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嵊州市区发现越医世家竹氏妇科坐堂地“昌后堂”旧址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朱 刚 2011年04月29日11:56:32 

  嵊州市区老街巷纵横交错,在喧嚣的闹市间,显得朴实无华而相对安逸,窄窄的过道、瓦顶的老屋和住在这里的老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象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延续着它固有的生命节奏,依然淡定如故。东前街29号,一个不大的寻常院落。日前,笔者无意间走进这里,却发现它的不凡身世,竟与嵊县历史上的越医专科世家“竹氏妇科”有着紧密关联……

  一代名医曾在“昌后堂”坐诊

  两扇发黄的古旧木门和高高的石门槛、条石砌成的门额上隐约有三个精美刻字,右侧一个“昌”字很是清晰,当笔者的脚步停留在这个老台门前时,突然想查询其历史的欲望,无奈遍寻坊间乡人,均不知其然。

  带着些许遗憾准备离开,再次望见门额那个俊秀的“昌”字后面的空白处,突然有一种想揭开它前世神秘面纱的好奇和冲动。因为文革的缘故,整条老街的很多刻字都曾被涂抹过,29号门额上的字也不例外,站在旁边的一位老者看出了我的心思,取来了两根竹竿,将覆盖在左侧两字上面已经班驳起翘的墙灰轻轻敲落,然后“昌后堂”三个楷体阴刻的繁体大字便清晰显现出来。

  回家翻查资料,于《绍兴史志》中发现一条关于“嵊县城中昌后堂”的介绍:“嵊县竹氏妇科,以芷熙医术最精……至城中后,先后在昌后堂、天德堂坐堂行医,诊务频繁。”至此,才发现原来昌后堂跟老街巷其他民居一样确实有着一段隐秘的剡城旧事。专科世家的严谨学风

  竹氏妇科,系清嘉庆年间竹秉仁所创。竹氏世居嵊县,秉仁之子忠高、孙篆甫均承家业。篆甫传子芷熙、芷源,授徒张禹川。

  竹氏妇科中,尤以芷熙医术最精。竹芷熙中秀才后,弃儒行医,迁王山头村(今属浦口街道)开业,既承家学之长,又能博采众长,于医理多有创见。曾受聘《绍兴医药学报》为特约撰稿人,发表《胎前忌用熟地说》、《产后忌用黑姜说》等论著,《社友治验录》中载有其《产后小便出粪》、《对口治验》、《产后中风》等文章。后来随着名气的渐大,竹芷熙来到剡城,先后在昌后堂、天德堂坐堂行医,诊务频繁。

  河北名医张锡纯十分赞赏好友竹芷熙的医德医术。据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著录,里面有一则竹芷熙亲自叙述的真实故事——

  嵊县葛溪口是嵊东山名,层峦迭嶂、峰回水绕之地,吴氏聚族而居,约四五十家,以种茯苓为业,其种苓之法,秘而不宣,甚至连亲戚都不透露,新昌、嵊县一带药店里所用的茯苓大多出自这里。

  有一年春天,吴氏儿媳生病,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前来诊疗。病人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无疗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

  正当芷熙束手无策之时,忽然有一人进言:“何不用补药来缓解?”当时芷熙认为此说纯属无稽之谈,这个时候用补药,实在心无见识,所以没有答应,当他第二天早起的时候,病人的公公竟然跑来告诉他儿媳的病,因为昨夜用了补药已经痊愈了。竹芷熙将信将疑,不知道这个补药究竟是什么东西,老翁拿了药渣来见他,熬药的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原来茯苓就是老人说的补药。

  竹芷熙半晌不能言,认真思考了病人症状及茯苓产生的功效,庆幸遇到了种植茯苓的人,让自己觉察到了失误,觉得非常愧疚,日后竹芷熙对于茯苓的研究和应用更加予以重视起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科学与神奇,也可以看到竹芷熙谦逊的医德和严谨的学风。

  中医学古往今来,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传统医药也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医在漫长的求索过程中,形成了几大不同凡响的流派,嵊县竹氏妇科作为越医的十大专科世家之一,声播远近、代代相传,它对于嵊县民众医疗康复、妇女保健的突出贡献,是无庸置疑的。

  昌后堂,曾经的坐堂诊疗之地,见证了竹氏妇科医学传播发扬的历史。如今,笔者欣闻嵊县竹氏妇科今已传至第四代,愿其继续传承发扬,为民造福。

  老街已然老矣,作为传统商业中心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弱化,店铺商号的熙攘热闹、街道里舍的声息相闻、空气中飘浮的穿越历史的味道,都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城市改造运动中,一点点减弱,甚至消失,它曾有过的繁盛,被岁月之手抟成几屑历史碎片,沉淀在城市记忆深处,难得钩沉了。老街巷暂且还是安逸的,有种超脱喧嚣的沉静和厚重,吸引人们寻找对往昔场景的怀念;老街故事多,演说着遥远或最近的轶闻,显现出一种连接历史、相通心灵的沧桑绝美。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