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独秀山•卫夫人碑•王羲之读书处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向银 2011年06月03日15:53:37 

  我曾在1994年8月24日的《嵊县经济报》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卫夫人墓在独秀山》,说卫夫人卒于剡县,葬于独秀山,其子李充为剡令,墓庐服丧三年,后其墓庐为王羲之读书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一些文史同好的关注。十多年来,我继续留心这方面的资料,积累心得,觉得有必要对前文作一些修正和补充,把这个问题说得更详实一些。再则,李充的《嘲友人》诗很值得研究,为我们了解他和王羲之的亲情关系及其母卫夫人卒于剡县的具体年月提供了若干线索,故再作一篇,以尽兴耳!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著名女书法家,王羲之的少年蒙师,在书法艺术史上是一个倍受关注的人物。卫、王两家有姻亲关系。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载:

  王旷,导从弟,与卫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⑴王羲之母卫氏,与卫夫人是族姐妹,故称卫夫人姨母。王玉池《二王书艺论稿》载《卫夫人为王羲之姨母考》一文尽详其事,可资参读。东晋初立,王导为相,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乌衣巷为王氏聚居之所,王羲之尚年少,随母居焉。卫夫人的丈夫李矩,江夏(湖北鄂州)人,官江州太守,子李充年少时已去世,卫夫人母子便居王家,教少儿们书法,李充《嘲友人》诗云:“燕婉历年岁,和乐如瑟琴”。就是他和王羲之少年时代在乌衣巷读书习字游戏玩耍的美好回忆。

  李充和王羲之进入仕途后,各奔东西。永和四年(348)李充为剡令,永和七年(351)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本文介绍的就是他们相会于会稽的这段经历。

  李充奉母宰剡的时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晋书•李充传》载: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猿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剡县令。⑵

  《世说新语•语言八十》则曰:

  李弘度长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⑶

  “殷扬州”即扬州刺史殷浩。“百里”为县。其实李充尊儒善文,不乐军旅,他在辞参军书中曰:军书羽檄,非儒者之事。但家奉道法,言不及杀。语不虚诞,而檄不切厉,则敌心陵;言不夸壮,则军容弱。请姑舍之,以待能者。⑷

  褚裒永和五年(350)七月伐赵,八月败,十二月卒,他把李充介绍给殷浩,自然是在这年以前。下面两则史料可资参证:

  一、嵊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八《卫夫人》条载:“王子敬年五岁,已有书意,夫人书《大雅吟》赐之”。⑸子敬即王羲之幼子献之,生于建元二年(344),五岁为永和四年(348),王羲之为护军将军,在京都建康,亦书《乐毅论》与献之,说明这时卫夫人还在建康。

  二、《全晋文》卷一四四载卫夫人《笔阵图》全文,落款为“永和四年上虞制记”。⑹上虞县属会稽郡,为剡县北邻,说明卫夫人已来剡县,仍致力于传授书法艺术。

  这两份资料说明,李充奉母宰剡是在永和四年(348),这时卫夫人已年过古稀,令人痛心的是,不久她竟在剡县病逝了。《晋书•李充传》载:“除剡县令,遭母忧,服阕,为大著作郎”。卫夫人卒于何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据唐张怀瑾《书断》卫夫人条载:“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这时,王羲之在京都为护军将军,闻噩耗后立即给李充发来唁文,这就是著名的《姨母帖》: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催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⑺

  以此推算,卫夫人当卒于永和五年十月。这是至今史书家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但是,李充的《嘲友人》诗和这种说法不尽相符,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的全文:

  同好齐欢爱,缠绵一何深。子既识我情,我亦知子心。

  燕婉历年岁,和乐如瑟琴。良辰不俱我,中阔似商参。

  尔隔北山阳,我分南川阴。嘉会罔克从,积思安可任。

  目想妍丽恣,耳存清媚音。修昼兴永念,遥夜独悲吟。

  逝将寻行役,言别泣沾襟。愿尔降玉趾,一顾重千金。⑻

  读完这首诗,自然而然的会把李充和王羲之联系起来,会把王羲之和兰亭诗会联系起来。这首诗是李充对王羲之邀请他参加兰亭诗会的答复。永和七年(351),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作室东土,与羲之同好。”(《晋书•王羲之传》)那时,会稽名士云集,相互酬唱,形成一个文化高潮。到了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王羲之、孙绰、谢安、孙统等四十余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流觞曲水,宴集修禊,会稽各县的县令都在邀集之列,但李充“逝将寻行役”,故而“嘉会罔克从”。可见这时,恰逢“母丧服阕,为大著作郎”,准备离开剡县,去京都中书院,来不及参加兰亭诗会。由此可知,李充在兰亭诗会前便离开剡县了。

  诗中“尔隔北山阳,我分南川阴”。点明会稽郡治在会稽山北,剡县在会稽山南,他俩所处的地望关系,即一在剡县(今嵊州市),一在山阴(今绍兴市)。“遥夜独悲吟”则是三年墓庐生活孤独心境的写照。如果说,永和九年(353)春,李充服阕,那么,我们对卫夫人的卒年就可以作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按照晋制,服丧期三年,实际时间不得少于二年三个月,即二十七个月。从永和九年春,回推二年三个月,时当永和六年(350)十月,这才是卫夫人的卒年,比《书断》要推迟一年。王羲之的《姨母帖》作于“十一月十三日”,从建康(今南京市)到剡县约750公里,行程约20天,由此可推算卫夫人卒于永和六年(305)十月下旬。所以,如何解读李充的《嘲友人》诗十分重要。

  卫夫人卒葬剡县,其墓无书史可查,但卫夫人是名人,剡人出于对她的敬仰,自然而然的会有口啤流传,《剡录》山水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刻石山,山旧有卫夫人碑。《旧经》曰:‘或言卫夫人碑堕于此中,因此为名。唐宝历元年,观察使元稹使人访碑,不获’”。⑼元稹由宰相贬谪越州观察使在长庆三年(823)至大和三年(829)间,宝历元年(825)使人寻碑,其事可信。浙东观察使署越州,时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文人纷沓,掀起了两浙又一个诗歌和唱的新高潮。在这种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卫夫人碑的口头传说记诸于《旧经》,形成文字记载,故后人可见诸于《剡录》。

  刻石山即独秀山,在嵊城西10公里。所谓卫夫人碑,实为卫夫人墓,碑即墓碑。古时,达官贵人的墓葬多为坑道墓,从山坡掘进,在坑道底部砌廓,将棺置于廓中,碑卧于廓前,然后用土掩埋,使山坡复原,上种草木,伪其状貌,以防被盗。近年,独秀山麓发现不少魏晋南朝时期的房砖、地砖、墓砖,卫夫人碑或许还藏于独秀山岭下,值得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独秀山不仅风光秀美,而且地形特殊。孤峰从山岭凸出平畴,海拔162米,一枝独秀,故而为名。山顶平旷,约四五亩,为一米多深的黄土层,旧时森松蔚奥,远望如天际绿阙,名紫天坪。坪顶黄泥层下巨大的玄武岩块石垒叠,远近所无,不知出所,其成因尚待考究。李充为母择此风水宝地,殊为见地。作为县令墓庐,必胜于茅茨,或许是一幢精良的建筑物。李充离开剡县前,与王羲之有“愿尔降玉趾,一顾重千金”之约,墓庐之事必有嘱托。兰亭流觞二年后,王羲之称疾去郡,择地剡东金庭,筑舍隐居,李充墓庐便成为王羲之的读书处。丁忧期间不能娱乐,只能墓庐读书,故墓庐常以“读书处”称。是年,王羲之居剡县,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对卫夫人《笔阵图》的内容给予补充,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继承卫夫人致力书法传授,故受到剡县人民的崇敬。唐宋后,因王羲之的名声大,墓庐的主人李充反而被渐渐的淡忘了。乡人在独秀山西北麓建王右军祠,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羲之为乡主,在庙侧植樟,立鹅字碑,筑鹅池、墨沼,每年三月初三为会期日,以作纪念。

  桃源乡主庙是不是当年李充墓庐的所在地,今已失考,从地形环境来看,似有可能,但作为王羲之读书处的传说由来已久。南宋初,嵊县教谕施浍(1107-1168)率弟子游。隐居贵门鹿门山的给事中李易,曾在独秀山前的剡溪畔筑居半年,其《剡溪幽居》诗曰:“胜绝剡溪边,巢枝度半年”。并游王羲之读书处,其《独秀山》诗云:“访戴溪长近若耶,金庭雪对赤城霞。沼从鹄举添萧索,峰如鸾翔解叹嗟。……剡川图上他年指,独秀山前是我家”。又《浴鹄池》诗:“高飞留旧迹,全付谪仙家”。⑽他把李姓全当本家,称李白为“吾家谪仙”。他诗中所说的“他年指”,指历史的传说,“我家”、“谪仙家”指的都是李充的“旧迹”。他是在提醒人们,在纪念王羲之的同时,不要忘记掉卫夫人和李充。宋绍熙二年(1191),丽水人浙东马步军都总管(治绍兴)姜特立游独秀山,作《独秀山》、《墨沼》、《鹅池》诗三首纪念王羲之,⑾其《独秀山》诗曰“山云独秀卓而坪,旷兀郊中不等平,川岳回环兴谠论,村墟磊落羡芳名”。“坪”即独秀山顶紫天坪。羡王羲之“芳名”的“村墟”即桃源乡主庙西的王郎地,可惜后来被人们错传为“黄郎地”了。由此可知,南宋前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已享盛名。

  (本文作者:系嵊州市政协退休干部。)

  [注释]

  ⑴明•陶宗仪《书史会要》,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明洪武本,页58。

  ⑵引自《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第2册,《晋书》卷九十二。

  ⑶引自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页77。

  ⑷载《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重印。此文引自《全晋文》卷五十三《李充》。

  ⑸《西溪丛语》,孔凡礼校点,中华书局,1993年,页27。

  ⑹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⑺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晋文》卷二十六《王羲之集》,页1607。

  ⑻引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晋诗》卷十一,逯钦立校辑,中华书局,1982年,页856。

  ⑼《剡录》,宋高似孙著,浙江省嵊县县志办据《四库全书》、道光八年嵊署刊本等校点,1985年刊印,此文载卷二《山水志》,页36。

  ⑽李易《独秀山》、《浴鹄池》诗,载《剡录》卷六《诗》,页127-128。

  ⑾姜特立的这三首诗引自邹志方《全宋诗越中佚诗试补》,载2007年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年刊《越风》,页242。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