》乐章参加省级会演。《夏雨》乐章在1956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获省文化局创作奖;195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大会上表扬,全国会演结束后在怀仁堂后花园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同年6月接上级通知到杭州饭店为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特地演出《夏雨》节目。现《夏雨》曲谱已被上海音乐院出版和制作唱片收藏。

  尹功祥在鼓曲《都花》、《辕门》和魏淇园先生的四季曲演奏中发挥打奏乐器“五小锣”作用,已传承50多年历史。在打奏乐器中“五小锣”敲打节奏鲜明,音调打击吹奏融合一体,演奏风格清新优雅。

  俞樟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

  俞樟根,1932年11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主要作品有《象》、《群鸡》、《金鱼盒》、《九狮舞绣球》、《老寿星》、《麻姑献寿》、《还我河山》、《秦陵铜马》等。作品先后获得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金杯奖等,并赴国内外大型展览展出。

  俞樟根8岁随父学艺搞竹编,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掌握了竹编中的所有编织技术,先后创作编制了200余种竹编新产品,不仅传承了历史的编织技法,并有所创新。几十年的竹编创作中,总结了竹编技法,并和徐华铛合作出版《工艺竹编》、《竹编》两本书。

  俞樟根的竹编作品精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篾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

  宓风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泥塑)传承人

  宓风光,1956年11月出生,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泥塑)传承人。1978年师从柳成荫,在师父的影响下,把无锡泥塑艺术融入嵊州泥塑,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浙派泥塑,与天津、无锡并列,形成中国泥塑三大派系。

  宓风光1989年创办嵊州“浙江泥人宓”研究所,继承先辈的传统技艺与技法,发挥其速写绘画才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作的系列作品《百脸谱》、《中华民族》、《世界首脑人物》、《千人脸谱》、《水浒人物》等均获全国金奖。此外,还以全新的手法创作了单件精品,如《三百六十行》、《老夫老妻》、《屈原》、《藏民》等1000多件,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泥人宓,全国闻名。

  宓风光的作品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尤其是人物,更是个性鲜明,活灵活现,让人们得到了完善高雅的艺术享受。

  李柏汀省级非物质文化(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

  李柏汀,1942年10月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黄泽戏剧服装始于20世纪30年代,戏剧服装俗称“行头”,主要有戏衣、头盔、戏鞋三大类,是古代服饰的美化和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装服饰为主,杂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明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戏剧服装沉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和千锤百炼的精华,它集中国古代服饰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这其间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服装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刚刚恢复传统戏演出,戏剧服装奇缺,李柏汀利用原来村办剧团在文革期间幸存的戏装,依样画葫芦,翻版制作,至今与儿子李秋明一道创办了戏剧服装厂,引进了电脑绣花机等设备,年产值已超过1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地。

  李柏汀的戏剧服装产业,以品种配套齐全,制作工艺精湛,受到了全国戏剧界青睐。

  钱增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钱增法,1958年4月出生,嵊州市长乐镇二三村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多年从事农民吹打乐活动,能熟练吹奏唢呐、尖号和司鼓,博采民间艺术众长,是长乐农民吹打乐的领军和代表人物。钱增法自1975年开始学习吹打乐,起初主攻吹奏唢呐、尖号,1993年起改习司鼓,目前担任长乐农民乐队司鼓、指挥和长乐农民乐队负责人。1993年,担任吹打乐《斗角》司鼓,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2002年,担任吹打乐《万马奔腾》司鼓,参加浙江省首次调演获二等奖;2006年,担任吹打乐《九州方圆》司鼓,参加中国锣鼓邀请赛获银奖。

  钱增法吹奏唢呐、尖号技艺娴熟,具有1人同时吹奏2支尖号的绝技;司鼓熟练、鼓点清晰、转折显著,指挥动作潇洒,能调动整支乐队的演出气势。

  郑剑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郑剑夫,1955年出生,浙江省根协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获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雕艺术家等称号。

  郑剑夫19岁开始学艺,后师承周喜老艺人学习根雕,长期重视根雕艺术创作与研究近30年。其创作的根雕作品《十八罗汉》、中国第一套根雕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金陵十二钗》等,都获得国际和全国金奖。郑剑夫致力于古沉木雕的开发,是古沉木雕的创始人。全国根协主席马驷骥曾经这样评价郑剑夫:你不但是嵊州根雕的龙头,也是全国根雕的龙头,并欣然挥笔为其题写“潜心雕龙”四个大字。

  郑剑夫的根雕作品呈自然造化之神奇,现天人合一之妙境。

  徐益祥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徐益祥,1936年1月出生,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师从民间艺人钱维高先生。徐益祥创作的吹打乐乐曲《欢天喜地》、《闹春》、《九州方圆》、《齐心协力奔小康》等曲目已成为长乐农民吹打乐队的保留节目。1988年,创作的吹打乐《欢天喜地》参加浙江省第二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1990年,创作的吹打乐《闹春》参加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调演获二等奖;2006年,创作的吹打乐《九州方圆》参加中国锣鼓邀请赛获银奖。

  徐益祥善于博采民间艺术众长,能创作、改进吹打乐乐曲;擅长吹奏唢呐、司鼓,司鼓节奏感强,表演诙谐。

  郭金木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

  郭金木,1952年6月出生,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吹打)传承人,黄泽镇铜管乐队、鼓乐队队长。19岁开始跟魏淇园先生学习鼓曲《都花》、《辕门》等吹打曲。

  自创的节目有《庆丰收》,还有《四季曲》,即《春风》、《夏雨》、《秋收》、《冬乐》等,现在组织成立了黄泽镇铜管乐队。

  郭金木从小喜爱音乐,加上受邻居魏淇园老先生民间音乐的熏陶,因此,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音乐的种子。1968年郭金木初中毕业后就加入了村里的乐队,从此与笛子结下不解之缘。2006年6月9-10日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他先后去绍兴、杭州参加了节目《夏雨》演出。

  郭金木擅长笛子、二胡、唢呐、小号等乐器。笛子吹奏节奏鲜明、音调相融,演奏风格清新优雅。

  黄美菊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越剧)传承人

  黄美菊,1973年9月出生,嵊州市越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越剧)传承人。1997年,拜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为师,是金派艺术的理想传人,并有“小金采风”之称。

  黄美菊特别擅长演大家闺秀,表演细腻传神,力求以人物性格为依据,刻意准确把握角色个性和挖掘内在感情上下功夫,反对形式主义的“千人一腔”,在主攻金派的同时,并能演唱戚派、吕派等流派。

  黄美菊的演唱委婉流畅、刚柔相济、韵味浓郁。她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忍辱负重、深明大义的貂蝉,善良、正直、泼辣的严兰贞等形象。2003年在新编历史剧《蔡文姬》中饰演蔡文姬一角,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一致肯定,并荣获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中国越剧节“十佳”演员称号,实现了越乡梅花奖零的突破。

  徐华铛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

  徐华铛,1944年2月出生,中国竹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承人。1978年12月开始,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俞樟根学习竹编技艺。徐华铛致力于竹编艺术的开发研究已达29个年头,除完成竹编的创新设计外,悉心整理总结竹编工艺100余种编织技艺及制作工艺。先后独著和合著了竹编技艺著作6部,其中《中国竹艺术》、《竹编工艺》、《竹编》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与俞樟根一起设计的大型竹编精品《龙船》获国家轻工业部创新作品一等奖;设计的挂屏《雁荡山》、《绍兴东湖》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策划设计的竹编《模特衣架》,使传统竹编走向现代。

  吴筱阳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吴筱阳,1952年11月出生,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师从老艺人周喜老先生,1980年开始创作根雕,长期以来为人物根雕创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艺术道路,是嵊州根雕的创始人之一。1990年至1998年为日本客户制作了大量佛像,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2004年根雕作品《八仙》获全国第九届根石艺术博览会金奖,2005年根雕作品《东坡夜吟》获全国根石艺术博览会金奖,2005年根雕作品《寒江独钓》获省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天工奖。

  吴筱阳的木雕设计制作工艺严谨,造型基础扎实,根雕创作中用材巧妙,形象生动,擅于刻划人物的内在思想感情。

  周扬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周扬,1973年12月出生,工艺美术师,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先生。

  周扬从事雕刻艺术17年来,作品二十余次荣获全国省市金、银奖。2004年在由团中央、中国文联举办的全国乡村青年工艺制作大赛中荣获根雕唯一金奖,并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周扬的作品能巧妙运用材质的美感,动作飘逸,气势磅礴,所创作的作品多被港澳台地区收藏,并多次在港澳开展艺术交流,通过民间文化交流让国外友人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展现了根雕的永恒魅力。

  俞田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俞田,1969年9月出生,工艺美术师,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师承木雕工艺师袁水法,掌握了木雕中的技艺后,转向树根雕,2004年后独研竹根雕。

  俞田从事雕刻创作近20多年,作品涉及木雕、树根雕、竹根雕及石雕,擅长人物雕刻。近年来致力于竹根圆雕人物的创作,在传统的雕刻技法上推陈出新、大胆突破,创作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竹根圆雕作品,开创了现代竹根圆雕领域的先河,作品先后多次在国内多家报纸、杂志刊登。

  俞田善于在传统题材上大胆尝试现代做法,结合雕塑、陶艺等手法,吸收借鉴各种姐妹艺术融会贯通,丰富、发展和创新了传统竹根圆雕艺术,开创了现代竹根圆雕艺术的历史先河。

  郑兴国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郑兴国,1964年11月出生,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根艺名家,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传承人。

  郑兴国18岁拜师学艺,1990年南下广东从事紫檀木、黄花梨等珍贵木材的创意雕刻,受到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收藏家们的珍藏。1996年,在郑剑夫的带动下致力于根雕艺术研究,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的《引福归堂》、《东渡》、《苏武牧羊》、《天问》等作品获得全国、省、市金银奖二十余次,并在嵊州艺术村创办了“兴国根石苑”,为发扬继承这项传统工艺不遗余力。

  郑兴国的作品“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将树根的天然美与人工的技艺美完美结合,平中见奇,奇中出巧。

  李秋明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

  李秋明,1968年8月出生,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泽戏剧服装)传承人。

  从初中毕业后,李秋明就跟父亲李柏汀学做戏剧服装,1990年到台州路桥帮人做戏帽,1992年到路桥自己开了一家戏具店,从1994年起,在黄泽开店至今,年产值已超过100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李秋明的戏剧服装曾在“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获优胜奖,在第四届中国领带越剧节中获戏剧乐器类金奖。

  戏剧服装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每一个品种都有它的不同涵义,工序有十几道,主要有制图、裁剪、盘边、打胶、贴铝泊、上彩、装配等,李秋明的戏剧服装产业,以品种齐全、价廉物美受到了全国戏剧界的青睐。

  陈香堂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传承人

  陈香堂,1928年11月出生,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传承人。

  陈香堂擅演的“哑背疯”是前良目连戏中的一个片断,源于唐朝说书,宋元以后慢慢发展为舞,明末清初是此舞的形成期。陈香堂从青年时期就跟老一辈艺人学得了一手民间舞蹈技能,并曾去上海、杭州、绍兴地区演出,均受各级领导的好评。1956年,陈香堂赴沪参加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袁雪芬、范瑞娟、王文娟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的好评,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也对前良目连戏中的哑背疯给予很高评价,并发给锦旗以作纪念。

  1990年,中日两国民间文艺研究工作者专程到前良村观看由陈香堂演出的“哑背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拍摄了录像片。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