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民家庭出生 自幼立志奋学
近代高深造诣精湛技术闻名中外的著名外科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沈克非,公元1898年3月出生于浙江嵊州市甘霖镇甘一村沈氏贫寒家庭,其祖父沈国诚,其父亲沈培山小学教师。沈克非三岁丧母,有一姐二弟,家务由继母操持,全家六口,尔后移居始学于上海,仅靠父亲菲薄收入维持生活。6岁小学读书,勤奋用功,毕业时成绩斐然。1910年考入上海工部局英国人创办的华童公学,因不满英籍校长的高压政策,被迫愤然离校,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中学部半工半读。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庚子预备生。由于成绩优异公费留学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医学院。192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被美国选留医学院任助理医师、医师。
由于其祖父、父亲经常要他用“要以正气为民族、为民众服务”为宗旨的教育,使他从小心地纯正成年后十分厌恶旧社会政府的腐败、决心要做光明正气、克己奉公为民众的人。他把家族谱起名的沈贤亚改为沈克非“克非者克服一切非义之习也!”他在美听闻当时中国国内战乱频频,国民党官场尔虞我诈,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使他产生对政治的厌恶情绪而立志以医学作为终生职业。
(二)
医学造诣名就 崇高敬业报国
在美从医数年,想念故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贫穷落后任人欺凌的情况使他耿耿于怀。他深信“医学也可以救国”,于是放弃了在美优厚待遇,1926年离美回国,北京协和医院从事他的外科医学技术提高极快,发表论文多篇,深得外国籍和国内同行医师的赞佩,不久被当局看重他的医学才华和廉洁认真作风而于1929年调去安徽芜湖戈矶山医院任外科主任。不久又被调去南京筹建一个中国人自己首办的(西医为主)大型综合医院一中央医院,建成后任外科主任,后又任副院长、院长。任职不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系爱国民主人士,主张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遵守人道主义和医德为天职,竭力以医抗日,加速大力扩大医院规模和床位,大量收治不同军名、军别的抗日受伤(病)的军民。战事逼近南京,奉命向长江沿岸西撤到湖南长沙等,战事所需还兼任长沙湘雅医院等省市大医院的外科名誉教授,以医参加武汉、长沙等对日大会战、战役,他奔走于大江南北,有时冒着炮火和日机轰炸下去组织和技术指导和亲临战地救死扶伤军民。
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不满而不愿意去南京做官,而回故居上海,医学院任外科主任,教授而后兼任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经他努力后,该院医术精湛,信誉卓著。深受各界民众和同行的评赞。他曾多次参加过国际性医学学术会议,出席过在伊朗举行的中东医学会议和在秘鲁召开的五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又于1946年作为我国医学界首席代表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卫生组织创建工作。
(三)
拥护中国共产党 赤丹贯医献忠心
解放前夕,何去何从。他对国民党腐败早就痛绝,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不很了解,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以后对共产党、解放军是团结抗日和为民族为民众的仁义之师,也有听闻所见的。自知曾任过较高的卫生官员却清正做人从医,从没有做过害民众的事情,又以生活经历实践使他热爱国家、民族之心坚不可摧。因此果断决定放弃了多次应聘去国外从医优厚待遇的机会而留国内,并很快理解和接受共产党的主张。上海一解放立即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并积极配合军管会,积极地改革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中山医院转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医院。他认识到只有在正确政党(共产党)领导下才有丹心献医为民众的硕果。不久他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和合影;1950年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负责医学科研工作,使他更忠于共产党同心同德、激励勤奋地工作。
请缨抗美,保家卫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了,他认清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以朝鲜为跳板,实际目的是侵略殖民中国;他义不容辞投身到抗美援朝战争,积极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开赴鸭绿江畔。他受命任志愿军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亲临置身于中朝边境,鸭绿江畔两岸的极端艰辛的环境中抢救志愿军伤病员。战争的壮烈急需大量血,他从中朝江边出发,亲临去沈阳紧急筹建中心血库为前方志愿军伤病员及时输血浆、全血。他的风格和工作作风幸得鸭绿江两岸广大医务人员和伤病员的赞扬。此期间,他还奉命去莫斯科看过斯大林之病。
呕心沥血,医学科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京,专心于医学医术科研,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期间,呕心沥血,投身科研并多次出席国际性医学会议,其中56年、57年分别出席过波兰、墨西哥国际性的医学医术会议,国外交往中曾获得许多团体和个人赠给他的锦旗、书籍和纪念品。他还是国际外科医学会中国分会的负责人。1959年回上海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及兼大外科主任继续从事医学科研和医术实务工作。
他还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奉命至大江南北一些省市视察、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医学指导方面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61年冬视察指导了浙江,至杭州、绍兴和嵊州市。
天道酬勤,医学谱巨著华章
他对普通外科外并对其他外科各分科如骨科、泌尿科、肿瘤科等都有独创,设计肠道无菌吻合术,首创直肠摺叠术治疗直肠脱垂和大网膜后固定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等新手术。1950年冬首次成功地为一名脑瘤病人摘除了右额叶的巨大肿瘤,在他的推动支持下上海医科大学创建和发展了神经外科,其高深造诣精湛技术在国内外都有很高声誉。
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之际,他和党同心同德,共度难关。他仅靠工资收入无其他收入并每年最大的家庭开支是购置书籍费用,致生活、工作艰辛。他却信心百倍不懈地工作着,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大型高级专业参考书《外科学》,编写与出版这本巨著将不同学派理论汇集起来加以研究,如对休克的发病机制、神经论、体液论和基本观点,书中有详细阐述,使读者能吸取各家之长,深受广大外科医师的欢迎推崇。此书数年内再版六次发行数万册,仍供不应求。他在病稍愈又倾全力编写《外科学》姐妹篇《外科手术学)),计划分五册出版,完成和出版了二册,余下三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而无法出版。
工作、生活作风严谨认真、俭朴。
他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中山医院院长兼大外科主任期间,处处严以律己,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严格按规章制度程序办事。对外科中一些基本原理十分强调,如经常提醒助手要爱护病人机体、组织、减少创伤,绝不允许作大块组织钳夹或结扎、缝合必须十分可靠,以策安全。他严格遵守制度和作息时间,自己作表率按时上班和准时进入手术室,他动手术从不要助手替他写记录,总是自己写手术记录及时完整,是下属医师的典范。
他的生活作风,既道德高尚又衣、食、住节俭朴素。他还认为人道主义医学医术是为民众,绝不能以医求赚钱致富家庭的,因此他从未设过私人与人合伙的私营诊所。他满足于一般生活水平,饮食一般随便、衣着朴素、住房亦简,所住房仅三间半的普通平房,内装饰简壮,书刊甚多,其中的有形资产就是以家庭费用历年最大支出的书籍(用于医学医术价值较高,已按他生前嘱咐全部赠给医院图书馆)。住舍址在曹家浜路,去医学院和中山医院上班上课有不短的一段路程,除特殊情况外从不用公家车子,是以步行或乘公交车、三轮车。1962年冬一次对前去看望他的浙江嵊州同族近房的晚辈说:“我一生从医不求富贵而为民众,清正做人,人际交往自然正常。我对荣毅仁交往关系较好的,他争取做个红色的经济实业家,我在争取做个红色的医学家,他又说”他儿子沈士华在山东某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任少校军医,也没有什么资产。”
党中央批准予以昭雪 魂归龙华革命公墓
事物变化风云,“文化大革命”。他受“四人帮”诬陷和迫害,精神和身体备受折磨,忍辱负重,但他仍和党同心同德,坚信党会给公道昭雪的,故继续坚持拼命地工作。在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仍坚持步行上班去华山医院参加外科门诊,他的耐心和热情负责的服务态度,谦逊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医务人员和病员的感动、尊敬与爱戴。沈克非教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我国现代成就卓著的外科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为人正直、勇于创新,在医学辱术上对我国和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遭“四人帮”诬陷、迫害,而还未平反昭雪之际,忍辱负重下于1972年10月9日含冤逝世,终年74岁。并可敬的是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以身殉医,要求华山医院外科党支部书记把他的遗体献给医学事业,供尸解之用。
沈教授逝世四年后“四人帮”被粉碎了,于1978年3月党中央批准文件,为他作了昭雪骨灰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了。
黄浦江水滚心流,医学英灵丰碑留!!!
* * * * * *
附注:
(一)、资料整理者简解:沈文正55年1月加入中共党员,浙江省嵊州市审计局(正局级巡视员职务)退休。现在社会工作:嵊州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二组组长。95年起应聘为上海市《大江南北》杂志社联络员。是沈克非家族晚辈。是甘霖镇甘一村农民沈士槐之子。
(二)、资料来源
(1)摘自《浙江文卫名人录》58期沈克非遗孀部分回忆录和嵊州市志《名人录》。
(2)系沈克非生前1961年起与之交往含去看望,书信较密切的同族近房晚辈沈文正回忆录和沈民族谱。
(3)沈克非生前1961年以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浙江、杭州、绍兴、嵊州时已年逾花甲而念祖,故在嵊州时结合寻根觅祖,找到了历年为其祖坟和亲生母亲坟墓,每年三节扫墓和祭请的近房族农民沈士槐首次相认并陪同去,甘霖镇独秀山墓祭拍照,并和沈士槐全家合影。
(4)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相持和滇西对日大会战时期。当局为利用沈克非的医术和医学界的德高望重委以卫生署副署长之职兼陆海空司令部医监。他不乐意此职,却为民族抗战为重暂时按受同时声明:抗战胜利立即辞职,务实从医。他任职期间仍三分之二精力亲临从事战事,战地医学医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立即履行《声明》辞职回故居上海从医。当时他的许多亲朋好友,对他的不愿为官和荣华富贵而从医的意志深感不可思议。
|