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嵊州新闻网
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来源: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晓松 2011年06月03日15:53:37 

  1949年5月22日嵊县解放后,处于执政地位的嵊县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运动。到1956年,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全县广泛开展,第一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建立;全县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工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1956年6月,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城关镇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一届委员会、中共嵊县监察委员会和出席浙江省第二次党代大会的代表。

  一、解放初期县委机构的建立

  1949年5月22日,嵊县解放,次日,中共嵊新特派员组织中共嵊县工委、嵊新东县工委、嵊新县大队负责人进驻县城,领导接管工作。6月10日,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准,以南下干部宋宏为书记,丁友灿、郭文隆为委员的中共嵊县委员会成立。此后,县委领导成员由上级任免,隶属浙江省第二地委(宁波地委),6月23日,改属第十地委(绍兴地委),1952年2月归属宁波地委。

  中共嵊县县委刚建立时,主要工作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和秘书处(后改称秘书室、办公室)。1950年6月,建立县人民政府党组、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1951年,县委统战部建立。1952年3月,县委物资交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同月,嵊县县校创建(1955年更名为县委干部学校),9月设立县委城镇工作部。至此,县委主要工作机构基本建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政治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县委增设或改设了一些工作机构,在实践中大量培养与吸收新干部,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党政机关和工业、农业、商业、文教、卫生、政法等各条战线和各级领导班子,干部数由1949年275名增至1953年的1350名,其中妇女干部176名。1953年底,县委根据省委指示,精简机构,紧缩开支,整顿机关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在行政机关处理一批冗员。1954年4月,县委财政经济委员会改设财政贸易部,建立供销手工业部,撤销县委城镇工作部,设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建立县委工业部。11月,经宁波地委批准,建立县委常委会。1956年3月13日,中共嵊县委员会机关报《嵊县报》编辑发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地方新闻,交流先进经验,县委干部学校开始培训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6月,县委作出《关于加强集体领导的意见》的决定,制订《建立与健全党委的全体会议和常委会议制度》。县委全体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总结检查上季度工作,研究确定下季度工作任务,特殊情况,经常委研究决定可召开县委全体会议。县委常委集中办公,分工负责,分政法、工业、生产、党群四个“口”,经常召开不定期会议,保证县委全体会议上确定的方针、任务的贯彻。

  县委工作机构建立的同时,全县建有临城、城东、甘霖、长乐、崇仁、三界6个区委,作为县委派出机构。1950年增设上东、北山、南山区委。1951年,又增设里东区委和城关镇、崇仁镇、长乐镇3个镇委。1956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工作在临城区试点后全面进行,撤区并乡后保留三界、上东、北山、南山4个区委,撤销临城、城东、甘霖、长乐、崇仁、里东6个区委,全县108个乡(镇)合并为45个乡、3个县属镇(城关、长乐、崇仁)。12月,为加强县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经宁波地委批准,恢复临城、城东、甘霖、长乐、崇仁、里东6个区委,明确区委是县委的代表机关,帮助基层党组织贯彻上级党委的决议和指示,培养和提高基层组织的独立工作能力。

  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经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运动,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工农积极分子,至1952年下半年,全县有积极分子4689名,为建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当时党员的发展工作,是根据中央“严格审查、稳步前进”的方针,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全县还有86个乡没有党支部,其中没有党员的空白乡有28个,12个工厂中尚有11个厂没有建立党支部,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都是没有党员的空白学校。

  1953年,县委开始在运动中选拔、培养积极分子为建党对象,积极谨慎地发展党员。5月,县委要求每乡发展新党员3至7名,县、区机关干部中吸收20%的人入党,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工厂中按职工总数10%、私营工厂通过民主改革后按8%、中小学教职工中以2%的比例建党。推出公开建党的做法,先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帮助党组织审查积极分子,再经支部讨论通过。7月,遵照地委指示,为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县委对农村党员进行轮训,使党员明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质,明确党在农村中的基本政策。9月下旬,县委传达《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和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发出《加强农业社政治思想工作的通知》,介绍中爱乡党支部在粮食统购统销中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经验。是年,全县共吸收新党员220名,党员数由1949年的267名增至1953年底的684名,基层党支部由1952年的24个增至72个。

  1954年上半年,根据中央“逐步发展,逐步巩固”的农村建党方针和省委“春、夏二季农村面的建党暂停”的指示,县委着重研究组织工作为合作化服务的问题,集中力量加强农村党支部的教育管理。9月,县委根据宁波地委指示,建党工作有新的进展,各乡镇均建立党支部。是年,共发展党员452名,党员增至1498名,基层党支部由72个增至129个,全县农村党员1373人中参加合作社的1210人,参加互助组的126人,为加快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政治和组织上保证。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后,全县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形成高速发展的浪潮,迫切需要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在这种形势下,县委重点工作是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全县各乡建立总支,镇建立党委,619个高级社中有341个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县委在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做好基层组织建设。1953年1月,根据省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示》,县委提出《关于建立乡支部,树立领导核心的决定》。至1954年4月,全县已有80%的乡建立党支部。县委通过各区委抓基点支部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开展工作,并经常召开农村基点支部会议,总结推广基点支部的工作经验。5月,县委组织部批转《中共临城区委关于领导农村支部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区以抓好东郭支部为重点,运用基点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的做法,要求每一个区委委员帮助一个支部,定期研究支部工作,建立健全组织生活制度。1955年2月,县委农村政权建设工作在桂秀乡试点,经过组织整顿,提高干部的工作责任性和民主作风。4月,宁波地委宣传部批转县委《中共浦口乡支部加强对农业社的思想工作的报告》,建立政治课制度。县委同意组织部逐步实行农村党支部专职书记的意见。9月,县委举办第二期农村党支部骨干训练班,进一步提高农村党支部对合作化的领导水平和建党的业务知识。

  1956年1月,为加强基层组织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宁波地委作出《关于建立党的专职组织员制度的通知》,分配嵊县专职组织员25名。为迅速开展工作,县委从县、区、乡干部和工厂骨干的党员中选拔专职组织员18名,兼职组织员161名,使县、区对支部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得到落实。

  1956年,嵊县发展党员的速度加快。2月,县委干校举办建党对象训练班,培训建党对象1175人。到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全县有党员2348名。

  三、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准备

  1956年,经过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县各个方面发生根本的变化,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的组织也进—步壮大。根据事业的发展需要,县委大胆大量地培养提拔“德才兼备”的干部,全县共选拔2268名优秀干部,充实各级领导机关。有青年团员一万余名,起到党的坚强助手作用。全县有区委4个,镇委3个,乡(镇)党总支45个,工厂党委2个和机关党总支1个,有党员2348人(其中候补党员627人),全县党员数等于1952年党员总数的10倍。这一切为召开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做好了充分的政治准备和组织准备。

  1956年4月18日,根据省委《关于召开市、县党的代表大会》及《市、县党的代表大会的要求、步骤和做法的指示》,县委作出《关于召开第—次党代大会的决定》,全县各行各业掀起向党的代表大会献礼的热潮。20日,县委下发《关于召开第—次党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及代表名额分配规定》,确定正式代表364人。5月1日,县委制订《中共嵊县第一次党代大会县委委员鉴定计划(草案)》,从政治历史与社会关系、关于党的团结与集体领导、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指示、总路线以来几个主要运动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鉴定。

  第一次党代大会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办法的规定,全县参加选举的正式党员1711人,占全县正式党员1721人的99.4%。选出代表364名,当选的代表平均得票数95%以上。经筹备委员会对当选代表审查,不够资格的49人在第二次选举时补选。代表中妇女33人占9%,1953年以后入党的286人,占78.57%,各类优秀工作者、模范、功臣94人,占26%。对列席大会的84名代表也进行了审查,其中1名被取消资格。

  四、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

  1956年6月2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城关镇召开,应出席代表364名,其中因病因事请假的正式代表35名,实到329名,代表全县2348名党员。列席代表83名(其中因病因事请假的列席代表14人)。宁波地委委员、鱼盐工作部部长鲍纯甫参加了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团成员23名、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7名。县委副书记刘玉山致《开幕词》,县委书记尚玉福作了题为《七年来工作的基本情况与成绩》的工作报告,腾鹏代表前届县委作《今后两年工作》的任务报告。

  《工作报告》分析了解放七年来的工作成绩:农业生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耕作制度已逐渐为农民接受,连作稻种植面积己达19.7万多亩,早稻采用半旱秧田的达80%以上,水稻密植“直六横三”和“直六横四”的达60%以上。用1955年与1951年的总产量比较,说明全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稻增加为2.44万吨,增25%;番薯增产3664.7吨,增35.2%;玉米增产4130吨、增47.4%;马铃薯增产294.3吨,增45.3%;大豆增产888.05吨,增46.8%。茶叶因受严重的冻害,仍增产305.15吨,增21.8%。蚕茧增产246.2吨,增48%。兴修水利已等于1955年的6倍。曾经是缺粮县,已成了余粮县,支援国家工业建设的粮食达2.5万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棉布销售1955年为8.23万匹,比1952年增加1.3万匹。文化教育翻了身,过去读不起书的读得起了,工农子弟占93.8%。同时办起农民民校、业余学校,全县15637名农民、317名职工、214名干部摆脱文盲不识字状况;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体质增强,疾病减少,儿童死亡率亦大为减少。

  《工作报告》总结检查了在执行上级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上的缺点和错误。在领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过程中,特别是执行“坚决收缩”的方针时犯严重错误,使组织起来入社农户的50%,离开合作社走上个体经营的道路。党的政策贯彻不全面,存在着主观主义和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对嵊县是水稻、杂粮、蚕茧、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地区认识不足,对占60%以上是山区半山区的状况重视不够。存在着“重平原轻山区,重水稻轻杂粮,重粮食轻蚕茧,重茶叶经济作物轻山林发展”的错误思想。在执行“积极慎重”的建党方针上,一方面过于慎重,发展不快,不平衡;另一方面表现不慎重,降低党员标准。在选拔干部政策方面,重才轻德、重德轻才两种倾向同时存在,缺乏在群众中考查。对干部、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不正常,运动来了教育多,运动去了教育少。

  县委纪委副书记王平作了《五年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报告,通过土地改革、三反和“新三反”以及总路线、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等历史运动,向党内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展开斗争,审查处理违纪案件136起,加强党的团结纯洁党的组织,维护党的纪律,保证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贯彻。

  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回顾了嵊县党组织的发展历史,充分肯定了党的建设成就,全体代表热烈讨论嵊县解放七年来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和今后两年的工作任务。大会审议批准了尚玉福代表前届县委所作的《七年来工作的基本情况与成绩》的工作报告、腾鹏代表前届县委所作的《今后两年工作任务》的报告和王平代表前届县纪委所作的《五年来纪律检查工作总结与今后监察工作任务》的报告。

  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1956年、1957年发展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决议》、《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关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制定《选举县委会和党的监察委员会的选举办法》《中国共产党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中国共产党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提案处理简则》。

  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名、候补委员五名,选举产生中共嵊县监察委员会委员11名。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七名,尚玉福为书记,陈宪俊、刘玉山、腾鹏为副书记。县监察委员会全委会选出常务委员六名,刘玉山为书记,王平为副书记。大会选举产生出席省第二次党代大会代表11名,候补代表一名。

  1956年6月4日《嵊县报》社论:《增强党的团结,改进党的领导,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祝贺嵊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召开》。6月13日《嵊县报》以《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报导中共嵊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侧记。6月16日,县委总结检查了执行集体领导的情况,过去在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健全党委制度是好的,一些重要政策、指示、决议的决定,都是经过集体讨论而作出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第一次党代大会上“关于加强集体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草案)”的精神,县委作出了《中共嵊县委员会关于加强集体领导的意见》。

  在嵊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党规划:到1957年全县党员数达到7628名(实际5016名),占全县总人口的1.82%,对各个系统发展党员数量提出具体指标。至1956年年底,发展党员2366名,党员总数增至4533人,其中农村党员3394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4.9%。建立区委10个,基层党委2个,党支部388个,其中农村党支部315个;有党员的农业合作社220个,农村党员中任高级合作社正副主任的920名、理事1285名、生产队长174名、低级合作社正副主任的380名。

  (本文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参阅资料:

  1.杜柏松《嵊县基层党组织发展45年》,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嵊州市党史专题集》;

  2.金午江《嵊州解放后50年党史概论》,中共嵊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嵊州市党史专题集》

  相关文章
编辑:钱徐良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嵊州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新办〔2004〕47号. 浙ICP备05017992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