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一 代 儒 医 王 邈 达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 王效乾 2011年06月03日15:53:37 

  王邈达,我国当代著名中医。他行医六十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深,医理深湛,传承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提倡中西结合,善于运用哲理解释医理,合哲学、科学为一体。他的一生,是为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

  一

  王邈达幼名孝检、又名若园,字盎叟,号覆船山人。生于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卒于1968年,享年91岁。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普义乡(今甘霖镇)白泥墩村人。王邈达出生于殷实的书香门第,家教极严,家风淳厚,自幼在本村“小书房”(私塾)就读,除先生教授的四书五经外,还在家中书房博览群书,对算学(数学)、格致(物理)、易经、医学等,皆攻读之,上探轩岐之奥,下穷诸家之学,学思贯通,学用结合,为以后成为医学大家奠定了扎实而丰厚的基础。此后,王邈达到县城鹿山书院和杭州紫阳书院就读,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包括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清末,王邈达在浙江甬绍台道主持院试中膺获第二名,其答辩论文得到考官们的赞许和推崇。嗣后,王邈达往返于沪杭等地,经营茶叶、丝绸生意,时而为乡民免费诊治,积累临床经验,医术声名闻名遐迩。1903年夏,王邈达父亲王芷湘不幸病故,他守墓三年,专研医药典籍,热衷于治病医事。丧事期满,王邈达在沪、杭等地设立诊所。据史载,1908年,慈禧太后曾命各地督抚延请全国名医为光绪治病,而立之年的王邈达也名列其中。据《一代儒宗马一浮》(作者高志林)载文:“慈禧太后曾用挂彩专列请他(王邈达)进京”,王邈达也常向子女讲述北京故宫轶事。后慈禧太后又将“慈禧御笔”的《牡丹图》立轴赠于王邈达,该画轴后在“文化大革命”时不知所踪。由于满清政府颟顸腐朽,民不聊生,救国于危亡之机,拯民于水火之中,王邈达忿然剪辫蓄发,秘密加入秋瑾主持的光复会,参加革命活动。王邈达见乡间缺医少药,村民苦不堪言,遵照父嘱,决意弃商从医、弃儒从医。他发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近以造福桑梓,远以治国医人”。他决意:在嵊县县城兴建一所医院。

  经过多年的努力,由王芷湘之子王邈达、王晓籁①、王味根②三兄弟在嵊县县城鹿胎山南麓筹资兴建“芷湘医院”(嵊县人民医院前身),终于1919年1月开业,院舍包括西式楼房4幢,中式楼房2幢,有房63间。王邈达任董事长、首任院长,兼中医部主任。医院业务蒸蒸日上,西医增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牙科、耳鼻喉科等,医疗设备精良周齐,各地中西名医集聚,联合国也调拨医疗设施资助。当时芷湘医院为一所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它的规模、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皆居浙东之首。芷湘医院历经沧桑。1950年1月,嵊县人民政府接管了芷湘医院,改名为嵊县(州)人民医院。现在,芷湘医院旧址已列为嵊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22年,王邈达由上海迁居杭州,借房居住并开设诊所,后在欢乐巷购地建造新宅,1925年新宅建成,分内外两院,内院为住宅,外院设挂号室、诊室和休息室。王邈达诊所开业后门庭若市,求医病人纷至沓来。

  1924年,王邈达出任浙江省第三届参议会议员,他远见卓识,仗义建言:“欲振农业,必先兴修水利;欲振商业,必先创办交通。农商既立,则民富国强。此乃立国之大端也。”王邈达昆仲为振兴实业,与他人筹集巨款,在抗战前曾先后创办萧绍(萧山至绍兴,后延伸至嵊州、新昌)、杭嘉苏(杭州至嘉兴、苏州)、杭徽(杭州至安徽屯溪)、新天临黄(新昌、天台、临海、黄岩)、东南(杭州至桐庐)等长途汽车公司,以及杭徽汽车公司,构建了省会杭州通往浙东南、苏皖等地的公路大动脉。

  ①王晓籁(1887~1967)名孝赉,别号得天,后改号晓来。上海商界闻人和爱国人士。曾任上海临时市政委员会主席委员、全国商会联合会理事长,解放前夕,拒绝去台湾而避难香港。1950年初返沪,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和宴请,被指派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代表,列席各部召开有关会议,并率中国人民银行代表团出席联合国会议。1954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②王味根(1896~1981)又名孝本,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上海市著名西医,擅长内、妇科,上海市立医院医务长、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同年,杭州巨商沈佐舟病危,群医毕汇,但不见疗效。正在一筹莫展时,沈家派人请王邈达为其治病。诊断后,王邈达主张用“承气法”救治,

  但遭到多数医师反对,家属也疑虑重重。最后沈佐舟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含药而亡!”王邈达当即开了一方药剂让沈佐舟服用。患者服了一帖即泻,泻后欲饮粥汤,经服药调理数日后,渐趋康复,家人喜出望外,遂称王邈达为“王一帖”。为感谢王邈达救命之恩,沈佐舟特地在杭各大报纸显著版面登报鸣谢一个月。自此,“王一帖”更是声名远扬海内外,至今人们对“王一帖”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的神奇故事仍津津乐道。

  1936年初冬,蒋介石在西安病重,名医齐集,救治无起色。当时,最高当局派专员赴杭请王邈达会诊。王邈达出于为中医争气的念头,毅然前往西安。经诊断蒋介石患“伤寒厥阴症”,治疗未几,蒋介石病愈。蒋介石欲以重金酬谢,王邈达婉然拒绝,却趁机向蒋介石当面慷慨陈词“心中大患”:提请当局撤销取缔中医、中药的政令。原本不信中医的蒋介石,曾下政令规定开业的中医师必须经过生理学、解剖学的严格考试,这对当时的大多数中医师来说,等于断绝了他们的生路,实际上扼杀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蒋介石经过“西安病变”后,终于采纳了王邈达的建言,遂于当年撤销了“取缔令”。王邈达高风亮节,挽救了中医、中药被废之厄运,是功德无量的。1947年秋王邈达七十寿庆时,蒋氏不忘救命之恩,派员送内装条幅一帧的精制红木框表示祝贺。蒋介石条幅的亲笔题词为“耆德遐龄”,上款为“邈达先生古稀大寿”,下款为“蒋中正敬贺”。

  抗日战争时,王邈达避难上海,在租界除门诊外,经常组织同乡会发起募捐和越剧义演的赈灾抗日活动。有一次,义演起幕时,汉奸黄雨斋前来骚扰威胁,王邈达挺身而出,当众愤然怒斥,黄悻悻而退。抗战胜利后,王邈达辗转回杭,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协会会长,并与名医史沛棠等在杭州西湖之畔南高峰麓的六通寺创立“六通中医疗养院”,王邈达任院长兼中医部主任。建国后,六通中医疗养院并入杭州市中医院。

  建国后,王邈达备受人民政府的高度器重和关爱,被任命为浙江省中医研究所顾问、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担任浙江省政协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王邈达深感“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他意气风发,夜以继日地工作,一方面继续临床诊治,著书立说。主要的著作有《汉方简义》《学医十步骤》《高注金匮要略》《伤寒尚论辨似》《伤寒六经释义》《伤寒论讲义》等。这些著作凝聚了王邈达毕生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学说的心得,实为佳作。另一方面,王邈达为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1953年,王邈达多次上书建言中央卫生部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提倡中西医结合,并得到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首肯的亲笔复函。王邈达还将医典藏书250部计1692册,悉数奉献给国家,今珍藏于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历届省政协会议期间,王邈达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提出的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培养中西医结合的医务人才,计划生育要慎用中草药,拓展对外交流中医药等议案,均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时任杭州市副市长的陈礼节曾多次登门造访,聆听王邈达的真知灼见。王邈达耄耋之年,还不辞劳苦,精心备课,亲自为浙江省卫生厅举办的“首届中西医务骨干讲习班”讲课,楼天香、何任、俞尚德、姜辛曼等都是当时讲习班的学员。王邈达的《学医十步骤》《汉方简义》出版后,流传海外。1956年,一位年逾不惑的朝鲜汉医致函王邈达,欲拜师求教,王邈达嘉其有志,欣然与其释疑解惑,连续十年书信往来,直至“文化大革命”中断联系。

  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牛棚”里的两个月中,王邈达受尽折磨。“红卫兵”执鞭拷打业已91高龄的王邈达,逼胁他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曾任国民党军队的陆军中将。王邈达在“坦白交代书”上,赫然写下了“本人一生行医,绝无官亨之念”几个大字。1968年12月31日,王邈达含冤故世。1979年12月,浙江省卫生厅举行了庄重的“王邈达追悼会”,为浙江一代名医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与会者逾千人,无不景仰王邈达为祖国中医药事业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的一生,高风亮节、严谨治学的一生,仁民爱业、治病救人的一生。

  二

  王邈达年轻时,在乡间行医,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就医患者纷至沓来。他对就诊者不分显贵贫困一应悉心诊治,对贫困者尤为关切,不但免费为患者治病,还慷慨解囊相助,或凭处方到村上的回生堂、乾生堂两个药堂取药,药费由其统一支付,故王邈达在乡间远近有“救命王菩萨”的美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敬仰。上世纪初,浙东地区的嵊县、新昌、上虞等地频频发生瘟疫,田地荒芜,饿殍遍野。王邈达闻讯后,立即赶往疫区义诊,抢救病人。王邈达目睹疫区百姓缺医少药、病魔肆虐的惨情,决意弃商从医,建造医院,行医施善,造福百姓。王邈达迁居沪杭后,仍为贫病交加患者施诊、送药,远途者还安顿食宿;夏赈避暑药汤、茶水,冬赈棉服、棉被;赤贫者加赈足够钱、粮以维持生计。王邈达平时节衣缩食,但大凡寺院、社会团体举行救灾、义赈,必倾囊捐助。王邈达因平时医务繁忙,慈善事项均由冯氏夫人协理,故当时王氏伉俪之行善施乐,亦誉满杭城,有口皆碑。王邈达欢乐巷寓所设有“兼善堂”(横匾由马一浮书),两侧楹联以自撰“丰乐桥头欢乐巷,行善家传兼善堂”(楹联由余越园书)自勉自律。王邈达以身作则,还教育子女“普济众生、兼而为善”。

  王邈达治病救人、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事例不胜枚举。1962年秋,杭城拱墅区上塘乡神王村村民沈天寿因体弱劳累过度,壮年瘫痪丧失劳力,多方医治乏术卧床两年余,经王氏诊治为其拟方良久然慎重落笔医案,服药一帖后即能坐起,经调养月余能下地行走并能做轻便耕作劳动,不久即负全家耕作重担。沈某今尚健在,且耄年仍能下地耕作,获村民赞扬。蛇创是民间常见的外伤,中毒致命更是屡见不鲜,王邈达为解民众之疾苦,取得解毒经验神方“巳戌丹”秘方一帧,虽含犀黄、麝香、珍珠、玛瑙诸贵药材,仍以重金委托胡庆余堂研制成“巳戌丹”(蛇狗丹)数百瓶,免费供毒蛇疯狗等咬伤患者服用、敷用后,十分灵验。王氏后人仍珍藏着此秘方。

  王邈达认为,病有起因,疾有征象,对症下药无往而不利,医者处方用药不求华丽,但求为病家着想。病家对王邈达处方的评价是“价廉物美,药到病除”。小小医方足见医德、医艺,王邈达不愧是“德艺双全”的楷模。

  抗日战争前夕,王邈达在杭州西湖玉泉附近购地拟建造屋宇数间,取名“时中精舍”,准备将4000余册医学书籍悉数珍藏其中,并延聘数位同仁,成立私人中医研究所。王邈达为此自撰箴言:“为医之道,在明医理,在尽仁,两者皆以诚为本。学之,诚意古人之心为心,古人所学为学,必洞澈本源如见垣一方,而后理可明之诚,即视人之病如己病,视人之亲属如己之亲属。而后仁可尽,若此者其庶矣乎。”曾请余越园(绍宋)书写(箴言现由王氏后人珍藏)。后因日寇侵华,战事纷乱,“时中精舍”未能建成,但王邈达弘扬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心愿和举动,令人敬慕。

  王邈达博学多才,医务余暇爱好书法、印学和收藏。王邈达年轻时常往返于沪杭,在上海常与吴昌硕(缶翁)赋词咏诗,挥笔习字,操刀治印,结成忘年之交。吴昌硕曾绘名为“依样”的葫芦立轴一帧送王邈达,王邈达赋诗题字:“两个闷葫芦,几片残叶盖,不遍几茎枯藤络,不得葫葫芦芦。虽日系之人不食,医仙取之为药笼,醉仙得之作酒榼。”后王邈达迁居杭州,与弘一法师李叔同交往甚密,互赠字画印章,讨论书画篆刻,探究佛法禅理。王邈达擅长篆书,盛名于江浙沪一带。至今杭州栖霞岭南麓香山洞摩崖石刻中还完好地保存着王邈达书写“回头是岸”的镌刻。当代国学大师马一浮和艺术大师余越园(绍宋)、商笙伯等所用印章也多出自王邈达之手。王邈达与马一浮都深研书法、印学、医学、易学、地理等,故经常切磋学问、交往甚密,有“一周一晤”之佳说。王邈达著作撰成后,都要请马一浮斧正;马一浮认真校正原稿,并欣然命笔为王邈达著作题字署名。王邈达酷爱收藏,对古字画、古玉器、古陶瓷、古籍善本、古铜石器等尤感兴趣。上世纪三十年代,因藏有金文拓片六百余件,王邈达把自己在杭州欢乐巷寓所的书斋命名为“六百金文斋”。王邈达在上海以重金购得金文拓片600余件,由于当时社会动态,金文拓片几经辗转,最后贮存于“六百金文斋”。同时,王邈达还购得唐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真迹,马一浮看后也爱不释手,曾借用临摹习字数载。建国以后,王邈达将稀世之宝——600余件金文拓片和《兰亭序》长卷悉数奉献给国家,现珍藏于浙江图书馆。王邈达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生前还撰有《地理辨正揭隐》《仰观俯察》等地理专著(1956年均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王邈达的一生经历了满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他常用成语“三生有幸”庆幸自己耄耋之年还能生活在新社会,并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王邈达无私奉献,德高望重,德艺俱扬,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本文作者:王效乾系王邈达之第十子,浙江省特级教师,原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本文照片有王邈达的第五子王友赤提供。)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