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戴逵后裔迁归嵊州记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索 直 2011年04月29日11:56:32 

  自戴逵入剡,生子勃、颙,颙卒葬于剡,而后剡山有戴村而无戴姓,戴逵后裔不知去向,剡中戴氏不知所出。今喜读嵊西里大坑《戴氏宗谱》,方知戴逵后裔徙居各地,剡中一派出而复归,故乐而为之记。

  戴安道破琴入剡,筑舍剡山。

  戴逵(326-395),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东晋立,随父绥、兄逯居京都(今南京市)。少博学,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从豫章(南昌市)名士范宣学。宣赏其非凡,以兄女妻焉。太宰武陵王司马晞使人召其鼓琴,逵不从,怒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兄逯携琴代往,逵遂避居会稽剡县。名士郗超出百万资与其在县城北剡山建宅,逵云“如官舍”,遂居于此。在剡与高士谢安、阮裕、王徽之、谢玄、郗超、高僧支遁等相善,性高节,常以礼度自处。笃信佛,精塑像,然目睹善恶无报,作《释疑论》,与庐山高僧慧远辩论因果报应,书信往复答难近年。孝武帝征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皇太子东宫僚侍,皆不就。为东晋著名隐士,《晋书》有传。在剡生长子勃,又54岁生幼子颙。逵居剡40多年,七十而卒于剡,葬所失记。

  戴逵入剡在晋永和八年(352)至十十年(356)间。镇军大将军武陵王司马晞永和八年七月为太宰,命逵操琴当在此后;永和十二年逯已为荀羡参军守泰山,入剡当在此年以前。永和九年,王羲之于会稽山阴兰亭修禊,逵未至,故其入剡在永和十年(354)较可能。

  戴逵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绘画、雕塑、音乐及文学著作,他那种不畏权势,始终不渝坚持自我人生价值的高风亮节,在潜遗默化中,久远的鼓舞着剡人的道德情操,为人们世代敬重,故《剡录》以戴逵为第一乡贤。颙承父业,高蹈俗外,卒葬剡山,县人建听鹂亭、戴颙墓、二戴书院等纪念,直至民国,每逢三月初三为纪念日,士夫络绎不绝。

  戴勃、戴颙世居剡山,别业桐庐

  戴勃、戴颙兄弟复修父业,隐而不仕,故世居剡山。父亡不忍复奏所传之声,故各造新曲。不趋附权势,中书令王绥诣门听琴,仅供豆粥,不操琴,绥恨而去,若父破琴之风。颙因父忧,悲哀几于毁灭,因此长患羸疾。桐庐县为药王桐君故地,兄弟游之,并别业居止。义熙初,勃患病,无以营疗,颙求海虞令,而诏勃为散骑常侍,事未行而勃卒。

  勃亡后,颙回剡,又因疾去吴下(今苏州一带),士人共为筑室,与三吴名流共游野泽,述庄周,著《逍遥论》,注《礼记中庸》。太尉刘裕命为行参军、琅邪王司马属不就。晋灭宋建,又征散骑侍郎不就。元嘉二年(425)诏为国子博士不就。东宫初建,又征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五年(438)又征散骑常侍,并不就。在剡专修父业,造新弄十五部,长弄一部,合《何尝》、《白鹄》二声为一调,号为《清旷》。

  戴颙,字仲若,无子,女适张邵子。元嘉八年(431),衡阳王义季镇京口(今镇江市),张邵为长史,迎颙至黄鹄山竹林精舍。时义季16岁,常从颙游林涧之美。颙著野服,不改常度,为义季奏《游弦》、《广陵》、《止息》三曲,并改新声,与世皆异。刘文帝欲见颙不遇,谓黄门侍郎张敷曰:“吾东巡之日,当宴戴公山也”。然未遂其愿。宋世子于瓦官寺铸丈六铜像,既成嫌瘦,迎颙看之,颙以为“非面瘦,乃臂胛肥耳”。遂错减臂胛,瘦患即除,匠人等无不叹服。元嘉十八年(441),戴颙卒于剡山家,年六十四,墓在城北谢公墩东麓,今嵊州中学西北角,1959年“大炼钢铁”时毁。

  戴勃生一子,名朔,居剡,赠朝奉大夫。朔生四子:贤友、贤初、盛、铣。贤友迁钱唐(杭州市),盛为奉直大夫,铣为承直郎,皆为官未归。贤初无后。盛生德、铣。铣生圣;德生仲逊、仲春。圣生仲谋、仲圭。仲圭迁鄞县戴家埠。至六世,戴逵居剡后裔断弦。

  戴惠生从天台迁归剡山

  戴逵后裔离剡后,其子孙散居全国各地,据嵊县通源乡里大坑《谯郡戴氏宗谱》载:

  六世孙仲圭,居鄞县戴家埠

  七世孙节,迁山东。

  十一世孙探,迁金华。

  十二世孙璧,迁四川。

  十六世孙壹,居象山。

  十九世孙度,居衢州。

  二十世孙盛,迁徽州。

  二十三世孙达,迁河南。

  二十八世孙士芳,迁乌城。

  二十九世孙可英,迁西兴。

  三十一世孙良念,迁台州。

  良念无后,弟良恩生春富、春宝。春宝生安岳、安嵩。安岳生惠生,为戴逵三十四代孙,从台州孟岸迁回戴逵旧居剡山,这是戴氏去剡后的第一次回迁。

  戴惠生(1054~1126)北宋至和、靖康间人,谱称“赐进士”,归剡时,戴逵剡山精舍早已不存,但剡人为纪念二戴,唐前已在其旧址上建招隐寺。唐张祐《题招隐寺》诗:

  千年戴颙宅,佛庙此崇修。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迹幽。

  竹光寒闭院,山影夜藏楼。未得高僧旨,烟霞空暂游。

  宋王琪《招隐诗》注曰:“戴仲若隐居山中”。明嵊人周汝登《戴安道宅》诗点明宅址在星子峰前,诗曰:

  星子峰前草满坡,醉馀乘兴复经过。山通曲径村烟古,水落寒潭树影多。

  歌鼓城中喧落日,鸥凫江上弄轻波。戴公宅畔寻遗事,惟有枯松挂薜萝。

  说明剡山招隐寺为戴逵旧居,宋时废,改建依吟阁,后置闲闲庵,在星子峰南剡坑北(今戴望村村委会办公室)。谱云戴惠生迁“剡邑”,即剡县县城。从戴惠生迁归剡山至南宋嘉定八年(1215)高似孙著《剡录》,以历百年,戴氏人口繁衍,成为村落,名戴村。故《剡录》曰:

  戴公宅在桃源乡(坊)。宋景文公诗:“舟来戴公宅,客过孝王家”。有戴村,村多戴姓者。

  宋时,剡城有二十四坊,有桃源坊,在城北,因旧有桃源观而名;村有二十七乡,有桃源乡,在城西三十里(今甘霖镇)。《剡录》将桃源坊误为桃源乡。戴村在今城北剡山戴望村。

  戴村戴氏以惠生为一世祖,后一派迁分水县森口渡(今桐庐市北乡),晚明时,森口渡又有一派寓居诸暨枫桥,清康熙晚期迁归嵊县东八九十都牛宅洋和嵊县西三十七都里大坑,皆以惠生公为第一世,但仍以戴逵为始祖。

  剡山戴氏迁分水县森口渡

  戴惠生居戴村后,生锦仁、锦仕、锦佐、锦佑。锦仕(1087~1141)生和、稀,和生二女,无子,稀(1128~1188)生德方(1152~1208),字望先,迁分水县。后惠生十一世孙显捷(1324~1374),字远法,又迁分水县二十八都森口渡。德方为严州分水戴氏之一世祖。

  分水县原为桐庐县北七乡,唐武德四年(621)分而置县。自戴勃、戴颙兄弟别业桐庐,至戴逵三十七代孙德方、四十四代孙显捷又迁分水,此剡山戴氏与桐庐之缘份。

  戴绍全从分水寓居诸暨沙埂村黄沙桥

  明嘉靖间,戴惠生十七世孙孔家(1506~1569),字绍全,从分水县森口渡寓居诸暨五十七都黄沙桥。据嵊县里大坑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修《谯郡戴氏宗谱》录乾隆五十七年张珩《绍全公传》曰:

  绍全公者,系出谯国晋隐士安道公之苗裔也。阅四世祖德方公世居严州汾(分)水县。而公不乐仕进,抱璞自重,常与诸暨骆子大用、汤子樵月为友,欣来赓歌和唱,倦游酌酒烹茗,遂不忍返,即迁寓焉。

  诸暨与嵊为邻,沙埂村黄沙桥在枫桥附近,为通嵊孔道,绍全公早有回迁始祖戴逵故居之意,不幸无后而亡。

  诸暨戴氏迁归嵊县牛宅洋、里大坑

  绍全公以耕读传家,置有产业,娶宣、娄二氏而不育,亡后数十年,森口渡戴氏以其族子戴美(1604~1663)为嗣子,至黄沙桥继承家业。美能诗文,生祉馀(1628~1692),字诚义,嘱子允文(1646~1719)、允武(1650~1722)、允一(1655~1713)赴嵊寻祖。时戴村已无戴氏,其旧地为他姓所居,无法迁回原住地,允文、允武游历各地,见牛宅洋、里大坑两地山水秀丽,遂买而筑舍,嘱子侄适时迁徙。

  康熙晚期,允文公长子国相(1687~?)英年早逝,家谱独未载其卒年和葬地,或曰死于非命。不久,允文、允武、允一亦相继去世。值此家道中落,丧祸接连之时,允文公次子国宾(1691~1759)、三子国魁(1699~1766)奉嫂并携侄洪仁(1713~1784)、允武公长子国安(1698~1763)等,合家迁居嵊县城东八九十都牛宅洋。八九十都后为筮节乡,即原临城区新明乡和黄泽区明溪乡,在城东十多里黄泽江下游。

  国宾等迁牛宅洋不久,约雍正年间允武公次子国佐(1711~1744)、幼子国表(1722~1783)迁居嵊西六十里的三十七都(今通源乡)里大坑。允一公长女适牛宅洋相邻的芝坞岭(今朱湖山村)傅奕文,幼女适里大坑相近的山口村吴某。戴逵分水县森口渡后裔经诸暨迁回嵊县后,以戴惠生十七世孙绍全公为一世祖,其子孙排行字母为:国洪文宗家振武功祖贻清德。其先,枫桥戴氏谱入森口渡。康熙四十四年(1705),允文、允武已买定嵊县牛宅洋、里大坑两地,并决定迁归,遂与森口渡分谱,并由毛孟思作《戴氏分修宗谱序》。戴氏迁归嵊县后,雍正十三年(1734)二月始修宗谱,今存嵊庠生周烈撰《重修宗谱序》曰:“绍全府君由分水而居诸暨之沙梗,至子若孙,视剡山水秀丽,田土丰盈,乃复剡居焉”。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嵊邑《戴氏分水迁剡支谱》,由牛宅洋国魁公长子洪学(1751~1810)作《行传引》和《戴氏支谱后跋》,谱系人文记载俱全。此谱今存里大坑。此后,戴氏又于道光五年(1825)、咸丰元年(1851)、光绪二十三年(1897)、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嵊县《谯郡戴氏宗谱》。今里大坑存民国宗谱一部,全二册。

  牛宅洋戴氏,至清光绪间,或外出不归,或无子而终,至民国二十六年重修《戴氏宗谱》时,已无一人入谱,村名今已失传。查其葬地在马家山(即今黄泽镇三王村南一里余)牛宅洋当在三王附近。

  里大坑戴氏则人丁兴旺,后发展为上兽坑、下兽坑三村,约二百来户,虽有外迁至甘霖镇戴家(求杓湾)、东山、石璜镇新沃等地者,至今仍为嵊邑戴氏聚居地。除农耕外,还经营茶叶、白术、山林。虽不足论人才辈出,然亦有民国元年(1912)十二月,秀才戴庚藻(字耿昭,号杏村)被剡源乡选为民国第一届县议员。抗日战争时,民国嵊县县政府行动组组长戴瑞棠与日军战于石璜新塘村,毙一日军小队长后中弹殉难。随着经济发展,山区青年外出务工,姑娘外嫁,里大坑只剩长者,嵊州近千戴姓,零星各地。

  戴安道之风不可微

  里大坑《戴氏宗谱》图传齐全,内容丰富,但戴逵其人却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云戴逵为山东水丘山戴术十二世孙,谱系图却载:“字安道,号子元,为武陵太守,朝推恩臣,后为武翼大夫,隐居不仕,夫人杨氏。”谱像为一官宦,额题曰“武翼大夫安道公之像”。子元系宋朝戴亨字,宋朝人。康熙四十四年毛孟思《戴氏分修宗谱序》曰:“自晋逵公字安道,登咸淳进士,教授建康府,执政者以修撰博士荐不应。”晋朝安道牵强为宋朝进士。至道光五年里大坑重修戴氏宗谱时,八十五岁邑庠生琼田钱世英为之序,说他经仔细查找,那个宋朝咸淳进士戴安道原来是个奉化人,“原登咸淳中进士,不喜仕官,征召不赴,尝从四明王应麟、天台舒岳祥之门,文章道范名重东南,惟情兹山水,性好清高,原籍奉化,徙住余同乡戴溪村。”戴溪村在嵊州北山雅璜乡,今无戴姓。就这样,东晋隐士戴安道被篡为南宋咸淳进士奉化人。撰者竟不知戴逵为何人,故以其它地方戴氏谱中的“安道”代之。如此谬误,续载咸丰、同治宗谱,实堪悲哀。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宗谱时,在下兽坑讲席的郡庠生许仲山为序时,这些错误才被一一指正。他为戴氏作了一篇“亦惟序其舛错者”的好序,然深叹曰:“安道公之风微矣”!其语亦真,著名于嵊州史上的戴公宅、招隐寺、二戴书院、访戴驿、听鹂亭、戴颙墓,物亡曲终,仅存纸上,其风如何不微?

  戴安道之风不可微。其不为王门伶人破琴入剡之高风亮节,一直熏陶着剡溪人民的耿介秉性,故有马寅初刚直不阿,敢与豪权抗争《新人口论》,公开申明不惜单枪匹马直至战死;二戴身后一百多年凿建的新昌大佛寺如来石像,出于剡人僧护、僧祐之手,务承二戴遗风;而二戴之音乐,取之于大自然万籁之音,其《清旷》者,相传如黄鹂之婉转,潜移默化在剡溪民间歌唱中,可供研究小歌唱书之滥觞。二戴人格之本真,艺术之执着,堪称世人之楷模,故来人当重振其风而不使微矣!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