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伟大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有了辛亥革命的开端,才有继之而起的二次革命、反袁护法、护国运动。
在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中,嵊县人民表现得极为英勇。在整个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过程中,有资料表明,地处浙东山乡的嵊县,直接参与辛亥革命斗争的逾万人(以竺绍康为首的平阳(洋)党便号称万人),而且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在嵊县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以“人才辈出、志士如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来评价嵊县志士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不过分。嵊县的革命者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是一支为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劲旅。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我们世代相传,永志不忘。他们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前进起到过重要作用,其中,民主革命的先驱谢飞麟是较为突出的一位。本文主要记述谢飞麟在二次革命当中的光辉事迹。
谢飞麟(1867—1923),名震,今嵊州市鹿山街道江夏村人。早年为秀才,在从学过程中逐渐接触民主革命思想。受近代思想家宋恕“世界大同”之旨的影响,1904年与竺绍康、王金发、周志由、胡士俊等数十人组织大同学社,表面上是学术团体,实际上是进步人士的秘密组织,名为办学,实则植党结群,以待时机。他们积极鼓吹革命思想,联络各地会党,图谋举事。后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成为光复会员、同盟会员。1905年,谢飞麟邀集同志,创办爱华女子学校,提倡女子教育,开浙东女子教育先河。1906年赴绍兴担任东湖通艺学校校长,期间与大通学堂秋瑾以及同乡姚麟、竺绍康、王金发等人密切交往,密谋举义。皖浙起义失败后,避难上海。武昌起义后,参与光复杭州之役。后辞浙江都督府总务科长职,随王金发到绍兴,任绍兴军政分府总参议兼秘书长,承担军政要务。孙中山让位后,军政分府被迫撤消,谢赴上海治病。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理事宋教仁被刺,王金发受黄兴、陈其美之嘱,以国民党特派员身份,参与缉凶,迅速破案,捕获凶手,查出元凶是袁世凯。谢飞麟在上海医院里抱病起草讨袁檄文,由王金发送交孙中山、黄兴,并和王金发首举反袁大旗。讨袁檄文在《民权报》上发表,比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发出讨袁通电早三个多月。谢飞麟针对当时调和舆论,尖锐地抨击道:“吾民党一误于汉阳稍挫而遽议和,再误于希统一之美名而即释兵权。今宋公生命已被断送,且证据确凿如此,犹惑于调和之说,虚与委蛇,岂断送宋公一人为不足,必欲三误以断送我民党中无数之生命,并断送我中华民国乎!”评论中肯,立场坚定。但当时“调和之说”占优势,因而愤然回绍,组织武装斗争。
4月26日,袁世凯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国民党人认为借款未经现任国会批准属非法。5月初,国民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贷款。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与国民党之争。6月,袁世凯免除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职务。之后袁世凯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通电讨袁,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正式开始。
时王金发在上海就任浙江驻沪讨袁军司令,谢飞麟在绍兴、嵊县组织旧部,以马逢伯、陈楚青两部为主力,吕衡、盛钟彦、胡士俊、王炯武、张剑耀、张志南、王鉴庭、钱竹安、王潜庵等为骨干,同时在嵊县三界、马仁村起事,均遭失利。7月28日,由于讨袁军上海指挥部被解散,黄兴看到大局无望,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各地义军先后偃旗息鼓,而王金发、谢飞麟仍坚持反袁活动。袁世凯帝制议起,嵊县志士反袁活动更为激烈。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发难讨袁后,谢飞麟积极响应。反袁行动得到王晓籁、赵佩雄、陈邦达、辛素贞、张淡烟及王金发之母徐珍梅等筹集款项,在上海集合同志购买军械、制造炸弹,准备在浙东大举,计划宁、绍、台、处共同发难,秘密策应,攻打杭州。拟在平定浙江后,出师北伐。在各方面布置就绪后,谢飞麟于1916年3月上旬同陈成、陈松鹤等自沪经宁波返绍,以“前在宁、绍解散之旧部”为主体组织讨袁军。原计划在绍兴首先发难,故在离绍兴城三十余里的孙端塘湾统捐局作为临时指挥机关,谢在其中“草檄拟电,发号施令”,另一方面,命令陈成赴沪,与曾任松江分府都督的同盟会员钮永健(字惕生)联系,请求援助出发北伐。当时,同志甚众,童济时、赵佩雄、王炯武、张淡烟、胡士俊等人均参加谋划。
时浙江都督屈映光对谢飞麟多方威胁利诱。后因有人告密,屈映光密令驻绍部队袭击塘湾临时指挥机关,谢飞麟在部下、同志的掩护下艰难脱险,兼程赶回嵊县。回嵊后,与马逢伯、胡士俊、王潜庵、张文农、周岱僧、周志由、陈松鹤、钱宠一、陈志赓、童济时、王炯武等人辗转于宁、绍、台、嵊等地,联络部署军事活动,并被推为浙东护国讨袁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嵊县东乡清隐寺,聚集民军达二、三千人。
清隐寺,位于嵊县东部忠节乡十三都三峰山南麓,现北漳镇塘坞村所在地。作为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始建号三峰院;北宋治平三年(1066)改赐清隐院;明代改院为寺。嘉靖(1522—1566)中,寺毁于火;万历二年(1574)僧惠奇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住持普利与徒融化重修,复建禅堂一所。据《剡录》记载,清隐寺北山峰峭拔,路通鄞县雪窦山;其第二峰有龙池,池中有金蛇金线文,龟蛇现则雨,前有二洞桥,桥下清涧湍激,又有四照亭,左右有二巨壑。可见,清隐寺地势险峻,气势磅礴,是用兵的佳境。这里是竺绍康平洋党的根据地。
谢飞麟在清隐寺组织民军,居间赞襄的有胡士俊、王炯武等人,又因饷糈接济困难,部队未能全部结集。谢飞麟一面致书浙江都督屈映光,痛斥其依附袁逆,首鼠两端;一面致书全浙军警政学商报各界及团体志士,表示“愿率敢死士为诸君子前驱,不倒屈不休,不倒袁不休,虽败虽死不休”(《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2页)的坚决态度。但不久,屈映光倒台(屈4月12日上任,5月5日被迫辞职,前后只23天),革命党人吕公望出任浙江督军兼省长,重新宣布浙江独立,加入护国运动。在浙江省政局已变的情况下,谢飞麟仍认为“袁一日不死,吾等责任一日未完”,不愿中止武装北伐讨袁的大业。
1916年,黄郛、殷铸夫、张群等人在上海组织浙江都督府驻沪代表机关,联络西南各省,举倒袁大计。谢飞麟派陈志赓前往沪、杭联络,不料在此期间,清隐寺司令部遭到嵊县知事牛荫麟、驻嵊防营管带王鹤臣乘谢飞麟率部外出时带兵突然袭击清隐寺司令部。当时清隐寺只有数十人,数人被杀,秘书钱竹安被捕,押解嵊城肩挂被杀同志首级示众。胡士俊赖当地人引导,匿于地窑中,饿两昼夜,幸免于难。
6月6日,袁世凯病死。浙江护国军政府电令谢飞麟遣散所部赴沪。在这种情况下,谢飞麟只好“善言散所部”而到上海。谢飞麟在倒屈讨袁斗争中几次遇险,艰苦备尝,“殆较二次革命尤甚”。虽屡遭失败,仍矢志不渝,直至袁世凯死后才停止军事活动。虽然最终是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但在护国运动史上仍应占有一定地位,因为它不仅促使了屈映光的倒台,而且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中,可说表现颇为坚决和突出。因为像谢飞麟那样同时组织起有二、三千人讨袁军进行武装斗争的,在当时是不曾多见的,《浙江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中,迄今均未提及谢飞麟的倒屈讨袁活动,这是不公正的。
在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中,嵊县革命志士表现得极为英勇,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谢飞麟表现得尤为突出。谢飞麟与竺绍康、王金发等嵊县志士虽然出身秀才、贡生,但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以文人而为实行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不愧是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革命志士。嵊县人民的性格中刚勇好强、纯朴坚韧的一面以及善于吸收、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和传承。
(本文作者:绍兴市图书馆怀贤堂,绍兴市越城区延安路565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嵊县文史资料第5辑第8辑辛亥革命史料专辑.1987.1992.
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
3、胡国枢著.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2.
4、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5、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6、汪林茂著.浙江辛亥革命史.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7、宋高似孙撰《剡録》。
8、任桂全主编;《绍兴佛教志》编纂委员会编.绍兴佛教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